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在古典之美中修行体悟

2017-03-29 19:39宋磊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张立水墨笔墨

好画如诗,好诗如画。张立的古意山水画中,我既读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飘渺之意,又可悟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境界。朴素的墨色沾染纸面,意境空远的山水在笔墨的玩味中轻轻铺散,书写下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还有当代生活的真实体验。而此时,作为艺术家的张立,会有怎样的思考?

某个冬日,在张立的工作室,窗外是冬季的一派萧瑟,房中暖意融融,茶香袅袅。张立边沏茶边对我说,画中国画如饮茶,需要慢慢去品,品的过程也是一种体悟。与张立的交谈,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些空远、清逸的世界:云山雾海、清溪幽篁、阔水轻舟等视觉片断如幻灯般掠过心头。

大约两三年前,张立还在创作那些视觉面貌独特的实验水墨,宣纸上的墨与色如书写般舒展开来,有如符号般神秘、抽象。之后,她转身于古意山水,从抽象符号投身于具象有形的山水之中,这样的转变在旁人看来是激烈、截然的。我们的访谈自然从这个话题延伸开来。张立说,走进传统水墨世界,是她内心的要求,“我的内心告诉我,需要用一种感受来表现我这一段时间的思考。画古意山水,更符合我当下的心境。”

“回归”是一种提示

宋磊:你近两年的创作回归传统,回归是为了什么?

张立:“回归传统”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投身于新水墨的研究中,跨界实验,让新水墨的命题更加宽泛。但是,我意识到,对如我这样专门从事中国画研究、创作的人来说,“新水墨”并不只能是“实验”,应该更有一些深层的思考。

我认为,在当下,只谈形式不谈笔墨是不行的。艺术家关注、表现当下生活,以中国画表现现实和思考,如果过于偏离于此,可能会流于世俗,脱离中国艺术所讲究以虚写实、追求意境的文化内核。如何把中国画的道路走正,又不脱离当代性,让自己一直走到中国画创作的前沿,是我一直思考的。

目前的回归,对我来说是一个提示。

宋磊:你是学传统中国画的,后来你画实验水墨,如今再次进入传统,这种转变是否是一种反复?

张立:几年前,我创作抽象的实验水墨,为的是走出传统,创造新的面貌,形式感是很特别。但我慢慢意识到,形式感背后需要有文化作为支撑,中国画其实是文人思想、审美情趣、甚至中国哲学的共融体,所有的要素都是关联在一起的。如果纯粹以材料创新,会产生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仅是视觉的,可能表现在画面的意趣呈现上。

从事这段探索之后,再进入传统山水,我认为这不是反复,而是思想的逐渐成长、成熟。所以,我的创作轨迹不是一个圈——重新回到起点,而是在探索之后,发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可能会隐藏于那些看起来很传统的笔墨之中,这种探索的画面显现可能会更含蓄、内敛。

宋磊:那么,你认为你现在的这批作品依然属于“新水墨”吗?

张立: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不会在意我的画是否属于哪个范畴、领域,或寻找某个框架作为支撑。是不是“新水墨”其实并不重要。我只是觉得,沉静下来,做一些经典的艺术,可能是我这个年龄段比较适合的事情。

虽然我现在没有继续实验水墨,但提起毛笔,有些审美趣味还在延续,当然,这种审美趣味并不明显,但有一些体会更加深刻,比如对笔墨的了解、古人对山水的观看视角,那种意象化的情感等,回到传统,可能更需要我在文化、积淀上更加专注。

现在,很多当代水墨艺术家坚持实验性探索,他们在创新中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但可以看到,他们在新材料、新形式感中,难以隐藏的焦虑与无奈。他们渐渐发现,艺术不是吸引人的眼球才是成功的。艺术家在思考,会根据个人的发展和体会来进行调整,内心根深蒂固的审美取向会默默影响他。

坚守传统是时代的必需

宋磊:创作过程是否让你对中国画、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张立:在早期的艺术实践中,我抱着很大的一股热情,想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证明自我,彰显我的个人感受和技术上的能力。现在看来,那时有点急躁了。

热情是可贵的,但它会影响到作品的质量。有时,急切表现自我时,会无意中抹掉“真实”的东西。

现在,我画传统山水如同品茶,慢慢筛滤掉那些急躁的成份,通过笔墨、造型或看似平淡的描绘,去纯净自身。

经典艺术追求的是崇高和纯粹的美感,但这些东西,可能被原来的我忽略、甚至鄙视。

古意山水能打动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样式,而是画面的趣味。这种趣味的得到,需要画者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对纯粹美感的敏感度。“趣味”看似很虚无、脆弱,但它却是一幅画面的精彩所在。一件艺术品最终能打动人的东西,是画面本身,是那些纯粹的美。

宋磊:有人说,中国古代山水已经达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当代人画传统山水没有意义,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张立:虽然有一些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有主观的规划,但我想让我的创作遵从内心。

虽然,我现在选择的很接近传统面貌,但当下的我拿起笔在纸面上留下的,一定与古代人有所不同。

古人绘画更自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象当下这样,面临太多的外界交流。当代人接受的信息更庞杂,艺术的样式也被拓展得更多,在这个时代去发掘古典艺术,不是简单地追随传统,其实是一种溯本求源的工作,如此心态的创作会呈现当代性思考。

坚守传统,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取舍,追求的方向也不一样,延伸出不同的审美情趣。比如清代“四王”,他们的绘画曾一度被认为保守、没有创新,但现在看来,他们的作品依然是经典,他們的坚守依然是时代的主流。

每个时代,都有一群人在坚守传统,因为这是时代的必需,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宋磊:所以,既便是当代人坚守传统,最终的艺术呈现也是不一样的?

张立:对。现代艺术家所受的教育不同,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动起笔来,现代人的笔墨感受和古人肯定不一样,哪怕是画同一棵树、一块山石,表现的方式和视角都会不同。这种不同是不知不觉的产生的,正所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宋磊:在你的《画余随笔》中,你提到:“以传统笔墨‘借古而开今”,“借古开今”为何更值得提倡?

张立: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现实的无奈。古典的艺术经典,越来越难以引起人们的感动、愉悦。坚守传统,会让人们发现艺术的多样性,无形中影响他们的审美判断。如果所有的人都在一味创新,学术评论也偏向“新潮”,会导致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走向一个极端。创新要从传统中来,这样更有效、更有说服力。

“纯粹”让人脱离粗暴的文化消费

宋磊: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哪个时期对你的古意山水影响最大?

张立:我比较倾向借鉴元明时期文人山水风貌。元代时,书写性山水的形式成为时代主流,这也是一个文化敏感、交汇的时期,这种风格既注重一山一石的严谨造境、山水情境,同时,也充满自由、随性、粗率的表达。将唐宋以来的传统审美继续下去,又强调文人的不羁和率真,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

宋磊:你的山水画只用纯水墨,无任何色彩,如此作画是怎样考虑的?

张立:我的想法很简单,做点减法。现在绘画形式很多,赋彩山水不太符合我的兴趣所在。我关注于画面的笔墨情趣,色彩会干扰我对用笔的关注,掩盖画中的笔墨情趣。

宋磊:艺术贵在风格,你在绘画时,有没有考虑到风格这个问题?

张立:风格是慢慢积累的,而不是刻意树立的。起码在现在这个阶段,我在作画时并没有过多关注风格。我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笔墨去得到纯粹美的感受,以接近修行状态得到一种感悟,体会中国文化中关于天、地、人、道等哲学思想。通过画山水,我想表达我对古典文化的感受。

风格会通过这种感受的积累,慢慢形成。对我来说,谈风格还为时过早,我还在积累中。

宋磊:你的山水画中,点缀了一些诸如高士形象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画面中的出现,是否有一些隐喻或现实投射?

张立:以人物点景,确实是我有意而为之。在古代文人画中,很多画中人可能是自身的投射。画中的人物或小聚论道,或怡然小酌,在我看来,这些雅趣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我希望用这些宁静、怡然的画面,去唤醒当代都市人对精神净土的渴求,应该多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很多都市人在匆忙生活中所忽略的。

宋磊:你希望你的作品能带给观众或藏家怎样的观赏感受?

张立:在画面中,观者可能会察觉到一些古典情趣,这些情趣不张扬、夺目,但却是持久耐看的。一件好的作品决不是只能看一眼的,美是共通的,超越画面本身的美好。或是对天地人的感悟,或是暂时的抛离现实,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观者能从小景致中寻找到一些小趣味,暂时脱离现代都市快而粗暴的文化消费,这样就足够了。

宋磊:在未来的某一天,你的实验水墨还会继续吗?再次继续会有怎样的不同?

张立::说不定会的。如果繼续实验水墨,我会依然以新颖的形式为壳,将古代文人思想、审美情趣带给当下人欣赏,反过来说,这就是“借今而开古”吧。

猜你喜欢
张立水墨笔墨
笔墨童年
水墨
陪你半程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信任
果园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