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红色文化在山西不同时期的嬗变
王英杰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红色文化是极富价值的宝贵资源,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经历了精英文化、区域文化、主流文化、旅游资源等不同形态的嬗变,山西红色文化在不同形态下具有了各异的内涵和特色,见证了山西乃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
红色文化;山西;嬗变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得以生产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历了精英文化、区域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等不同形态的嬗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得到高度重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神宝库[1]。山西文化发祥于黄河流域文明,蕴藏着千年华夏文明的丰厚底蕴,山西属于革命老区,塑造了三晋儿女传承的红色精神。山西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嬗变形成了不同的内涵和特色,见证了山西乃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
红色文化从“五四”运动爆发到国民革命时期主要表现为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散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只限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传播,称之为精英文化。
五四爱国运动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从黄土地走出的山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高君宇以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的身份参加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带头冲进赵家楼,火烧曹汝霖的住宅,后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是中国早期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的人之一,中共早期的理论家。山西的11所学校和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请愿和声援。第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抨击封建统治的进步期刊《山西平民周刊》在山西省立一中创刊,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这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西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组织创立后,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一起走到工人群众中间,通过出版刊物、讲演、举办学校、建立工会等方式提高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工人阶级的生产或生活,并作为斗争的指导思想。1924年5月,李大钊派他的学生、得力助手高君宇回到家乡在山西省立一中组建了中共太原支部,这是山西第一个党组织,在1927年中共山西省委成立前,一直担负着全省各地党组织的创建和领导。在山西共产主义先驱高君宇的指导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注重开展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从而促进了工人阶级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的提高。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除了发动工人运动,进行政治动员和开展自由平等教育外,还在国民革命影响到的广大农村发动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开展以广大乡村底层民众为主要诉求对象的文化革命,主要包括政治宣传、文化教育、破除迷信等。山西广大农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针对阎锡山当局为扩军备战而强征房税的“反房税”运动,成为继五四运动之后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革命运动。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化由精英文化演变为区域性的文化,即苏区文化、抗日根据地文化和解放区文化,山西红色文化也随之形成了特色鲜明、各具风格的区域文化。
红色文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体现为广大苏维埃政权割据区域的苏区文化。中共在国民政府统治较为薄弱的井冈山、中央、湘鄂赣、陕甘等地区,激发民众热情开展土地革命,利用传统乡村文化重塑各个根据地文化,真实地彰显了苏区人民大众土改意愿的文化。山西在这一时期是北方地区创建工农红军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最早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省份。党在北方地区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就是1931年先后诞生于山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和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支正规红军)创建的。1936年毛泽东领导的东征红军为击溃了晋军转战山西50余县,期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政权,发展了地方党组织。在东征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晋西会议使全党全军更加明确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这次会议推动了我党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实现了阎锡山的“联共抗日”工作,同时改组阎锡山组建的牺牲救国同盟会,使得山西成为全国最早成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省份。
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围绕动员民众抵御外敌入侵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运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抗日根据地内红色文化成熟的标志。在抗日根据地形成的典型红色文化有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这一时期,中共在山西领导并创建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三大革命根据地,成为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这一时期的天镇战役、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百团大战,使山西成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破击战、窑洞战、围困战、联防战等多种游击战的发祥地。我党我军在山西谱写了光辉的战斗业绩,孕育了不朽的太行精神。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朱德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近抗日前线,建立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岁月里,这支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援下,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殊死搏斗,先后作战9.98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24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5.5万余支(挺),攻克县城312座,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收复了大片沦陷的国土,体现了太行儿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创作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文艺工作者编创的左权民歌《朱总司令在太行》、《刘邓大军南下》、《左权将军》等,对于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红色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体现在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进城乡社会变革、成立新中国等时代变迁方面。这一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从延安到西柏坡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南下精神、支前精神等红色精神。揭开解放战争序幕的上党战役在山西太行山上打响,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与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亲自指挥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国民党在山西的统治,保卫了上党地区,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坚定了全国人民特别是解放区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前往华北,途径晋绥解放区时,在山西兴县召开了晋绥干部会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土改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对全国新老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作,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文学作品反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红色文化在这一时期一跃成为主流文化,为激发大众继续革命,中共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倡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已从区域文化演变为遍布各个角落的大众文化,影响范围极广,波及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衣食住行。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孟泰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在“文革”期间的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2]。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体现为大批的红色经典,“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山西的生产建设在这时进入了新时期,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点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模范,如李顺达、曲耀离、郭玉恩等。大寨人民在陈永贵、贾进才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为改变贫穷生活和恶劣生态面貌,在太行山艰苦奋斗建成了一个新大寨,孕育了大寨精神。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山西迅速掀起了参军、生产、捐献运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战场取得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时代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孔繁森精神、沈浩精神、方永刚精神、任长霞精神、李保国精神等,这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新的发展。这一阶段,山西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晋儿女发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涌现出学习李双良、申纪兰活动、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和锡崖沟精神等山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资源,在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新的红色文化。全国冶金系统的“爆破能手”太钢工人李双良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为改变平顺县西沟贫困,造林办厂走向了富裕,体现了心系群众,甘做人民公仆的申纪兰精神。右玉县地处生态恶劣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为改善生态环境,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坚持60年的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奇迹般地由不到0.5%提高到到50%以上,推动了全县经济,在艰苦的探索实践中铸就了右玉精神。陵川县锡崖沟村人自筹资金,前赴后继凭借手中的钢钎、铁锤历时30年,终于凿通太行山,打造出了一条15华里长的浩浩坦途,造就了锡崖沟精神。大寨在改革开放后再次脱胎般地发展,在稳固发展原有农业的同时,迅速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煤炭、旅游等新型产业,有效地反哺了民生福祉,推动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造就了新大寨精神。
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得到释放,红色产业及旅游开发成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活动,体现在参观革命和战争纪念地或标志物,组织民众缅怀学习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主题性活动[3]。自1997年以来,山西省先后命名了三批四类共15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建了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重点,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体,以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众多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为补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框架体系。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16个场馆先后跨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行列,19个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红色文化产业开发体现在文艺创作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还体现在对红色经典的翻拍与创新上,近年来涌现出了音乐剧《火花》、舞剧《吕梁英雄传》、晋剧《红高粱》、儿童剧《红星杨》、歌舞剧《太行奶娘》、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等红色题材作品。
综上所述,山西红色文化是极富价值的宝贵资源,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经历了精英文化、区域文化、主流文化、旅游资源等不同形态的嬗变,形成了不同的内涵和特色,见证了山西乃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具有了自身独特的价值意义。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迟成勇.新中国60年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5):61.
[3]何光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推进三个文明建设[J].求是,2005,(07):54.
(责任编辑 杨晓娟)
G710
:A
:1673-2014(2017)03-0031-03
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山西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15JGSZ013);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太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GH-16147)
2017—03—21
王英杰(1981— ),男,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