李建平
浅谈如何做好校对工作
李建平
校对是图书出版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把关者。在新的形势下,对图书校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工作实践出发,阐述现代校对适应工作要求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以引起校对人员对加强自我修养紧迫性的重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做好校对工作。
校对;图书出版;图书质量
校对是重要的出版条件,是出版物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校对人员是出版人才资源的重要部分,必须重视校对队伍和校对人员的培养。实践证明,图书校对人员注重实际工作中的自我修养,是提升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校对人员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编辑工作出现纰漏,还有校对来发现和纠正;如果校对出现失误,就会造成图书隐患。因此,校对工作既重要又关键,不容忽视或放松。校对工作具有知识性、复杂性、单调性的特点,同时伴随着精神、体力和智力的巨大付出,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态,就不可能做好校对工作。一切的成功,源于热爱。因此,校对人员要明确校对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否则,对工作三心二意,对任务牢骚满腹,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怎么不被同事埋怨,被领导批评?只有摆正心态、认清自我,才会满怀深情地投入工作。不但要做好,而且要做得更好,无怨无悔。
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走出正确的道路。图书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忽视图书的精神产品属性,一味追求它的商品属性,对图书的内容把关不严,其后果是制造出一堆污染人心灵的垃圾。这样的图书,还不如不出。图书出版追求的是“不诬古人,不误来者”,这是出版的良心、出版的使命。有关语言文字、编辑出版和图书编校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都是校对人员应该掌握和了解的,比如《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图书差错认定细则》等。要想不犯或者少犯错误,必须知道校对工作中哪些是差错,差错呈现的类型,以及如何防范差错,从而把握校对差错出现的一般规律。时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患于未然。在实际工作中,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手中所改,应该是一个协调的过程。从标点符号到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到蕴含丰富的句子,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就会越来越接近真理。
作为校对人员,要善于总结文字出错规律,抓住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打铁还需自身硬。”校对是一项细致活,认真是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此外,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毕竟有些问题仅仅靠经验还不能完全解决。当然,在面对文字客体时,经验、直觉和第一印象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规律性的词语,靠直觉就可以解决。深入一些的问题,就需要费一些功夫去查证核实。其实,校对的工作归结为一点就是:只改错,不加工。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就像聚光灯、显微镜一样,任何的蛛丝马迹也会显出原形。比如,在一篇阐述生肖文化常识的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诗篇有……韩僵的《观斗鸡偶作》等。”其中的人名“韩僵”很令人费解,在唐代知名的诗人中,好像并未有此名字。另外,作为人名,习惯上用美好、吉祥、响亮的字眼,“僵”怎么可能用于名字呢?带着疑问,查询了百度百科,原来作者应该是韩偓,这就是因为偏旁相近而导致的失误。这启示我们“校对无小事,字字总关疑”。尤其是文中涉及人名、地名、国家名以及专有名词、科学术语等,事关重大,极易出现错误,更要小心谨慎,慎之又慎。任何的马虎大意,掉以轻心,都会让错误成为漏网之鱼,使自己追悔莫及。只有真正俯下身子,低下头来,心平气和,心无杂念,才能够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细节中发现关键点,因为“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忽视细节,粗枝大叶,昂首阔步,信马由缰,脚步匆匆,只能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校对是一种文字工作,主要工作目标是文字,由此伸展开来便是字词句段篇章的谱系。按照一般的速度,1秒钟的时间可以看一个字,毕竟需要经过眼看,大脑思考,然后做出判断。如果目光匆匆,就会犯熟视无睹、“目中无人”的毛病。工作的时候,能够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神情专注,就会沉浸在文字的天地而浑然不觉,达到忘我的境地。如此就会发现蛛丝马迹,对文字有一个仔细审视的过程,而不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速度快不行,拖拖沓沓,三天晒鱼两天晒网也不行。因为知识在脑海中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必须遵循遗忘规律,达到知识的连贯性,趁热打铁,才能够克服一个个困难,走向一个个胜利。要时刻保持对文字的好奇和兴趣,具有探究欲望,对各种知识都感兴趣,留心学习各种知识。我们往往说见多识广,看的稿子多了,经历的解决疑难的过程多了,技巧熟练了,就能把自己的知识铺成一张大网,任何错误都将无处可逃。
校对工作是一项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工作。在实际中,各个出版社能够严格图书出版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比如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三校一读制度等,在制度设计层面完善了对图书质量的保证体系。作为图书生产流程的最后一道环节,校对承担着最后把关人的角色和使命。作者有失误,有编辑进行弥补;编辑出现失误,有校对进行弥补;如果校对出现失误,就没有人来弥补了,质量差错就会遗留在图书中,暴露在读者的视野之中,无可挽回。因此,校对环节工作质量的不可挽回性,决定校对人员必须时刻把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为消灭差错、提高图书质量服务,千方百计,精益求精。当然,校对工作数量的可衡量性,计件工资制的实施,迫使校对人员不得不在图书质量和数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既要保证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又要时刻牢记质量第一的原则,小心谨慎地做好分内的工作。因此,校对工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项艺术,要做到完美无缺很难,但使命如此,也需要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的精神。
校对工作的重复性,有时让人心生厌烦,心情糟糕。校对工作具有单调性,如果自己的思想时时处于“堵车”状态,怎么会斗志昂扬呢?尽管每天都是熟悉的面孔,但是不要让自己的斗志和精神在无可奈何中慢慢消失,变得脚步蹒跚。树立一个目标,适当锻炼和休息,不断为自己的知识宝库增加库存,也不失为一种鼓励自己的方式。工作中,要始终神情专注,手眼协调,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保持一种高昂的情绪状态。如果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就会心不在焉,不在状态。在图书质量检查反馈中,总是让人发现不可思议的错误,错误很明显,怎么会犯那样低级的错误呢?让人疑惑不解,心生疑窦。其实,在日常工作中,紧绷神经,要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很难的。谁都会犯错误,但是重大的、明显的错误不能犯,这是需要警惕的。在错误中找到规律,得到教训,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错误就会变成收获的契机。如果一味向错误缴械投降,主观能动性作怪,只能成为错误的俘虏。所以,要善于总结规律,把握技巧,就会熟能生巧,驾轻就熟。比如:《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把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分为文字差错、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和格式差错三类。对于扣分较多的项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抓住关键,避免失误。其中每处计2个差错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第一,文字差错。具体包括:(1)每处多、漏2~5个字。其中5个字以上计4个差错。(2)封一、扉页上的文字差错。(3)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第二,格式差错。主要是图、表的内容与说明文字不符。因此,在校对工作中要抓住重点,避免重大失误。
校对是一项集体工作,图书的最终质量呈现,离不开每一个出版环节的努力。在校对环节,离不开每一个校次的努力,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松懈了,一个人掉队了,就会影响集体的成果。只有每一个人都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够打造质量优异的图书。校对不是冒险,不需要鲁莽,更不要心存侥幸。前一个校次发现了很多问题,不代表这个校次就没有问题;前边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很少,不代表后边就没有问题;这种类型的错误很少,不代表其他种类型的错误就会不多。校对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较量,不到最后一码,不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能轻言放弃。任何的掉以轻心,放松警惕,都会导致功败垂成。这样的教训很多,需要认真汲取。比如:在图书质量检查中,很多情况是前面存在错误较少,隐患往往在后边。这与校对工作的规律是分不开的。工作开始时,我们精力旺盛,信心十足,状态良好,就会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发现问题。到了后半程,或者精神松懈,或者状态下降,失误开始偷偷潜伏,一颗颗“地雷”便不知不觉地埋下了。因此,侥幸心理不可有。依赖心理的危害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不尽心尽力,玩忽职守,总是指望最后一个校次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把所有差错都消灭,事实证明是不现实的。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校对,苦练内功,增强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校对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每天面对数以万计的文字符号,缺乏细心和耐心,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所以,要努力做个有心人,既向别人学习成功的经验,熟练的技巧,解决问题的诀窍,借助外力实现自己知识的提升;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学会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拿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文字差错来说,就需要根据字词的构造特点和组成特征进行识别。比如:同为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却有阿·托尔斯泰和列夫·托尔斯泰之别,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苦难历程》和《彼得大帝》,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掌握了作家各自的代表作品,就不会造成混淆。这种情况在外国人名中很多见,要引起警惕,否则很容易出现人名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对于校对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吐故纳新。对于固有的知识,有些用不上或者陈旧过时的就需要从知识储备仓库中及时予以清理,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对于新的知识或者需要提升的知识,则需要重点进行学习和归纳,形成知识优势,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使自己处于最佳的知识储存状态。因为很多知识是重复性的,年年如此,缺乏新意,不需要费太大功夫就会掌握。而新知识的学习领会,就要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让我们明白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需要补充完善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及时更新的。
西谚云: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明确校对的定位,担当校对的使命,才会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丰富,技能更全面,能够胜任各种校对任务。
[1]周麒.出版校对培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杜卫东,陈瑗,杜悦.现代校对使用手册[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作 者]李建平,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