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勋
摘要:国家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通过课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只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思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00-02
1.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想做好应用题,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把题目中文字的部分用各种数学符号来表示,这样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解题工作。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概括能力较差,往往在第一步理解题目意思上就卡壳了。很多学生只要是老师讲过的题目就会做,但是要是稍加改动,就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作为教师,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训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呢?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学科语文,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做基础,这也体现了语文做为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一拿到应用题只是匆忙的看几眼然后就下笔做题,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较熟悉的题目,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把题目看完整,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自己做过的题目而胸有成竹的动笔解题。其实应用题中的语言表达是非常精密的,稍微的改动,甚至只是顺序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整个题目意思的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粗心的学生恰恰是栽在了自己"做过的题目"上,因此,拿到题目一定要认真审题,对于题目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可以用笔做个记号或者在下面画一条线,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样才是做好应用题的前提条件;最后,教师要多搜集一些题型。虽然应用题的命题范围十分广,但是大体还是可以把这些题目分类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它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少,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多搜集各种各样的应用题型,开拓学生的眼界,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现如今,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表现在思维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往往具备一定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优势。因为,应用题作为一种用文字或者图表之类的形式来表现的数学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解题,这样就使得解题的过程更加的个性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就会不断地提高,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也就更加符合应用题教学的初衷了。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应用题教学题材
改编后的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生活化"这一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地域差异做适当的调整,把应用题教学题材变成身边的、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题材。
3.1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3.2不直接应用教材中的例题,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寻找题材,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贯穿始终,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设置成情境进行教学。例如"面积"教学,可以创设要重新装修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寻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再来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
3.3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认知的形象性、具体性、趣味性,只有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例如在"统计与可能性"中的"比一比"教学中,课前带领学生实际进行一次投篮比赛,把问题设计成"想不想知道你们哪个小组获胜了",自然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重点知识,提炼出平均数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办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但在提炼过程中,也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使题材在思想上和教学上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4.应用题教学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知识声情并茂。单一的文字叙述,结构比较简单,但加剧了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纯文字化"的模式,可以使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讲解 "认识分数"时,创设"分苹果"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问题。再引入"一半可以用 1/2 来表示",并在多种方式的对比中,体会 1/2 来表示"一半"的优越性,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课件的直观演示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5.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要紧密结合新教材中
应用题不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呈现,而是和计算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中的重要作用;不是降低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1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5.2教学习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5.3应用题不强化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過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如果学生死扣解题类型,学生就不会着重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了,学生虽然发展了解题技能,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维能力。
总之,应用题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也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应用题的教学工作,采取各种科学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景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 2011(6):30.
[2]高维芝.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3).
[3]杨小燕.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认识[J].软件:教学,20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