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观与职业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7-03-29 00:11岩,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交际人才

安 岩,杨 帆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311)

应用型人才观与职业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安 岩,杨 帆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311)

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界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职业交际能力视角,采用论证结合方法,着重阐述了新的人才观、职业能力、地方院校转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等问题,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职业;交际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外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国家倡导地方普通高校向职业型、应用型的战略转型,着力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职业交际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最显性的能力之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观,探讨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适应性

(一)人才观的新发展

人才观指看待人才的根本观点,包括看待人才的本质、发展规律、价值、历史地位内在核心观点,同时也包括如何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具体观点。人才观属于思想观念范畴,随着客观世界变化和实践进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在原始社会会狩猎的人即被视作人才,在封建社会会耕作的人可以被视作人才,在工业社会那些能够熟练操作机器的人可以被视作人才,而到了当今的信息社会那些能够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中人可以被称为人才。“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马克思·韦伯从价值目的性出发,概括了人才的工具理性价值。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人才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新的人才观逐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的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一般技能型人才相对过剩。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因此,2014年国家正式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与特征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一方面,各行业高端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普通的技能型人才则相对过剩。正因如此,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因运而生。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已被我国的学界、教育界讨论了很长时间,但是直到2014年才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发展战略。应用型人才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和普通技能型人才而提出的。目前,对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理论界定。笔者在借鉴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指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规范和知识,善于将理论符号转化成实践所需的操作构思,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的人。与学术型和普通技能型人才相较,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善于反思和自我发展,其核心是“用”、“实用”。

从类型学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可分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其对应的教育层次分别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部分专业博士研究生)、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就笔者看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包括:其一,学以致用,即应具备适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善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应着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形成与运用,学习者的实践技能应能满足生产、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岗位要求,并在实践中自觉提高。其二,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既要有基本的理论常识,又要掌握较熟练生产技能。正因如此,应用型人才更需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具体操作与管理能力,才能满足社会与生产日益发展的需要。其三,实践创新能力,指学习者在实践中具有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进程的加快,我国各行业岗位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鉴于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成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其四,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创造力,因此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多会承担企业的管理、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如果个体的责任意识不强,协同协作能力不足,上述任务则将无法完成。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到2014年这一比率达到37.5%,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我国高校已经从精英型人才培养逐渐向大众化人才培养过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成为我国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相对不符。具体而言,在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执行模式。

按时间跨度区分,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加快发展阶段。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设置了高职高专处,主要负责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与管理工作。在1998年之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很小,并未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发展缓慢。与此同时,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持续、广泛的讨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2002年,我国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截至2004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约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生达596万人。

第二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阶段。2005年我国再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此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发展受到冲击,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是保持我国制造业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加快实行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到2015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多个有关加快高等职业现代化发展的文件,如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上述会议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分野阶段。长期起来,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只针对高校的统招在校生。从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但是,此时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专业硕士为主,主要面向在职工作人员,仅授予学位证书,并不颁发毕业证。随着国家对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2009年教育部决定为专业硕士毕业生颁发双证,即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从学术型培养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实现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历史性结构转型。

第四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阶段。201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作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转型的地方院校主要为1999年升入本科的普通高校。到2016年6月,已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式提出了转型申请。与研究型人才培养不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当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即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重点培养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因此,转型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根据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紧密对接,改善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人才需求。

二、交际能力的理论发展与本土化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源流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其中职业交际能力无疑是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了解交际能力的基本理论与该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的理论和现实前提。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和海姆斯(Hymes)先后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奠定了交际能力的理论基础。韩礼徳是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其理论观点为交际语言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韩礼徳将语言分为概念、交际和语篇三个方面。他以话语分析为视角,认为语言的核心属性是意义的表达,而不是语言结构生产。语言功能可概括为语言认知、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逻辑脉络功能。上述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只关注语言认知功能的缺点,为语言学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与应用领域。海姆斯将语言能力视为人类的处世手段和能力,认为词汇与语法知识是言语交际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是行为主体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交际能力包括语法适应性、得体性和环境合乎性。此后,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Canaleand Swain)进一步发展了海姆斯的语言理论。卡纳尔和斯温将语言能力发展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能力。孟柏(Munby)、萨维农(Savignon)和巴赫曼(Bachman)分别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交际语言学理论。巴赫曼构建了语言交际模型,该模型由策略能力、语言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构成。巴赫曼将交际语言学从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范畴拓展到语言外,即社会语言能力领域,将交际语言学从微观领域拓展到了宏观层面。

(二)交际法的本土化

对于我们来讲,无论是交际语言理论还是交际教学法均是舶来品。交际法在西方国家的母语和外语教学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际教学法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推进却并不顺利,在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领域中运用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对交际教学法进行阐述和研究。如1979年贾玉新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论文《功能教学法初探》,对功能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进行了阐述。此后几年间,李筱菊、胡文仲、张日升、朱治中等人先后从交际语言学理论、本土化路径、教材编写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评述,这些论著对我国语言学及外语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召开了多次关于交际教学法及其本土化的学术会议。如1985年9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举办了“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交际法成为此次会议重要主题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文仲等人在会上提出了将交际法与传统外语教学法相结合的观点。此后,各类关于交际法的专著、外语教材及教学尝试不断涌现。经过了近10年的尝试,90年代我国教育界开始对交际法进行反思。此阶段交际法在教学中的主要弊端体现在:其一,我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与交际法格格不入。其二,交际法的推广动摇了学生良好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其三,交际法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能力无法满足交际法的真正要求等。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语言教学进入“后交际法”时代,即提出综合、多元、跨文化的交际原则。如今,我国开始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战略目标,交际法再次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热点话题。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交际法理论认知程度的加深和几十年来交际教学法的经验积累,交际法在各类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中得到加速推开,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三)职业与交际能力的关联性

邓泽民等曾对职业能力作出了解释:“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就该概念的内涵而言,社会交际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社会性的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指出,“职业能力是人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形式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3]。该定义将职业能力与社会、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使“联系”成为职业能力当中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核心职业能力通常包括执行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革新创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其中,沟通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即交际能力的培养。沟通表达能力简单地说是理解他人,表达自己能力,要求做到各类信息及时高效通达。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上通下达的情况。可见,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实践范畴,交际能力与职业、职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职业交际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转型的职业化取向

实现职业化人才培养是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动因。如何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要求相统一,是我国教育界特别是大多数地方高等院校决策者和普通教师正在思考的热点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任务,而本科院校应培养理论素养扎实的学术型人才和精通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管理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校扩招,我国的人才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出现了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难觅合格人才的现象。

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方面有所变化,即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强化就业与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等各项工作的联动,是缓解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教育对经济社会调结构、转方式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地方本科高校,均应以实现教育教学职业化为基本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职业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职业交际能力及其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但如何真正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国各类院校仍处探索阶段。除却讨论较多的办学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师素质等问题外,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更加值得关注。

1.构建正确的交际观导向

长久以来,人们通常把言语交际视作思想和信息交流的工具。但是,这种工具观忽视了语言本质,隔断了语言与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言语交际不仅是个体的一种活动,还具有社会行为的属性,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此外,还有人将言语交际简单地视为语言规范的学习和运用,即交际的内容观。内容观通常强调语言共同法则的学习,并在语言范式的指导下运用语言本身。然而,言语交际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规范及其运用,还应关注交际的策略、情景及效果等方面。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并提出了新的交际观。该理论受到了国际学界的持续关注,影响广泛。哈贝马斯以客观世界为理论起点,认为交际过程存在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认识客观世界、交际主体间的思想与信息交流、交际主体内在世界的审视与认知。该理论适应了客观世界的发展需要,深化和拓展了交际观的内涵与外延。各类高等院校及其教师只有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对交际观的合理认知,才能使职业交际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2.着力培养语言输出能力

语言输入与语言知识内化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但语言输出却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语言输出即思想与信息的表达,是语言习得和职业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欲培养行为主体良好的职业交际能力,就必须强化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创造开放式的语言输出情景。语言输出训练应遵循高效的组织性、交际目的性,思想表达的开放性、策略性和合理性原则。同时,学生通过语言输出,应自觉地对语言形式进行判断、分析和内化,进而促进语言习得。

3.言语交际与文化相结合

通过对职业能力和交际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与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再是职业能力提升层面的能力要求,已成为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交际与文化相结合就是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今的职场不仅打破了我国的地域之间的界限,甚至国别间的壁垒也早已成为过去。面对迥异的地域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多维度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关注语言知识及运用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跨文化技能及文化辨析等能力。学校应从课程体系、教师素养、第二课堂等方面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4.建立可操作的交际法评价体系

交际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职业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然而交际法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却鲜有成功案例,其中,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导致该方法难以推广的关键问题之一。交际语言测试不再只强调语言结构和形式,而是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本质,关注交际策略的适应性、交际过程合理性和交际目的的实现。交际语言评价常常以定性评价为主导,更加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评价,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强主观性,使评价信度降低,进而影响了教学有效开展。因此,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设定具体的交际情景、交际任务和多元评价主体的广泛参与,制定合乎实际并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将会大大提高交际能力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有利于交际法的有效开展和学生职业交际能力的最终形成。

四、结语

职业交际能力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构成之一,职业能力的培养涉及人才观、职业观、教学法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才结构问题突出及高等教育面临战略转型复杂的背景下,以职业化为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的历史性选择。

[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2]温家宝.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应大胆改革[EB/OL].(2009-10-12)[2016-04-22]. http://news.qq.com/a/20091012/000086.htm.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56.

Research on Applied Talents and Ability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Communication

AN Yan, YANG Fan

(Heb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Qinhuangdao Hebei 066311, China)

One of the major topics discussed in our country’s educational circles is how the local normal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transform to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ones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ultiva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from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oi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concept of talent, vocational ability,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the path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our country.

vocation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s

2016-09-23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交际语言学本土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俄语教学与评价机制研究”(15YJCZH001)。

安岩(1980-),男,副教授,博士,从事俄语语言文学、俄国史研究;杨帆(1980-),女,讲师,博士,从事新闻学、文艺学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7)03-0163-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交际人才
情景交际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交际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