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视野下成都文化创意及消费研究※

2017-03-29 02:09康苇苇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创成都消费

●康苇苇 夏 楠

国家中心城市视野下成都文化创意及消费研究※

●康苇苇 夏 楠

成都无论是从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是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力度,以及存在的市场潜能来看,文创产业的发展都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总量和GDP占比,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层面表现出原创动力不足,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不足等缺陷。如何优化文创产业的空间布局?如何从政策层面精准引导文创产业?成都在既有的良好文创产业条件下,需要更加积极构建文化创意消费生态产业链;加强文创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文化创意产业消费需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原创热情。

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供给侧

一、前言

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一方面,2011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5432美元,文化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当下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人民大众日益增强的文化消费需求。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6)”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许多城市正在经历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已步入全球化的消费时代,而城市作为消费空间的作用越发凸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之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明确文化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比研究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及效果,有利于成都在建设具有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汲取经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对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增强文化消费意愿,促进文化消费能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文化消费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化创意消费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1.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源于“精神文化消费”的提法,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文化消费需求显然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的需求,因此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也不难理解很多发达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相继从城市规划、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推动更高端与完善的产业链发展。

国外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各因素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实证结论也呈现多样化。尽管结论显示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文化产品类型不同而有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但大部分研究结论仍揭示了收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正效应,尤其是图书及高雅音乐消费。而对于观看戏剧或者参观博物馆等需要较多时间的文化服务类消费,收入的影响则很少[2]。不过,国外实证研究一致结论表明教育水平和职业身份对文化消费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以上结论对城市优化文化产业供给结构、空间规划布局、人才引进与培养均能起到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文化创意消费

近年来,在体验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语境下诞生出新的文化消费模式和业态--创意性文化消费[3],商业资本的敏锐捕捉使其激发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引起了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

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4]。

同年,北京市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文创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规划(2014年至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北京市文创产业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到2020年,北京市将规划建设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5]。2016年,北京市还编制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旨在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建设“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6]。随着上海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目标的确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创意与设计产业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超过45%,为增加上海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的国际认同度和综合影响力,上海市专门对创意与设计产业编制了“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化创意设计作用,着力“三都”建设,立争创意与设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上海市GDP年平均增速两个百分点,规划中创意与设计产业主要指文化创意中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创意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等[8]。广州市专门组织编撰了《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6)》,对2015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展望,从区域研究、行业发展、案例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外提供了一个了解广州文创产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7]。

综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国务院的指引下,以北京、上海、广州为首的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上领先全国其他城市,形成了前瞻性的规划和结论性的报告,上海更是将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严格的细分,并对其中创新发展驱动的重要力量—创意与设计产业进行了总结、分析、规划,它将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原文化与羌藏文化的交融地带,成都汇聚了南北文化,吸纳古今精华,呈现出厚重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闲散自由的市井文化吸引艺术家们定居于此,其创作也带上了强烈的成都市井文化色彩。敏锐的商业资本积极捕捉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商机,政府以“市场决定、政府推动”为主导思想,积极制定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原创艺术家、敏锐的商业资本、政府的大力政策支持,使得成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成都市举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成都创意设计周等重要文化展(节)会,为文化创意领域成功搭建了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创意设计业优势明显,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均占中国西部较大市场份额。工业设计业发展初具规模,成都已有工业设计专业公司100余家,各级工业设计中心32家,形成以西部智谷为聚集区的多层次、多方位发展格局。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提出:到2020年,新增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基地(家)不少于10家。“十三五”时期,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工程规划了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文创产业载体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音乐之都建设、文创节会品牌建设的详细内容。将创意设计产业列为优势文化产业,在工业设计、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融入文化元素,凸显文化创意,展示成都特色文化符号。

成都市在文化产业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方面提出:抓住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加快开发的机遇,择定城市主题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加快科技创新,盯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音演艺等文化业态,形成符合时代新潮流并具有天府新区特色的“经营、生产、服务、运作”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

因此,成都无论是从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来看,还是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力度,以及存在的市场潜能来看,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总量和GDP占比,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层面表现出原创动力不足,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不足等缺陷[9]。成都市也并没有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一样单独对文创产业进行独立的规划、分析、研究,说明文创产业发展规模、发展动力与一线城市存在差距。媒体爆出部分文化创意街区存在开发过量、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文化商业综合体存在较大空置率。如何优化文创产业的空间布局?如何从政策层面精准引导文创产业?成都在既有的良好文创产业条件下,需要更加精准的发展策略。

四、提振成都文化创意消费的对策建议

1.构建文化创意消费生态产业链

在传统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之间,往往要经历多重中间商的层层流通,对于文化消费者,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消费成本,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时效性也大打折扣,从而抑制文化创意的消费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景象欣欣向荣,移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使得创作更加便捷化、草根化,消费者对文化创意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移动化、虚拟化。网络文化消费就是一种典型的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的生产消费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与供给的单向模式,变成了多个文化创意供给者与消费者多向互动,直接交易,共同参与,并相互反馈、相互影响。文化创意供给者通过创意产品吸引消费者并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从原创、艺术、创意、设计等要素中得到精神滋养,刺激更多的文化创意需求。文化创意消费者在虚拟平台的消费倾向、行为习惯为供给者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思考和成因分析,进一步激励创作,甚至出现供给者与消费者界限模糊、互相融合的情景,共同激发创作活力与消费需求。

以上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与网络文化消费模式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现实与虚拟的差别,而是后者提供的网络平台产生了虹吸效应,新技术、新理念使得大量优秀的文化创意生产者汇聚在平台上,从而吸引、引领了文化创意消费需求,二者像滚雪球一样,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实体文化创意消费模式以其体验性、趣味性著称,如果再借鉴网络文化消费模式的优势,便能真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创作者与消费者“学学相长”、“教学相长”,创建集创作、休闲、娱乐、学习、设计、时尚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构建文化创意消费生态产业链。

2.从供给角度加强文化创意生产,精准对接文化创意消费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污染、低能耗的优势。然而纵观部分文化市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国产电影只注重明星的流量效应,对明星开出天价片酬的同时一味压缩编剧、技术、特效、后期的制作成本,使得电影成品粗制滥造。草根文化的盛行捧红一大批装丑、装怪的媚俗文化,小孩随口哼唱的广场舞舞曲也无形暴露了大众文化需求缺口。某知名导演说,中国存在这么多垃圾电影的原因是有太多的垃圾观众。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乔布斯的说法则更为合理: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放在他们面前。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来想要什么。也就是说,作为文化创意生产者,你不能迎合用户的需求,而是要超越用户的需求,挖掘出他们内心最深层的需要。通过改变供给侧结构,以供给的灵活性去适应需求、挖掘需求、引领需求,才是对文化创意消费需求的精准对接。

3.健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激励原创热情

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知识性也决定了文化创作的高成本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作品复制的快速性、创意模仿的低成本性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了知识产权侵害的重灾区。而计算机技术的发达使得知识产权侵害难以追本溯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知识产权侵害案取证难、维权难。这些侵害都将大大降低创作者的原创热情,进一步损害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秩序发展。而一个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为一个城市带来知识产权保护优势,吸引高知性人才、产业集聚,真正使文化创意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从制度上杜绝侵害知识产权的发生,通过建立信用积分银行的概念,提高失信活动成本,健全信用评价体系,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新增长点,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创意消费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成都市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借鉴互联网优势,构建文化创意消费生态链,从供给侧角度挖掘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创作者利益,激发原创热情。

[1]曹俊文.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3.

[2]资树荣.国外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13(1):30-33.

[3]刘平.创意性文化消费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4(8):51-58.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2014.

[5]北京日报.北京市将建设20个文创功能区[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404/23/t20140423_2706129.shtml,2014,4.

[6]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

[7]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8]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

[9]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

“2017成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C-2017-5)。

康苇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函授教育部助教,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大数据、文化创意;夏楠,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实训室与案例开发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文化消费。(四川 成都 610110)

G124

A

1008-5947(2017)05-0083-04

2017-09-11

责任编辑 刘 琳

猜你喜欢
文创成都消费
陶溪川文创街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穿过成都去看你
40年消费流变
数看成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