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可,邹建平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合川401520)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
宁小可,邹建平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合川401520)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益开放与多元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新的特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加强主体合作等三个方面优化教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新常态;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改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也将发生变化。高校应与时俱进,直面机遇与挑战,不断优化培育方式。
“新常态”反映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是社会转型发展的新符号和新标杆,必然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新常态”中的“新”就是异于传统;“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是“新”和“常”的辩证统一。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事物不同于以往,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具有不确定性;新常态之‘常’意味着事物的本质未发生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仍然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持续、稳定地向前推进和发展”[1]。因此,新常态具有创新性、稳定性与风险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一词逐渐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因素是其他社会因素的决定性因素。“新常态”内涵的变化,必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不断向新的领域扩展、推进和深化。“新常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常态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第一,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元化。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高校设置专门的思政部、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宣部、教育部统一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并使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查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常态,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思政部成为协调党团机关、学工部门、学生团体的主体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考核方式多样化。
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多样化。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海量性等特征更加明显,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日趋多样化。网页、微博、微信、易信、QQ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生动,集视频、图片、声音、文字于一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推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栏目,运用大量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歌曲、短视频;光明网推出了由权威专家主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系列视频,教育内容生动。新媒体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教师与大学生主客体关系立体化。在新常态背景下,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机会平等,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不再具有主导权,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平等的个体。师生通过新媒体交流,角色可以互换;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发布者也是传播者;通过新媒体取得信息和知识,信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在高校官网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树立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教师和辅导员开通微博、微信,建立QQ群、微博、微信群等,不仅可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腐朽思想,而且还可以与学生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第一,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对学生晓之以理,而且要对学生动之以情,不只是让学生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2]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落后,教育内容结构不完善,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高校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以规章制度、会议讲话、考试考核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只能理解含义,不能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固化,教师偏重于传授理论,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
第二,话语传播滞后。网络传播信息速度快,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滞后于网络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弱化了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第三,缺乏协作机制。在新常态背景下,社会日益开放和多元化,教育环境日趋复杂,这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传播有关的各个方面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然而现实与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首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个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高校的思政部、学生处、各级党团组织职能分离,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其次,教师之间缺乏协作,师生之间互动不足。再其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之间缺乏协作,没有形成互相融合、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最后,高校与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 “最大公约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工具,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首先,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作用,突出主旋律,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动态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新常态下,新媒体的开放性、民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日益突出,学生接收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应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一致。最后,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内化价值观理念的有效途径,价值观理念内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数字化平台。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应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新颖、简洁的数字化教育平台,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其次,理清教育思路,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树立坚定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载体和方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进”工程,即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使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在新常态下,各种势力企图通过网络工具占领舆论阵地,拉拢和腐蚀青年学生,网络舆情十分复杂。因此政府和高校都应该加强舆情管理,净化网络舆论,使网络能够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据地。
在新常态下,不仅高校的各个部门需要相互协调,而且还要与社会和家庭相互协调,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建立协调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加强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相互协作的制度保障。高校党委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教师考核体系,完善学生反馈制度,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制度体系。其次,加强组织建设,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组织保障。高校应理清学校党委、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校与家庭、高校、社会相互协同的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家长、社区、媒体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1]赵玉石,南书明,金向军.综合素质提升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85-89.
[2]习近平.建党95周年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7-01.
责任编辑 仇大勇
G641
A
1674-5787(2017)04-0065-03
10.13887/j.cnki.jccee.2017(4).17
2017-04-23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GX-087)、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项目)“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如何体现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6SKGH2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宁小可(1984—),女,湖南邵东人,法学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