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淋淋
(皖西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2)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
卢淋淋
(皖西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2)
大学生是手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表现,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不同心理特点,并对改善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提出建议。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4G网络的全面普及和手机价格的不断平民化,手机已从单一的通讯工具转变成个性化、多样化、即时化的多功能媒体。随着手机软件的不断开发,手机媒体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但是,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如因看手机造成交通意外、手机引发的身体疾病等等,手机依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大学生是手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之一,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如果一天中没有接到短信、电话,没有微博、朋友圈的更新,就会感受到跟社会脱节的孤独感,“手机依赖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1]。大学生群体自控力差,无节制地依赖手机媒体,不仅危害其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质量。
(一)人际沟通中的手机依赖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逐渐从面对面沟通转变成人机沟通,对手机产生的依赖不易被人觉察。大学生的人际互动主要通过手机来完成,除了通话和短信外,很多大学生通过腾讯QQ、微信等手机软件与同学、朋友交流信息,通过朋友圈、微博等发布自己的消息和状态,同时获取他人最新状态的信息。每逢节假日,大学生通过手机的群发功能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送祝福。这些人机互动的交往行为使人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师生平时联系较少,手机成为学生联系教师、获得班级最新通知的主要方式。手机让人际沟通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给学生带来快捷和便利。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机成为大学生嘴巴和耳朵的延伸。
(二)学习生活中的手机依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部对“慕课”教育的支持与鼓励,使很多高校先后加盟慕课,推出了自己的特色课程。MOOC学院、慕课网、学堂在线等学习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很多学生通过手机登录慕课平台,学习各种课程。同时,学霸、有道词典等各种手机学习软件成为大学生学习必备的助手。各种新闻客户端满足学生获得最新时事、社会热点等消息的需要[2]。但是,手机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一些学生自制力差,在网上学习流于形式;手机的网络搜索功能强大,
很多大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到网上找答案,懒于动脑思考问题;在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时,很多学生不知如何甄别、取舍。手机也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隐形逃课”的罪魁祸首: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或不想听课,玩手机打发时间;上课时不愿意记笔记,随手拍下或用手机软件记笔记。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三)休闲娱乐中的手机依赖
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建立在手机媒体所营造的平台上,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宅”在宿舍。智能手机小巧、便捷、功能强大,能满足学生基本的娱乐需求。手机可以阅读网络小说、看电影,可以听音乐、拍照,手机游戏种类繁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各大电商常常推出一些促销活动,价格低又能送货上门,吸引了很多追赶新鲜事物和潮流的学生去抢购。学生通过各种手机购物APP,足不出户就能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而出现消费不理性的现象。手机成为学生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助手,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一)攀比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喜欢关注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手机硬件的频繁更新和软件的不断开发,对追求时尚、追求新鲜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某些品牌的手机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成为学生追求和炫耀的资本。大学生容易受到时尚的影响,想在同学面前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有些学生家境一般,靠父母生活,却要使用价格昂贵的手机。只要有新款手机上市,有的学生就要换手机。这些盲目攀比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大学生中形成不良的风气。
(二)依赖心理
拍照、购物、缴费、上网等多样化功能,让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机是学生用来进行人际沟通的最主要方式,学生通过手机平台与人交流往往比面对面交流时更为活跃。手机交流沟通方式属于书面语言的间接方式,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回答对方。不善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害怕得不到同学认可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流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当面直接的人际沟通常常使他们感到腼腆、不好意思,害怕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视觉接触和身体语言等)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所以会越来越依赖手机。
(三)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大学生平时用手机与人联系和交流,为了与群体里的其他成员保持紧密联系,手机成为必不可以的工具。大学生独立性差,自制能力不强,对群体有强烈的依赖感,在很多事情上往往选择随大流。大多数学生通过手机实现交流,以减少心理冲突。如果有学生在群体中不使用手机,渐渐与群体失去交流和联系,最终会被自己所在的群体抛弃[3]。
(四)孤独心理
孤独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手机是大学生排解苦闷的渠道和发泄情绪的一个良好工具[4]。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其内心充满冲突与不安。进入大学后,大学的生活与中学时期完全不一样,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很多学生感到很迷茫,没有目标,对自己的专业不够了解,对课程不感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充满失落和迷茫感,并感到孤独[5]。所以,他们会被手机网络中各种在线交流活动所吸引,沉溺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
(五)自卑心理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重重压力。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自觉,但是有些学生自控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导致他们学业失败。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有的学生宿舍关系紧张,整日心情沮丧;有的学生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苦闷、烦恼;有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认为在大学里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学习生活中的失败体验让学生变得不自信、敏感、脆弱,自我评价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变得内向起来,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然而,他们又有着交往的需求,因此转向手机[6]。
(六)猎奇心理
由于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不到位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手机垃圾短信泛滥。大学生好奇心强,手机推送的黄色、反社会和诈骗等信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在手机上收到不实消息和谣言,不能分辨信息的真伪,在学生群体扩散消息,引起学生的恐慌;有些学生收到中奖等消息时,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有些黄色信息激发了大学生寻求感官刺激的心理,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应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文明、规范、健康地使用手机。学校应开展关于手机媒体的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手机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运用手机媒体,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广泛开展校园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放下手机,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现实的人际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校应教育学生增强防范意识,防止手机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时,学校可以顺应时代发展,建立微博、微信等平台,鼓励大学生发挥手机媒体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平台,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行的方法解决手机依赖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机依赖非常严重的同学提供心理援助,让他们能调整自己的状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7]。
(二)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大学课堂大多为大班教学,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专业意识弱,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不知道要学什么。有的同学认为所学专业没有用处,上课时不愿认真听课,隐形逃课严重。为此,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创新授课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吸引力,如针对学生爱玩手机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检索相关的信息,并把这些检索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等。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减少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欲望[8]。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发展方向及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感兴趣、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9]。
随着手机学习软件的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也有所变化。但是,有很多学生自制力较差。教师应帮助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在庞大繁杂的知识信息中获取和甄别有用的知识信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手机变成学习的好帮手。
(三)提高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
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才能学会恰当地使用手机。大学生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时间,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朋友交流。同时,大学生应提高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坚决抵制不良手机文化。很多学生经常收到垃圾信息、黄色短信、反动言论短信,导致不良信息渗透进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正常的是非判断。有些同学贪小便宜,相信手机诈骗短信,导致上当受骗。手机社交软件种类繁多,社会上有些不良分子诱骗学生上当。大学生应学会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社交软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
[1]龙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10):96-97.
[2]代俊,袁晓艳.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4):92-94.
[3]白莉.大学生“手机依赖”帮控对策的研究及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07-208.
[4]崔玉玲,彭美,韩玉莹,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8):1193-1196.
[5]肖雅戈.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6]宋亮,汪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132-134.
[7]逄方圆,宗宇.新环境下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危害分析及应对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4(7):94-95.
[8]薛宪方,王洋凯,高宁,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6(2):90-95.
[9]付桂芳,李歆瑶,徐柱焜,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66+68.
G645
A
2095-7602(2017)03-0168-03
2016-10-03
安徽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大学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2013SQRW055ZD);皖西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WXSK201625)。
卢淋淋(1985-),女,助教,硕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