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大学文化的精神因子
——读迟海波教授《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

2017-03-29 00:11孙万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波抗联东北

孙万代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红色文化:大学文化的精神因子
——读迟海波教授《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

孙万代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迟海波教授的专著《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源于作者多年理论研究的积淀和工作经验的总结。其对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对推进中国高校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其将地方文化、红色文化切入大学文化建设与研究,从文化上抓住了中国高校区别于西方大学的本质特征,为国内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与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红色文化;大学文化;精神因子;迟海波

2016年底,迟海波教授所著《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以下简称《追寻》)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三个篇章”:“上篇”从文化强国的大格局,阐述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下篇”从地方文化建设的小视角,论述大学的文化建设使命和红色文化建设状况和思路;“附篇”则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切入,研究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和几个具体问题。《追寻》专章论述了红色文化(东北抗联文化),这在以往阅读过的大学文化建设专著中少有涉及。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第四项功能。大学的本质归根结底就在于文化的自觉、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创新。脱离这些本质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会成为知识和技能传递的简单化、工具化活动。”《追寻》第一章开宗明义,为大学文化作了定位,确立了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其他三项功能的关系。

迟海波教授以敏锐的政治嗅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对东北地区(重点是吉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掌握了准确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追寻》第二篇章系统地论述了地方文化建设的大学使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地方精神文化的凝练,深入分析了地方文艺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和城市文化与市民幸福指数。特别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其对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基本摸清了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总结了吉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分类和特点,梳理了保护利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有关大学文化建设的专著关注到红色文化,让人欣喜。笔者多年来依托东北抗联文化资源,开展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吉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首先想到的就是“抗联文化”,深感抗联文化是植根于东北大地和人民心中的价值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遗忘的精神因子,是东北地方文化建设的“引擎”。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东北抗联在与日本法西斯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展现出来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精神坐标。

习近平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长达14年英勇斗争,已经写入了中国革命史。东北抗联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组成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源泉。东北抗联精神与现代爱国主义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取向。现代爱国主义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对东北抗联精神内在价值的时代彰显,是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伟大民族精神。东北抗联在民族危亡之际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操、革命精神、斗争意志和奋斗状态,都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价值取向。东北抗联精神与现代爱国主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从历史视角来看,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赴后继,最终取得对日斗争的伟大胜利;从时代价值来看,激励着我们凝神聚力,共克时艰,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一点看来,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东北红色文化,与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目标和精神上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的过程中,红色文化理应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为大学发展定向,为人才成长铸魂。

《追寻》总结了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一是空间分布集中,二是抗联特色突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东北抗联文化已经浸入白山黑水,抗联故事在东北可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东北高校的成长、发展、壮大,浸润着抗联精神的阳光雨露,流淌着抗联的爱国、斗争、牺牲、奋斗精神因子。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近日,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况修改相关内容。这表明,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开展的对日斗争被确定为抗日战争的起点。迟海波教授对吉林省红色文化(主要是抗联文化)的调查研究,契合了国家精神和民族意识,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追寻》是迟海波教授在担任大学宣传部长期间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工作经验的总结。全书有两个关键词:追寻、自觉。翻开书,仿佛跟随着他的思想和脚步走进了大学校园,迈上了文化建设的征途。《追寻》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这两个关键词上:追寻,是理论向实践的延伸;自觉,是实践向理论的升华。在对大学文化思索、研究与实践的字里行间,让人鲜明地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拳拳的报国心,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求实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无上热爱,一位专家型的管理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工作艺术。

大学文化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正视其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和独特性。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地域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文化建设方法论。不同的高校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却有一条共同的主线,那就是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从东北高校的地域特点看,红色文化、抗联精神就是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追寻》中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都出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悟,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对推进中国高校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将红色文化切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从文化上抓住了中国高校区别于西方大学的本质特征,为国内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开辟了新视角。

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追寻》对红色文化与大学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的耦合研究,为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可能。相信,沿此思路走下去,必将形成中国大学独有的文化特色。期望见到迟海波教授在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

[1]迟海波.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

[4]庄严.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N].人民日报,2014-09-18.

[5]程晓辰.试析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耦合[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5):10-13.

[6]邹安祺,刘奇梅.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7-10.

2017-01-15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廉政观培育研究”(2016JD39)。

孙万代(1974-),男,长春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从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3-0005-02

猜你喜欢
海波抗联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山清水秀
说海波
大东北的春节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