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振江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基于岗位胜任力建设的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盛振江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为公安战线输送具备较强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型人才是我国治安专业教学的基本任务.为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及适应警务实践需求,遵循“五硬”要求和“三化”目标,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生+教师”两个中心推动岗位胜任力建设,全面实施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和师资培养创新等五项工程,完善学教同步、师生共促、战训一体的科学培养体系,构建教学能力传导化,课程设置柔性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评价实战化,师资培养技能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位胜任力建设;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社情、舆情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暴恐事件时有发生,人员流动普遍加剧,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在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诸多方面为我国公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不断创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适应未来公安工作,源源不断向公安战线输送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1]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是强化我国公安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效途径.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百姓幸福安康、社会安定繁荣是重要指标,更是公安战线工作的根本目标.而从目前的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新警察走出校门迈上工作岗位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工作单位结合实际重新培养、立足岗位重点攻关,一是培养新警察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和物力,给基层工作单位带来额外的工作压力;二是新警察理论多、实践少,工作方式简单,交流能力不足,给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三是新警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新岗位、新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发挥岗位职责.故此,创新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人才岗位胜任力迫在眉睫.
1.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执法规范化的关键环节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加速,随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国家、社会和人民对公安基层单位执法规范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全新的社情、舆情面前,许多基层单位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粗暴、简单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虽然随着中央、公安部的加强执法规范性的文件出台,各地基层治安警察精神面貌得到提振、执法规范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距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执法规范性的针对性融入,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坚定信念,为基层单位输送新鲜血液,从根本上祛除旧有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更好的推动执法规范性.[2]
1.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规范基层工作方式的基础
从公安基层单位现状来看,由于地域、风俗、经济条件的不同,治安管理工作方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这种情况来看,公安院校可通过全面调研,结合各自民族构成、地理风貌等,对学生加强地方性、特色性工作方式的灌输,加强治安专业人才培养,做好治安管理共性和地域特性的有机融合,将规范化、程序化的治安管理工作模式根植于新警察心中,通过批次化、阶段化的人员分配带到基层工作岗位上,全面规范公安基层单位工作方式.
1.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基层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针对性加强公安基层单位信息化成为维护互联网时代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公安队伍教育水平不一,信息化装备、理念运用程度参差不齐,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高,而小城镇或偏远地区信息化程度较低,这给新形势下实现社会根本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3]而年轻一代适应互联网生活,善于运用高科技产品和新理念、新技术,经过公安院校创新培养,加大针对性科技知识培训,将为公安基层单位输送一批批善于运用科技的全新人才,将有效提高信息化在日常治安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近年来,虽然公安院校针对社情、舆情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一定的调整,普遍引入创新机制加强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创新重点多放在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以及警体技能训练等方面,教学器材配套更加完善,训练场地配置更加完备,但是纵观近年毕业生治安管理岗位实战能力,虽然适应能力、专业素质有一定提高,但是岗位胜任力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充分说明公安院校治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特色不够鲜明
治安管理涉及多种学科,警校学生要想在四年学习中学通、学透实非易事.对于院校而言,主要注重在治安警务系统方面的培养,覆盖面广,但专业精度不够,专业特色也不够鲜明.[5]例如,治安管理中,特种行业管理是其中重要环节,但是像危险品范畴学习中,只要求学生略有了解即可,对于其特性、防范措施等涉猎不多,这将导致学生迈入工作岗位上时,面对危险品、特种行业、特殊人群引发的事件时应变能力不足.此外,治安专业围绕与流动人口有关的各个环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是提高人际交流能力的重要学科,但是目前院校课程中在相关教学、运用及扩展等方面科目设置不够全面,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岗位或者工作岗位上交流能力不强.
2.2 理论与实际契合度不高
治安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所学理论应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从教材编写到课程安排等方面综合来看,理论大于实践,并且部分理论知识编撰已久,很多教授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不高;在教学方式上,很多使用“灌输式”甚至“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本应透彻理解、深入思考的内容,学校考试也“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只能考验学生对要点的字面掌握能力,对其实践运用能力考究不足.
2.3 培养方向与岗位需求脱节
治安管理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色性,但目前培训方向强调共性,对特色性包容不够;并且对警务实践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其教学涉及远离治安工作一线,存在针对性不强和效果较差的问题,导致学生培训方向与岗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致使基层公安单位意见较多.
2.4 实践模式需进一步创新
在治安专业教学中,虽然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已经开始普遍应用,但是其情景真实性、全面性等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异,并且存在“走过场、重形式”的现象,尤其是面对重大集会管理方面,学生只能教条地掌握管理要点,在实际人员疏导、人群流向动态掌握及应变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而这种欠缺是隐性的,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一般场合体现不出来,但是在真正面临重大场合、重要集会时一旦暴露,将会对整体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
对于治安专业而言,学习的目的是具备岗位所需的能力,其立足点在于学以致用、学用一致,其根本在于为公安战线输送具备较强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型人才.
3.1 依托教学内容组织创新推进教学内容建设
1.基于学科群理念实现通识教育系统化
治安管理不是孤立的学科体系,公安院校应结合周边基层公安单位的需求,合理设置治安管理学科群,充分凸显治安管理、应急警务、刑事侦查等诸多警务学科之间密切、高效的互动联系性,灵活适应基层工作需求.
(1)加强政治教育促进队伍正规化
治安专业直接面向百姓,代表公安警察队伍形象.对于治安专业学生而言,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在纷杂的人情世故面前不失淡薄,才能在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中不失坚贞,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人潮涌动中睁亮双眼,才能在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中敢于担当.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公安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为导向,[6]以政治理论教育为载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武装学生头脑,促使他们在入警之前就拥有一颗坚贞、忠诚的心,从而推动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
(2)加强警务实战强化教育实战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暴恐事件呈蔓延趋势.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暴恐事件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迫切要求全体警察不断加强警务实战能力,治安专业学生培育更应以此为重点:一方面加强专业范畴警务工作流程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的警务实际处理过程和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强化警体技能训练,并针对性设置实践模块,确保学生扎实掌握针对性警体技能,提高处突维稳能力.[7]
(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规范化
公安治安管理是国家法制体系的重要捍卫者,治安专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成员.在治安专业课程体系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法学基础理论学习贯穿始终,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治安专业人才,一方面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懂法、守法;另一方面加强他们运用、捍卫法律的能力,为规范执法奠定素质基础.
(4)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基础信息化
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高度交互融合与创新的时代,教育不在只关注学生的智商,更应该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情绪能力,以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型交互式媒体的运用为主要方式,注重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因材施教,注重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目前,治安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融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技术、新方法.[8]虽然各类平台、系统的制作与维护由专人来完成,但是作为主要使用者,治安专业同样需要加强科技教育,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更好的提高内容的综合分析和资源间整合利用的能力,推动基础信息化的更好发展.
3.2 依托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方式,改变传统僵化的固定式课程设置体系,转为适应人民群众要求和警务实战需要的柔性课程设置方式,根据警务实践的变化,培养更加专业化和业务过硬的警务人才.
3.3 依托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推进教学方法建设
单纯的课堂讲授已满足不了培养现代警务人才的需要,必须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借鉴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科技化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法.[10]在课程组织中,微课化、专题化、模块化、互动式教学的课程组织灵活性大,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在复杂职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专业实战性强的特点,根据学生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实习锻炼,以实现课程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3.4 依托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推进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教育评价体系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科技信息发展、国家对公安工作要求日益严格的新形势下,必须要改变原有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长期化、动态化、客观化的网络学习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过程,注重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注重学生的社会情绪力的引领,注重专业素质与个人风貌的结合.在学生短期化的警务实习锻炼与警务实践操作中进行及时点评、纠正,并针对问题开展个性化施教,每次实践课程模块结束后,对每一名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实现学生学习、实践及成长过程的阶段化、透明化.在学生结业考核过程中,对每一名学生各项专业课程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进行量化,为用人单位真实客观展现学生反映学生的专业素质掌握、应变、创新等范畴各项能力,从而实现从注重知识掌握向强化能力评估转变,从单一试卷考试向多元化综合化考核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实现岗位胜任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3.5 提托教师队伍培养创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强则人才优,必须重视提高教师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互联网形成了全球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背景下,必须在数字化教学基础上打造数字化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和运用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信息化治安专业教学和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评聘中,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资源建设作为必要条件.二是丰富教师团队构成,可以采用校地联合培养的方式,选聘公安机关优秀人才为兼职教师,实行主要实践环节的“双导师制”,并将公安机关作为治安专业实践模块的实践地点,由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模块的警务实务教学过程,主导学生实践过程的能力评估,从而加强教学过程的训练指导和个性化引导能力.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积极运用云平台、云计算、视频课堂等新媒体技术,整合网络资源、现代知识以及传统经验,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加强校地之间的交流,引导教师多参与警务实务,倡导教师“网络充电”.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只有彻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背景下顺势而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国家需求、人民要求的合格治安管理人才,才能推动公安战线更好的履行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人身权益、捍卫神圣法律尊严的职责.
〔1〕郭洪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N].检察日报,2014-9-24(1).
〔2〕张伟珂,李春华.法治公安视域下公安执法规范化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4-124.
〔3〕张兆端.“智慧警务”: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J].公安研究,2014(6):19-26.
〔4〕张翘楚.关于公安学一级学科框架下治安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5):115-126.
〔5〕佟国忠.当前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4):123-128.
〔6〕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0-44.
〔7〕公安教育编辑部.公安部部署开展“警务实战化训练推动年”活动,着力推进民警训练工作实战化[J].公安教育, 2015(2):1.
〔8〕武浩,刘晓军,韩涵,警务微博在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5):23-28.
〔9〕张远煌.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立法完善对策[J].法治研究,2012(2):10-21.
〔10〕李锦奇.基于可拓-协同教育的校局合作及实现模式[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3):1-7.
G642
A
1673-260X(2017)08-0217-03
2017-05-21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4WG91);本文系山东警察学院教改项目“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研究”(JY20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