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转型与发展探析

2017-03-29 00:11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报师生融合

刘 欣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32)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转型与发展探析

刘 欣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32)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要阵地的校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校报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大数据,借助新媒体技术,有效整合媒体资源,不断提高校报编辑的综合素质,探索“互联网+校报”的转型之路。

融媒体;高校校报;转型;发展

高校校报记录和见证着学校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校报应强化引导舆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和繁荣文化的功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大学文化建设要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传承中突破,在发展中创新。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校报的校园一元主题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被改变,众多媒体与校报形成了“争鸣”的局面。

一、高校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重要性

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风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抢占校园文化建设战略制高点,通过纸质媒体和新兴媒体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以科学的途径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从而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引领大学生思想文化方向、构建师生精神家园、传承大学精神等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校报在校园媒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信息传播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大学叙事”的功能不能仅限于记录的人关注、知晓,然后进入档案馆,供后人查询,更要成为师生普遍关注的精神文化力量。围绕学校中心事件,从科学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思想引领;在学校党代会、大学文化建设、新政策出台等关键节点,校报适时深度解读,以解师生疑惑。与校园新媒体形成合力,使校报成为校园舆论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融媒体”概念及特点

(一)“融媒体”概念界定

“融媒体”是一种理念,是基于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而提出的。“媒体融合”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国内学者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各产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鼓舞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的过程”,并且包括“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三个方面。[1]

(二)“融媒体”特点

“融媒体”概念重在“融”,是将纸媒、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介的采编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集中

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再通过不同的传播介质传播给受众。[2]

第一,信息资源共享性,“融媒体”重在突破媒介之间的封闭性,整合资源并共享,根据受众群体类别将新闻进一步加工为不同体例的新闻产品,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流畅性。第二,新闻载体数字化,推出多种数字终端作为信息内容的载体,进入信息生活领域。第三,传播方式多元,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要素集于一体,从感官上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信息产品,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播载体。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困境分析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近三年内,超过50家传统纸媒停刊。新媒体异军突起,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在内外因素影响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校报自身因素

其一,时效性差。校报没有市场运营压力,定位偏重于宣传和导向性,多为周报、半月刊、旬刊,相较于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校报的时效性大大减弱,“新”闻少,“旧”闻多,信息量不足。

其二,内容程式化。校报新闻的体例单一,内容过于公文化,新闻题材缺乏创新,多为校园网上新闻的复制。由于版面限制,新闻报道欠缺深度,内容枯燥单一,版面设计缺乏视觉冲击力。

其三,互动意识薄弱。校报新闻的消费方式基本上是独立式,传播方向具有单向性,使得校报与师生之间存在隔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效果呈现弱化状态。

(二)环境因素

其一,新媒体冲击。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主的移动终端“微媒体”,占据大众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其时效性强、形式活泼、便捷、受众面广,为受众提供了更细化的服务,信息传播效果显著。新媒体冲击,实质是纸质载体受到冲击,是信息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结果。

其二,传统阅读习惯面临挑战。2016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近3亿,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数字阅读”因其应用便捷、更新及时、成本低廉的特点,深受大众喜欢。

四、高校校报媒体融合路径探析

多元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地位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要按新闻规律办报,进一步反映时代,坚持方向,贴近生活,体现特色,拓宽题材,深度挖掘,打造成有政治高度、有思想深度、有知识广度、有人文温度、有传播渗透度的校报。

(一)转变校报编辑办报思维

校报保持生命力和鲜活力取决于校报编辑的办报水准,在融媒体的环境下,对校报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校报编辑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办报思维,创新办报思路,坚守高校宣传的舆论阵地。

其一,转变服务观。强化服务意识,是高校校报的使命之一,立足于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关注师生需求,形成互动,将新闻消费方式从独立式转为参与式,借助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媒体,建立与师生的互动交流渠道,对师生的需求保持灵敏的嗅觉。如《长春师大报》开设“校报问答平台”,针对师生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调查走访,刊登专题文章,架起师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同时,改进文风,以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表达新闻事实,这样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校报更深入人心,赢得广大师生青睐。

其二,构建数字观。社会媒体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使得校报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这就要求校报编辑不能局限于纸媒的发展,应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出校报网络版,实现报网一体化,打造数字校报,建立新闻素材库,将文字、图片等形式加以融合,在宣传主题和宣传手段上高度融合,通过不同介质,如微信、微博、电台、电视等,让新闻可以“看、听、读”,使校报内容鲜活。

(二)内容为王,打造精品

校报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强,可信度高,便于留存,同时避免了大量筛选信息过程的时间浪费。校报的不可替代性,要找准契合点和突破口,让其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活力。

其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和要求,凸显出记者选题的敏锐性、观察力与“三贴近”原则。如《长春师大报》开设“聚焦”专栏,深入报道学校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师德建设”专栏通过报道先进、树立典型,为学校纯净师德师风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青马工程”系列专栏全面展示了学校“青马工程”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突出成效。这些特色栏目随着学校的发展应运而生,同时也十分贴近师生,有感染力、可读性和引导性。

其二,增强策划意识,挖掘新闻深度。从学校发展的视野确定栏目的策划,围绕学校中心事件,主动思考、精心策划、深入报道。校报应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从高站位、多维度向校内外宣传学校发展新动态,诠释学校文化新理念,揭示办学思想新内涵,展示教育教学新特色,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拓宽报道角度,创新报道形式,通过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等多种形式宣传学术、报道前沿、跟踪热点等,着眼大学形象的塑造,通过加强新闻策划,充分放大正能量的传播效能。

其三,提升版面设计水准。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读者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对报纸版式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版面设计水准,打造自己的“气质”,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等要素上进行创新,使版面呈现清新、大气、美观的视觉效果。力争做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编排整体协调,体现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新理念。

(三)加强内外媒体联动

实现高效便捷的传播方式、丰富的大数据支撑、从受众兴趣出发的内容制作和多样的跨界合作。借助新媒体及时、互动的功能,转发校报的深度报道,提高校报影响力。同时,搭建与外界沟通桥梁,及时将每一期报纸电子版上传至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以更好地与业界学习交流。此外,要充分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例如,长春师范大学策划并开展了以“校园媒体交流,彰显长师精神”为主题的“校媒联盟训练营”系列活动,旨在全面提升宣传者的媒体素养,提高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道的质量,增强校园各大媒体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校园媒体间的互动交流,为校报开辟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还与吉林日报搭建“长师吉报记者群”交流平台,形成内外合力,使校园新闻走出“象牙塔”。

五、结论

高校校报应融入微时代、融入大格局,围绕人才培养和文化引领的主题,丰富内容,做到多轨并进,多元联动,优势互补,科学、高效构建多轮驱动的新媒体生态圈、校园媒体新格局。一方面,实现报网融合,增强创造力。另一方面,注重内外媒体联动,构建媒体联盟体系,打好“组合拳”。媒体的终极使命是一致的,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真实地展现人们生活的世界,准确地传达我们需要的信息,全面地报道时代呼唤的精神。高校校报秉承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会助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推动社会进步。

[1]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成良.“多媒体融合”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J].探索,2006(7).

[3]李良荣,周宽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闻记者,2014(8).

[4]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5(5).

[5]王锋,辛欣.高校媒体融合可行性路径探究[J].北京教育,2015(2).

[6]张勤.试论大数据时代高校校报编辑思维[J].新闻知识,2014(3).

2016-12-04

刘欣(1987-),女,校报编辑,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G216

A

2095-7602(2017)03-0195-03

猜你喜欢
校报师生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