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优,石代娇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类通识选修课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贺 优,石代娇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本文通过阐述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对高校开设艺术通识选修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笔者所在的安徽财经大学为案例进行研究,以提高对艺术通识教育实效性的认识.研究表明制约中国大学艺术通识教育的因素有对通识教育理念理解不深、相关的课程设置没有达到通识的要求、艺术通识课程教师人才短缺等.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大学校情的艺术通识教育模式,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审美修养,并通过审美境+界的提高重建对文化艺术的尊重,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艺术通识课程;安徽财经大学;改革策略
国家对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而各个高校应当按照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通识教育是除必修课程以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开设艺术通识选修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2011年之前的中国高校公共选修课还是比较随意,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开设重复课程和开设临时课程的情况尤为突出,为了让此类问题得到改善,中央美术学院在2012年推出了“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质量检查”研究项目,并举行了一系列演讲和研讨会,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2013年末,中央美术学院在人文学科的教学研讨会上对比了国内外高校关于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尤其对欧洲的艺术院校和美国院校的课程设置、课时比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分析[1].在此基础上,有关专家和教师们对通识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艺术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界一直受到前苏联“职业模式”思想的影响以及艺术科系定向培养的特点,面向学校其他专业(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估仍然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模糊地带.虽然大多数院校在艺术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已经采取了相对改善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许多改革方案缺乏实施力度,可操作性不强,以笔者所在的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大都认为艺术类课程仅仅针对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即使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也会认为学习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上,对艺术通识选修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选修课,“老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大家不要认真,随便拿个学分”的现象依然非常频繁[2].教师也不愿为了选修课多付出时间,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和课后的巩固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的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专业教育出身,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通识课程教学时和专业课程教学是一个思路,一种模式,根本没有实现通识教育的本意.能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单纯的专业教育,不愿或没有能力改变教学方式,更不可能创设新的课程以适应通识教育,由此可见,现在发展通识教育,首先是个师资再造的过程,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缺乏足够高水平的人文艺术学科教师[3],为此必须从培育通识教育师资开始.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全人教育,教会学生认识自我,独立思考,学会沟通,学会审美.由此可见,“读懂艺术”是学会审美的必要条件,也是完善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本校艺术学院在通识选修课平台开设的课程综合性和丰富性严重不足,课程单一重复,多为文学类,少部分音乐类,而美术类课程甚至一门都没有开设,令人惋惜.
在对本科生发放的问卷反馈中,有些学生,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表示对美术鉴赏和艺术设计类课程非常感兴趣,希望开设相关通识选修课程,如《中国传世名画赏析》《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西方艺术史及鉴赏》等.
艺术通识教育中,存在艺术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争学时的问题,由于学生评价机制和就业压力,艺术通识课程可能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必须首先保证专业学习的学时,同时也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采用国际先进理念,科学建构学科课程体系,所学内容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艺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艺术通识课程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科学性、人文性,探讨跨学科的整合与多个领域的渗透,两类课程学时比例在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应该根据低、中、高各学段的特点进行微调,保证各类课程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对艺术类通识课程采用教师自由立项申报,从现有课程当中选出与艺术通识教育目标相符的课程.针对目前本校艺术类通识选修课存在的单一和重复等问题,急需开设部分美术及艺术设计类新课,对于承担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急需的重点课程的教师上浮部分课酬.
学校管理部门应针对被立项支持的艺术通识课程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评价,为改进课程设置、提高授课水平提供参考.
教师应该用亲和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氛围;有些课程应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热门话题,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用研究心得和学术发现,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些应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利用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组织课堂观摩和经验交流等方式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4].
在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采取课堂分组讨论和外出参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数量和硬件设施配给都需要及时予以协调.本校部分艺术类通识课程达到每班240人之多,对于师生交流互动以及课堂秩序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户外参观教学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更是需要管理部门调整分班制度,实习小班教学.
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不仅在本身的学科领域卓有成就,并且在人文科学、艺术方面也具有杰出的成就.通识教育基于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从关注发展人的理性,到关注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的陶冶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其外延从对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超越.科学偏重逻辑思维,艺术偏重形象思维,高校通识教育将二者结合,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从内部激发、培养和促进他们的智能、品德、身体等整体素质的成长.一种好的教育,应当包括一种德才兼备的人文理念,通过人本化的教育,大学生无论在思想、知识方面,还是人格方面,都应该得到均衡的发展,使他们不仅对个人志向与人生目标有深刻的认识,还要延伸到关心他人.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它通过情感、形象、审美等教育活动,把艺术和人生之道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与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学识、理性的智慧,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与创新思维能力.然而常年以来,国内城乡地区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在艺术和人文素养上尤为明显,艺术的认知基础普遍薄弱.国内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缺失,导致当代大学生情感淡薄,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不足,创造力低下[5].
大学通识教育的艺术选修课程旨在树立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情感和艺术修养,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工作上,在人生的舞台上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备自由精神,超越理想的综合性人才.希望本校在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同时,能够摸索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已有基础上合理配置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优化评价体系,以科学的态度处理传统与变革的关系,构建安徽财经大学艺术通识教育的理想模式.
〔1〕程新元.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6(08):95.
〔2〕王琨.论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的改革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207.
〔3〕张翠荣.通识教育的理念、困难和模式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15.
〔4〕蔡忠兵.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路径选择——以广州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7):11.
〔5〕饶峻姝.美育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大学生实用美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3(01):15.
G642
A
1673-260X(2017)11-0214-02
2017-09-01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PX-13216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