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川
网络上有一个热词,那就是“解密”,国际时讯中就有“维基解密”一事让众人津津乐道。联系到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当之无愧也是解密者之一。韩愈《师说》中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一词就含有“解密”的表意。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语文文本阅读之解密》中倡导“解密”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读了以后感慨很深。
当下,语文教学的解密存在信息渠道多、问题多的客观情况。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慢、各种学习辅导用书的“多维”解读致使错误解读的弊端影响比较大。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不要纠缠无用信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由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有限,在课堂上可能生成许多无效问题,教师在倡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一定要有正确的解密方向与准则,不能一味为学生叫好,否则容易导致教师主导性功能的缺失。
比如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项链》一文时,学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蒂尔德为偿还一串钻石项链的债务,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为什么我们不赞美她的诚信呢?如果教师纠缠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那么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想象情景,必然会浪费了不少时间。教师可先直截了当地指出,情节为主体服务,马蒂尔德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学生就能基本了解写作目的。接着,教师再补充: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代表作。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创作背景与作家的伟大之所在。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但是如果“放而不收”无效拓展,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大大消减了文本自身的文学导向性。
二、不要脱离艺术审美
语文学科知识中的“文化密码”,具有文学性的特点,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文学是生活之上的审美艺术,其真实性与文学性是统一的。从其本质来看,文学本身就是艺术。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解密的过程中更应像一位艺术家或诗人。这样,语文课才有艺术审美的特质。
例如,在诗歌赏析教学中,有教师在讲解唐诗的背景时是这样介绍的:“唐代是我國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的杰出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都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创作方法多样。”这样的解读是正确的,但又是缺少诗意的。也有教师是这样解读的:“读唐诗,就好像进入了一座充满珍奇的宝库,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那些意气奋发或沉蓄内敛的迁客骚人们引领着我们徜徉于绮丽的山水之间,奔波于历史的风雨之中,牵眷于情感的起伏之内。”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的解读就具有语文课本身的美感,就是善于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营造氛围,虽然知识的指向性不如第一位老师直白、准确,但确实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写道:“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同样,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解密人,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
三、不要囿于浅层解读
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充分考虑文体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局限,适度把握好作品主题及人物形象的解密。以苏教版7年级课文《木兰诗》为例。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将木兰的形象定义为机智勇敢的女英雄。从7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也是较为合适的,而且施教的过程也会变得比较流畅,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诵读、研讨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情感特点。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也要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如何取舍或补充,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助推作用呢?这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深度解密,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才是智慧型的教师。
我们知道,如果仅把花木兰定义为机智勇敢的女英雄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不鲜明、不感人的。如木兰“替父从军”可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爱国爱家的责任感。她深明大义,体谅老父,呵护小弟的行为更有着人性美的光环。她既是一位巾帼英雄,也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青春女孩。这样多角度解密就能使木兰形象变得丰富、鲜活起来。至于木兰女扮男装这一戏剧性情节的设计目的:“女权的崛起、反封建”的内容可不必对初一学生解读,因为在中国历史整个封建体制之间,木兰只属于个例。
孙绍振教授在谈及语文课堂教学时曾说:“有些课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目迷五色。”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好解密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显得那么枯燥单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能动性。只有教师独具了“解密”语文知识的慧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才能慧心洞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天补初级中学(22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