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川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辅导员博士培养模式新思考
陈川
“互联网思维”在各行各业的成功运用,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2010年正式实施的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是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推利器。本文立足辅导员博士培养,参照西南大学和浙江大学关于辅导员博士的调研数据,基于互联网思维思考辅导员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从学习制度、录取政策、课程设置、品牌树立、宣传和交流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辅导员博士的培养效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互联网思维;辅导员博士;培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实践者。为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道路,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在全国21所高校招收100名辅导员博士。到2016年已有30所高校参与辅导员博士的培养,每年招收辅导员博士生数量已增加到150人。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推进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当前,辅导员博士培养计划已逐渐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计划不仅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问题,还有力解决了因发展空间有限使得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辅导员综合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辅导员博士作为专业型博士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但其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学术型博士的教育模式: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轻视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其他专业一样侧重理论,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和改善,此外,辅导员博士生中“跨考”现象很普遍,不少人专业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稍显吃力。西南大学在其统计的全国19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中,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共开设了238门,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课程有180门,占总课程的75.6%,而与辅导员工作关系紧密的课程只有3门,仅占1.26%。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构成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实践知识,但是当前辅导员博士培养院校的课程安排差异较大,部分院校理论类的课程偏多,实践类课程基本没有有效开展。浙江大学2014年的调研显示,76.3%的被调查者认为“博士课程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距离”,63.4%的人觉得“所开设的博士课程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二)时间有限交流不足,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首先,辅导员博士的学习时间有限。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在录取后因无政策支持难以办理脱产学习手续,辅导员博士基本以在职攻读为主,必须工作学习双肩挑,每天还要面对200人以上的学生,事务繁忙无法脱身,这样必然影响博士期间的学习,难以保证学习的效果。据浙江大学统计,有96.0%的辅导员“感到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压力很大”。其次,辅导员博士之间缺少交流学习的平台,学校更多是对学生的课程和科研成果提出要求,不注重辅导员博士之间的交流,各培训基地也没有固定的交流活动,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对于其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三)招生宣传力度不足,报考政策执行标准不一
招生宣传对生源质量影响较大,辅导员博士的培养院校涉及省份多、高校广,然而有关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的招生方针、政策和信息的传播渠道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文件和教育部、教育厅及培养院校的相关网站发布,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并不了解这一专项计划。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报考政策执行标准不一的现象,个别人事部门在辅导员报考时设置门槛,如提高报考所需年限,限制各院系的报考人数等,影响辅导员正常报考。
(四)录取方案区分度低,优秀辅导员难“突围”
辅导员博士培养宗旨之一,是让一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复试也更侧重于专业能力,录取方案与普通博士招考区分度不大,因此,平常工作不够突出的辅导员却有更多的复习时间,考分可能更高,而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优秀辅导员反而没有竞争优势。只有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招生院校根据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获奖情况有专门的加分政策。
(五)毕业转岗意愿强烈,对原岗位认同度不高
据浙江大学的统计数据,尽管有97.4%的辅导员博士肯定了该专项计划的意义,但是,仍有不少辅导员表达出了希望毕业后转向教师岗的意愿。由于在招生政策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辅导员博士毕业后若干年内应留在学生思政工作岗位上,导致辅导员岗位的人才流失,这虽然不违反政策,却与培养宗旨相违背。浙江大学的调研显示,有59.7%的辅导员博士表达了毕业后想离开辅导员岗位的意愿,还有11.7%选择了“说不清楚”,也就是说,大部分辅导员博士对自身的岗位认同度不高。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体现“平等、开放、创新、共享、协作”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包括去中心化的用户思维、精细化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融合互联网思维对高校辅导员博士招生和培养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去中心化”的用户思维与辅导员博士培养流程优化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用户思维即在设计、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它包含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和社会化思维三个维度。
1.用户思维与辅导员博士脱产学习制度的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传统辅导员博士培养模式难以唤醒辅导员博士的主体意识,必须从各个环节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当前,辅导员博士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学习时间问题,他们不仅要完成所在单位的工作任务,还要完成就读学校设置的学习任务,奔波于两所高校之间,如果不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主动性不高。有的高校对辅导员读博的支持政策少之又少,甚至“歧视”辅导员专项博士计划,拒绝与学校其他专业脱产学习的政策相挂钩。另外,有部分辅导员博士因为自身工作和经济原因,不愿意脱产学习,这也让培养的效果打了折扣。为了提升培养效果,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制定辅导员专项博士原则上必须脱产2-3个学期的新制度,为辅导员申请读博提供政策支持,这对辅导员博士生自身也是一种督促。
2.平台思维与辅导员博士交流平台搭建。包括谷歌和苹果在内全球排名最靠前的百强企业里,60%以上都是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企业和用户的共赢。要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提升辅导员博士的质量,从报考到培养过程都需要一个沟通和学习平台。一方面,要依托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搭建辅导员考生的报考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减少招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让考生群体进行自我传播,增强招生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鼓励各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各类专题的辅导员博士论坛,拓宽辅导员专项博士的视野,提高其科研和工作水平。
3.社会化思维与辅导员博士品牌的树立。社会化思维就是要利用好社交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生源质量,利用社会化的新媒体对辅导员博士招生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微信上,该专项计划的宣传信息不足50条,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非招生院校所在地的辅导员对专项计划不够了解。因此,要鼓励各招生院校和基地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宣传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优秀辅导员博士评选,结合现有的辅导员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对优秀典型通过网络和新媒体进行积极宣传,树立辅导员博士专项计划的“品牌形象”,提升辅导员行业的吸引力。
(二)精细化思维与辅导员博士培养体系创新
互联网思维中的精细化思维要求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它包含迭代思维、极致思维和简约思维。
1.迭代思维与辅导员博士课程设置优化。“互联网+”时代的“迭代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循序渐进”,不求产品一步到位,允许不足,不断“微创新”。辅导员博士从试点到今天,只有8年的时间,要像其他学科那样马上具备较为完备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不现实的。目前的辅导员博士培养方式依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术型博士一样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实践类课程基本没有有效开展。据西南大学统计,在已经招收的全部474名辅导员博士生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有120人,占总数的25.32%;其他学科的有354人,占总数的74.68%。也就是说,在读的辅导员博士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其他专业甚至是理工科专业,这就造成他们的专业基础较薄弱。高校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适当加入一些相对基础的课程,减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强的专业课程,或者规定跨专业的博士生必须选修硕士生的相关课程,这样既不会对现有的工作造成太大影响,也保证了辅导员博士的培养质量。
2.极致思维与辅导员博士生导师考评制度的建立。对于辅导员博士的培养,除了课程设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忽略,就是导师的作用。由于辅导员博士跨专业者占大多数,导师的作用相比其他专业更加突出。应对辅导员的博士生导师进行考核,将辅导员博士的科研成果与导师的工作量挂钩。还可以对各个基地培养的辅导员博士毕业生质量进行考评,以此来决定各招生院校的招生名额,这样对于学校办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都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改善辅导员博士的学习环境,超越“用户”——辅导员博士的想象。
3.简约思维与辅导员博士的录取方案的制定。在专注力不足的移动互联时代,如果第一时间无法抓住用户,就很难重新吸引到用户,这就是“简约思维”。乔布斯专注于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手机,使得“苹果”扭亏为盈,iPhone每年只推出一款手机,销量却一直保持全球第一。辅导员博士招生可以借鉴这样的“简约思维”。当前各培养院校设置的录取条件和其他专业大致相同,除了身份之外,没有更“专注”于辅导员考生的特点,没有针对这类考生设置专门的考录办法,这使得“读书党”比“工作狂”更具有竞争优势,与辅导员博士培养计划的宗旨不符。只有少数院校有明确针对辅导员特点的录取措施,在科研和工作业绩上有明确计算体系,如南京师范大学将辅导员的科研和工作业绩按总分30%进行考核,并制定细则,保障了工作或科研能力突出的辅导员利益。我们应当鼓励高校对一些有分量的奖励或活动制定加分标准,将录取方案与辅导员技能大赛及各类学生工作奖励挂钩,制定不同的加分政策,从而选拔出更全面、更优秀的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
(三)大数据思维下辅导员博士招生宣传工作创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大数据和流量进行分析或预测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这种思维对于辅导员博士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育部门可以收集分析考生的报名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招生宣传是招生考试有关政策和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重要手段,也是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当前主要通过各招生院校的网站进行宣传,这样对于没有辅导员博士招生资格的省份,以及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来说,不少优秀的辅导员很难了解到这样的提升机会。因此,要积极通过新媒体渠道对招生进行宣传,让招生资讯覆盖更多省份和高校,让更多辅导员参与选拔,从量变到质变,全面提升辅导员博士的素质。
此外,在复试期间,可以利用间歇期间对辅导员博士考生统一进行问卷调查,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还可以对各高校辅导员博士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效果、辅导员博士毕业后的工作走向进行数据跟踪,为今后制定相关招生政策提供依据。
(四)跨界思维与辅导员博士招生专业扩展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触角已扩展到各个行业。互联网思维中一个关键的成果就是“互联网+”,让互联网和所有产业相结合,辅导员博士培养同样也可以融入这样的跨界思维,进一步增加招生专业,丰富辅导员的选择。目前辅导员
博士的招生专业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扩展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五个一级学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今后还可以根据院校的特色,从大学生最喜爱的文体活动角度出发,增加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将这些专业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体系。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马建青,朱美燕.全国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令[2006]24号.
[5]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招生工作的通知[Z].教学司[2015]49号.
[6]应中正,张立成,苏静.构建学习、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7)06-0006-04
陈川/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专项在读博士(福建福州350117);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福建三明3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