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剑华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確定美术课堂教学新的教学目标,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为孩子描绘美好。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素质是对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要求,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艺术培养
美术教学能够将人文、自然、社会包含其中,其广阔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美术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感知能力。
一、完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师生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帮助学生理解。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没有体现其对学生的感知、审美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较单一,使课堂气氛压抑。新课改的教学目的是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意识,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其体现在画纸上。另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不断补充自己,不只是在美术上的专业知识,更多注意对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的积累,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内容
美术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形式,有所表达才给了画布无穷的魅力。小学阶段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非洲雕刻艺术》时,通过利用多媒体将非洲的地域文化、民族特点以小短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兴趣,好奇心强,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观看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非洲人、动物、植物的特点,并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完成课堂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人文知识的讲解不要太深奥,学生在复杂的信息中容易迷失,找不到要点,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老师扮演其中的游人,对相应的经过进行描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入地感受非洲文明,使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多种教学模式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且好动,所以传统的“安静”授课模式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也只是把美术课当成应试教育的一种,课堂缺乏朝气,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美术传达出的思想,利用情景模拟、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比如,学习三年级的《动物明星》时,将“小红帽的故事”融入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这个熟悉的童话故事,一方面通过前期的准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所扮演的小动物角色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丰富创作题材,有的同学画下印象深刻的某个场景,对其中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描画得很形象,还有的同学将某个人物主要刻画出来,学会将自己的态度、认识通过画笔来表现。学习《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时,首先让学生对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有一定了解,比如中国的故宫、法国的罗浮宫、悉尼歌剧院等不同国家代表不同风情的建筑设计,介绍这些著名建筑的超人之处,讲解作者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开阔学生的思路,同时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加强学生对美感产生的探究意识。学会欣赏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课堂上请同学对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有的同学画了类似的空中楼阁,有的像蜘蛛网,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进行适当奖励,不仅有绘画成绩,还有表达能力和大胆的创意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创作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还有在学习《我造的花园》这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将画的事物通过手工折叠出来,首先通过观察一些主要景观,比如房屋、栅栏、花朵等,老师领着学生一起做,学会如何体现其立体感,通过将画纸上的景观立体化,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其中不满意的地方还可以进行修改,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花园搭配更实际,更生活化,学生感触更亲近;这样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力量,将自己的作品变成现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优秀作品中感受作者所要描绘的意境,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发现美术在生活中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盖楠.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149.
[2]李莎莎.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