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甜,骆谋萸
(蚌埠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 甜,骆谋萸
(蚌埠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本文以蚌埠医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影响不显著,个人特质和创业态度对创业倾向影响显著.因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倾向.
医学类院校;创业倾向;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根据2015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积极鼓励高校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1].随着国内高校开设创业相关教育指导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及政府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基于国内外研究结果,本文以蚌埠医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提供理论依据.
创业倾向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核心动力,表明了潜在的创业者选择创业实践的可能性,能指导大学生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Krueger,Reilly&Carsrud(2000)认为创业倾向是潜在的创业者对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能很好地预测创业行为[2].
Veciana和Urbano[3]指出,冒险精神、机会识别能力、风险承担力、创新精神等人格特质对创业倾向影响显著,具备创业特质的人创业倾向相对更强,创业成功率也更高.Cluoes[4]在研究中证实: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勇于主动承担创业带来的风险,能更好地处理创业过程的复杂问题,做出有利决定.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范巍和王重鸣[5]通过建立创业倾向影响因素模型,证实创业者的个人背景、个体特质及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倾向,进而影响其创业行为.李锦生[6]发现,无论创业倾向,还是创业成就动机、风险承担、自我认知等方面,女生都远远低于男生,充分说明男生的创业倾向更高.
经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由于区域和文化的不同,国内外对于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仍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也更一步佐证了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能更好地开展干预,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
本文选取蚌埠医学院260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方便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99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131人.采用Epidata和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大学生个人特质和创业态度相关性检验结果中,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5,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个人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态度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良好的个人特质可以积极促进创业态度的形成.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有了很大水平的改善,大学生渴望创业,希望实现个人的成就,风险承担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渴望和内在的需求.
由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的Pearson系数为0.429,在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良好的创业态度对于创业倾向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拥有希望实践个人想法、实现个人成就、喜欢挑战、渴望权利和地位、渴望社会认可等积极的创业态度,对于促进和培养大学生创业行为倾向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倾向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影响程度比较弱.目前蚌埠医学院在校大学生所享受的创业环境条件,即家里是否有人创业、创业的家庭鼓励支持、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高新科技园区或其他类型孵化器的配套服务、高校鼓励创业相关政策、当地文化对创业鼓励、针对创业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的网络环境等创业环境因素并不是大学生创业倾向形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究其原因,第一,沿海开放大城市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建设优于内地,政府鼓励性政策的匹配也相对充分,蚌埠医学院地处相对内陆的小城市,无论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都较之沿海地区相对落后,造成大学创业环境不够理想,各种政策相对滞后,大学生创业倾向不高.第二,蚌埠医学院大学生受专业特殊性的限制,并不能十分依赖政府现有的创业措施和政策,加之创业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创业领域对创业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蚌埠医学院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相关性不大.
基于本研究结果,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针对提升医学类院校大学生创业倾向,提出以下建议:
研究发现个人特质对创业态度有积极正相关,创业态度能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人格特质中的风险承担能力、责任心、事业心等都决定了创业活动成功与否及持久性,因此培养积极良好的人格特质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倾向,维系创业活动持久性有重要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变革能力,创新变革是创业的核心原动力.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提升学生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和深刻剖析,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创业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的状况及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培养面对问题的承担和处理能力.最后,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合作交流和人际管理能力.
在本研究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发现高校创业课程体系陈旧,模式死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思想的宣传,有的同学更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实践活动,暴露出创业教育体系的不足和落后.因此高校应着重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开设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武装学生的创业头脑,宣传创业思想,提升创业倾向.同时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医学类专业特性,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启发学生将创业和专业结合起来,发掘专业中的创新点进行创业.另外,要注重实践教育的开展,利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第二课堂,因材施教,将创业实践融入教学,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业过程.
本研究中创业环境对创业倾向影响不显著的结论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致.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谈了解到,相对于财经类大学及沿海地区,蚌埠医学院创业环境较弱,且不同类型的创业模式需要不同的创业环境,受限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很多同学虽然有创业的念头但是不具备创业的基本条件,因此没有导致创业倾向和创业行为的发生.因此,医学类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环境条件.要积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宣传创业相关知识,设立创业基金进行鼓励.创业实践、创业比赛等活动是大学生模拟体验创业的平台,能够整体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长处和不足,进行提高,也借助平台给大学生创业者一个将创业倾向变为创业行为的机会,利用比赛基金,真正开始创业活动.因此,要积极举办创业实践、创业比赛等实践类活动.此外,政府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完善服务体系,如: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全面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更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倾向.
〔1〕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6):55-62.
〔2〕Krueger, NF; Reilly, MD; Carsrud, AL.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1):411—432.
〔3〕Veciana,Aponte&Urbano.University students'attitude towards entrepreneurship:A two countries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5,1:165-182.
〔4〕Clouse.Van G.H.A Contilled Experiment Relating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to Students’Start-up Decision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0,4:45-53.
〔5〕范巍,王重鸣.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3(11):33-35.
〔6〕李锦生.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调研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2):138-140.
G645
A
1673-260X(2017)11-0168-02
2017-08-27
安徽省教育厅一般项目(SK2015B45by);蚌埠医学院人文社科基金专项项目(BYKY16136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