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29 07:41刘毅勃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文明生态

刘毅勃

体育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

刘毅勃

本文主要阐释了体育生态化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必要性及实现路径。通过分析体育生态化的主要特征,提出重视利用城市户外游憩空间的公共体育发展策略,构建以户外教育为主要方式的体育生态化实践体系,进一步提出实施体育生态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倡导体育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充分彰显体育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体育生态化;生态文明;发展路径

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产生于工业文明之后,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了社会一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生态问题频发,使人类文明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严峻的挑战,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观念在社会牢固树立,现代体育发展要抓住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人、体育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体育建构路径,实现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建设也随之发展。倡导体育生态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民生工程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重金牌、轻大众”的发展方式饱受社会质疑和批评。中国体育的改革重要任务,即是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大众体育,进一步构建具有大众和公益性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 体育生态化的基本内涵

当前针对工业生产导致的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方针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待现代体育的发展,进行生态体育建构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那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因此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上,增添了生态文明,便形成四个文明建设。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使生态体育建构获得有效的发展。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与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1]。现代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积极行为活动,需要借助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才能促进体育的繁荣与发展。随着生态文明观的逐步形成和生态实践进程的深入,现代体育也在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使人类自觉地融入生态体育建构当中[2]。

2 体育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2.1 运动空间的天然性

作为大众休闲活动之一,生态体育的发展源于压力巨大的现代城市生活,产生了很多回归自然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带动了户外休闲活动的蓬勃发展。生态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那些人工改造相对较少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运动,更利于运动者身心愉悦,也利于运动者在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感受自然生命的完整性。有研究表明,生态体育参与者会比一般室内休闲活动参与者更加愉悦,更能感受到独特体验。运动空间的天然性,使身体运动保持与大自然的生物节律更加和谐。

2.2 运动方法的自然性

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的崇拜导致高水平竞技运动正演变为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竞争。与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所强调的“规则性”、“竞争性”相反,生态体育更加具有“弱规则性”、“弱竞争性”的特点。提倡身体运动的“简单化”、“自然化”,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向儿童、女性、老人等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根据大众体育的调查数据显示,步行、游泳、跑步、自行车等轻体育项目从来都是大众参与度最高的运动形式。

生态体育推崇不借助动力性工具,主要利用自身肢体开展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通常是具有强烈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户外运动休闲。因此,我们可以将生态体育看作户外运动的后现代形态,是户外运动超越现代性的发展,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模式。

2.3 兼具运动性和生态性

在现代的大多数大城市中,由于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等各种原因,许多室内运动休闲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条件,更多的人们一到节假日,便会举家出发,在自然状态中进行户外活动和娱乐休闲。倡导简单的环保观念,回归自然的户外休闲变成了人们都市生活方式的另一种放松。只有当人类在回归自然的活动中,人类与自然取得双赢的结果,而人们在自然中的体育活动也兼具运动性与生态性。

3 体育生态化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文精神逐步高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体育全球化的发展为体育领域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使生态体育建构获得有效的发展[3]。

3.1 人口扩张、资源有限的平衡之策

表1显示,在近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4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为4 123万人,比2007年增长22.46%,城镇化率为43.8%,高于2007年的数据11.4%。中心城市和县城2007—2014年累计新增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分别为650万人和310万人,从上面数据以及下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快、质量高、城乡面貌变化较大。

表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情况一览表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原有的室内运动场地的空间已经不足以维持人们的体育锻炼,而短期内又不可能建设那么多匹配的运动场地。因此,以室外活动为主要方式的体育生态化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呼之欲出。

3.2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必然选择

根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见表2),到202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6%左右,与此相匹配的是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将是100%,到时将实现全面医保。社区综合服务的覆盖率也将达到100%。而城镇绿色建筑将占新建筑比例为50%,城镇建成区的绿地率将达到36.5%,比现在的标准高出近4%。市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将好于现在,达到国家标准的60%。

由此可以看出来,在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中,不仅只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着重强调了城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绿地率、空气质量等。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扩大城市生态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这些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都会体育生态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后,体育生态化的发展是必然的。

表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表(2014-2020年)

3.3 人们寻求户外运动休闲空间的必然之需

在消费主义的倡导下,四季恒温的室内运动设施成为城市体育的代表,严重忽视了新鲜空气、充足阳光、生物节律对人体的健康意义,导致运动健身走进了时尚消费的误区。在经历了“非典”等公共卫生危机后,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更加关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增进身体健康的运动休闲需求快速扩大。人们寻求更多能够日常性、短时间的运动休闲场所,热切期望居家附近能够提供开放型的户外运动休闲空间。

如表3所示,河南省体育场馆在2010年为60 630个,在2015年增长为89 310个,增长了28 680个。而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3 928万人,增长为2015年的4 573万人,增长量为645万人。可见,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了645万人的同时,体育场馆才增加了28 680个。这说明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大众运动健身需求的增长,公共体育场馆与设施的供给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根据我国城镇人口密度和土地建设使用状况,实现满足大众需求的专门体育场馆遍布社区,这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成为现实的。因此,急需转变发展观念、拓展思路,从现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寻找解决途径。

表3 河南省体育场馆数量和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表

4 现代社会发展生态体育面临的困境

4.1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薄弱

由于受上世纪工业文明的深入影响,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这些重商主义理念依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淡漠。那么进一步来说,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漠使生态体育的建构失去了很重要的群众基础,不利于生态体育环境氛围的营造,进而影响生态体育发展模式的建构。据科学抽样调查统计(见表4),在2015年不记名问卷调查10 000名社区群众,其中关注生态环境的人仅有5 6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仍是经济发展、政治生活、文化娱乐,以及教育和医疗,关注率均超过70%。

表4 公民最关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议题的调查统计表

4.2 现代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的发展客观上制约了生态体育的发展

由于竞技化和商业化性质的体育,在近些年来不断地强化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多扭曲。现代体育发展也出现了体育资源过度浪费、体育腐败、诸多不好的发展模式。这些因素虽然与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它也打破了体育与生态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而我国在发展体育的路径中,一直是朝着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的方向。忽视了老百姓的体育热情。据科学抽样调查统计,在2010年和2015年不记名问卷调查10 000名社区群众,对他们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做了统计(每人限选两项)。由表5可见,乐于参加室内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始终维持在30%多。对室外排球、篮球、足球的爱好者由23%提高到28%,其中,乐于公园散步和户外运动的人数比例是最高的,从2010年的50%到2015年的80%,说明以社区公园、健康绿道为代表的具有多功能性的户外游憩空间为发展和实施全民健身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大众参与率较高的运动项目中,都是以不需要体育专用场地的运动项目居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户外绿色空间的健身锻炼才是最能融入生活方式的体育参与[4]。

表5 人民群众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的统计表(单位:%)

4.3 政府行为促进生态体育模式的形成进展缓慢

在发展生态体育的过程中,如果单单靠发展生态体育理念的宣传必然是不足的,必须加强生态体育发展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以及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等,在这种条件下,生态体育建设不仅停留在简单直接的理论宣传上,就必然会把把生态体育建设深入到实践当中。在当前来看,生态体育的发展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制度建设便会阻碍生态体育模式的形成。依表6可看出,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立法较少,且进展缓慢[5]。

表6 我国2010年和2015年生态环境立法情况表

另一方面,在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体育部门和机构组织不应将群众体育的发展定位于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这势必导致大多数民众的体育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5 探索体育生态化的路径

5.1 重视生态体育的意识教育,培育生态体育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尚未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观念。建构生态体育的发展,除了进行法治教育外,还要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生活中慢慢地受到体育生态化的影响,从而强化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地加入建构生态体育发展的行列当中。那么,建设生态体育必须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途径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和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生态体育价值观,实现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科学抽样调查统计(见表7),在2015年不记名问卷调查10 000名社区群众,对他们了解生态体育的途径做了统计(每人限选一项)。由下图可见,从网络上获得生态体育的信息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1%,且传播面广;其次是从电视、广播上得知生态体育的内容的人数较多,分别占15%、13%;从报纸或其他方式得知生态体育相关内容的人数总和大约不到20%。

表7 人民群众了解生态体育途径的统计表

5.2 加强绿色技术建设,促进生态体育体育构建

体育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包括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之外,还有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须对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绿色技术建设是指人类要努力发展以保护人体健康运动、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各种体育技术。是体育生态文明系统的工具性要素,是实现人文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建设统一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于绿色科技技术相对滞后的我国来说,发展生态体育必须与绿色科技技术携手,才能确保生态体育真正成为有利于个人、有利于自然、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形式,而不是很快沦入“生态消费”的商业模式[6]。因此,在对生态体育的决策者、开发者、管理者及参与者实施充分的环境教育的同时,发展和革新绿色科技技术是推进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5.3 强化政府行为,重在社会参与

要保障生态体育的发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有法可依。当前由于生态体育的实践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提供法律的保护和促进措施,才能使生态体育发展进一步真正落实。因此建立健全生态体育发展的行为规范和法规体系。政府必须制定各种相关的管理办法、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在制度刚性上保障体育生态化的发展。体育生态化的相关立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生态体育的法治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所关注的重要方面,让人们懂得在开展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自觉地遵守生态法则,规范体育行为。

政府规范自己需要严格的纪律。首先,政府应当在行动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法则,必须在政府管理行为之中,始终如一地贯彻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思想[7]。对生态体育发展的正确走向予以确定并且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执政过程中,应当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不断地强发展真正造福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体育活动,而进一步对可能危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运动活动予以取缔和不鼓励政策[8]。

6 总结

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之一。从生态学、社会学、体育学的角度对生态体育的内涵、基本特征、必要性、困境和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体育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生态体育建设和体育绿色技术建设一起发展,通过强化政府行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来保障生态体育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社会发展要求下,政府体育部门应是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体,从体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出发,研究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对大众体育的影响,促进体育生态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1]游海燕,肖进勇.体育生态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4]翟寅飞,熊炎,郭敏刚.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7(4).

[5]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庞昌伟.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J].中国石化,2007(11).

[7]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2006(2).

[8]王如松,王丰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9]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Study on the Path of Ecological Sports Development

LIU Yibo

Ecological sports is a kind of outdoor sports taking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as the premise.This paper analys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ical sports firstly,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utilization of urban outdoor leisure space for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public sports.as well as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system of sports ecology based on outdoor education.Further pointed that the feasible way to implement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ports,advocated ecological sports lifestyle 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role of sports in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ecological spor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development path

G80-05

A

1003-983X(2017)02-0126-04

2016-11-04

河南省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研究(152400410020)

刘毅勃(1981-),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研究.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Henan,450007

猜你喜欢
生态化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文明歌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