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及对策思考*
——以NH大学为例

2017-03-29 06:02陈海利雷行涛胡小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区域

陈海利,雷行涛,胡小兰

教育论坛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及对策思考*
——以NH大学为例

陈海利,雷行涛,胡小兰

通过阐述非中心城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与意义,从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层面分析了非中心城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非中心城市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与意义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

1.多样性。地方高校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其社会服务职能、途径与形式呈现多样性:既可以适应社会需求促专业结构优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和紧缺人才,还可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一步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通过学科建设、调整和改造,为社会培养基础宽厚、会学习、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专业人才。同时,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融合,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开展科研,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接与融合,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导引性。创新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所在,因此高校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且还承担着创造新知识、发明新科技的重任,在社会服务中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在引领新风尚、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主动申请、承担和全力完成其科研攻关任务,直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在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组织中起主导作用,为社会不断创造新的职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造新职业的雏形。[1]因此,高校理应成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方向、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3.区域性。由于地方高校地方性、大众性、应用性特征明显,其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区域服务的功能及区位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和行政体系上看,地方高校处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基层,与所在区域社会具有近距离或零距离的优势或天然的联系,更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因而办学目标更多的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既可以直接感受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又可以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需求,从而明确其所应关注的重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准确、更快捷的服务。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义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使命,而高校在服务地方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据统计,全国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90%,并拥有80%的研究成果,其中地方高校占高校总数的93%左右。[2]这类高校分布广,与地方发展联系密切,在服务定位、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紧紧依靠地方,从地方发展需要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位置和发展动力,努力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地方、面向地方、研究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在区域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奠定坚实的生存基础。

2.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关资料显示,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教会以来,高校在校生从1999年的408.6万人,猛增至2015年的2625.3.万人,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其中政府与地方担负了建设高校、发展高校的重大责任。这些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其办学经费投入的目的是促使高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NH大学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融入地方血液,植入地方元素,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完善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办学资源,形成办学特色,激发创造活力,提高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实效性。

3.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能否提升竞争力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是否立足当地作出正确的前瞻性分析和把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3]我国目前仍处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地方高校所属区域经济发展尚不平衡,甚至有的还比较薄弱。因此,重视和发挥地方高校的重要作用,既可以带动和促进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和先进文化传播,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又有助于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地方高校对增强社会服务职能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并把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布局。但也必须看到仍存在不少问题。

1.国家层面。国家对高校的制约因素,首先体现在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从目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仍是靠行政手段集宏观管理权和办学自主权于一身,直接干预高校的正常办学活动,影响了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阻碍了高校根据所在地方的实际需要,灵活、有效地开展区域经济服务。[4]其次体现在高校评估标准不完善。目前国家教育部在评估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时,对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及教学与科研水平等指标关注较多,而对科研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贡献以及转化速度与成功比例,却未能纳入评估指标体系或没有得到应有的认知和重视,明显忽视了“教育是可以服务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6]无形中阻碍了地方高校区域经济服务的动力和热情。

2.地方政府层面。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按照教育成本分摊理论的能力支付原则,地方高校成本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学校收取的学费仅占教育成本的一小部分,与重点高校和著名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所得到的经费微乎其微,制约了地方高校区域经济服务的开展。其次是对高校智力支持的利用不够重视。地方政府出于形象工程和“出政绩”的需要,往往热衷于高校的硬件方面(如盲目建设新校区、开发大学城)建设的支持,却缺乏全局性考虑和战略性规划,导致地方高校难以倾力投入和有所作为。第三是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到位。表现在产学研合作缺乏各级政府部门及产业管理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有效管理,校地互动发展战略及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组织和调节作用发挥不够,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展开。

3.高校层面因素。作为地方高校,受自身发展特点及所处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当导致服务地方职能的缺位,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全面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区位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其次是地方高校科技服务的作用不明显,科研成果转化力不强,存在重学术价值、轻市场需求,重研究、轻转化倾向,科研立项缺乏市场导向,科研人员往往忽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不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科研立项,高校科研成果总体水平较低,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再次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交流不充分。如笔者所在的NH大学与当地政府、企业缺乏横向联系机制,导致合作主体间相互联系的渠道不畅通,形成了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两层皮”的尴尬局面。

三、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对策

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赖于地方高校提供优质、适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样,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社会的支持和保障。

1.国家要加强宏观支持和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和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因此,国家首先要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和去行政化,构建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机制,实现国家对高校过细干涉向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转换,以增强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其次,国家应制定教育督导立法,通过立法合理构建高等学校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符合其特点和实际的多元评估体系,进行分类评估,以避免评价机制的简单化与行政化;同时加强国家和地方两级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积极培育教育评估社会组织,将社会服务这一职能纳入考核地方高校的指标和项目中,提高教育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公信力。再次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设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大力支持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孵化,为地方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政府要助推校地互动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政府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职能决定了其在高校与地方互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尤其是政府要明确对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政策导向,其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政府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加盟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双服务活动,全面保障产学研工作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顺利进行。其次,建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政府要加大产学研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制定如减免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促使产学研合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第三,政府要政府要充分发挥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宏观指导作用,凸显地方高校“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使其成为真正服务社会的生力军。要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区域企业的科研开发工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撑。

3.高校要探索多元化的服务区域经济路径。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服务观念,提高对服务区域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走出传统观念中高校使命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误区,更加关注知识、技能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智力支持和帮助,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其次,地方高校要科学定位、形成服务特色。即明确服务对象,确立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立足地方需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凭借自身办学特色探索新途径,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机构,形成特色品牌;以开放的视野谋求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机构等之间的广泛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三,地方高校要主动实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紧密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合理规划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要立足地方,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各界人士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分析地方主导产业调整动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1]王英,帅全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特点及评价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6(6).

[2]刘家铎.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与目标定位[N].四川日报,2006-12-26(7).

[3]张永昊.发达国家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胡丽娟.安徽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3.

责任编辑:何岩

G640

A

1671-6531(2017)06-0003-03

*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项目“湖南非中心城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研究”(2015ZZ036);2014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驻衡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4C025)

陈海利/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湖南衡阳421001);雷行涛/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湖南衡阳421001);胡小兰/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湖南衡阳421001)。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区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分割区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