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
小说《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简·爱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孤儿简·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畏男权压制、坚持自我、追求自由和尊严,逐渐成长,并且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书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勇于追求自由平等、敢于反抗男权压制的新女性,被赋予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女性主义在《简·爱》中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简·爱》也一直被奉为女性主义代表作,在女性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将通过简的自身性格、简和伯莎的关系、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三个角度,来浅析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简的自身性格
小说创作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大国。但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女子地位低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简是非主流的新女性。她的出现,是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对抗。她和寻常女性截然不同,她的自我意识极强,难以顺从,从不屈服。在男权社会中竭力追求着平等和自尊,有着极其强烈反抗和叛逆精神。这样的精神特点,在简寄居在舅妈家、进入孤儿学校学习、担任家庭教师等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在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中都有体现。
例如:罗切斯特先生对外宣称要娶英格拉姆小姐为妻后,简决定离开,但罗切斯特非要她留下不可。简说:“你难道以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简的宣言,将她勇于追求平等和自尊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当今男女平等的文明社会,部分女性还是会习惯于依附男性,在经济上难以独立,在感情上也丧失自我,受控于大男子主义,成为男人和爱情的附属品。可想而知,在当时女子地位低下的维多利亚时代,简自尊自爱,有独立意识,是非常先进和难得的。
简和伯莎的关系
疯女人伯莎在小说中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形象,容易被认为是情节发展的道具。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并非如此。吉尔伯特和古芭曾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异的观点,他们认为伯莎即是简。
通过对两个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简和伯莎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补关系。外貌上:简的个子矮小,外形平庸;伯莎的四肢发达,相貌美丽。性格上:简独立自尊,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与束缚中努力斗争以维护自己作为女人的尊严;伯莎无独立的人格,婚姻由父兄操控,婚后也完全依附于丈夫。社会地位上:简出生低贱,自幼由亲戚领养;而伯莎出身高贵。看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被女性主义者看作是一个人物的两个方面。即简是感情、理性的伯莎,而伯莎是愤怒、疯狂的简。简和伯莎,她们同是处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男权社会中的女性,都追求平等、渴求爱情、向往幸福。只不过由于身份地位、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她们对男权束缚的反抗方式不同,结局亦不相同。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出伯莎是简的内在灵魂。接下来,选取小说中的两个片段简单分析:
片断一:伯莎曾从阁楼里跑出来,用火点燃罗切斯特的帷帐。由于简的及时发现以及冷静理智的處理,罗切斯特才得以脱离险境。在此之前,简已对罗切斯特产生了好感,伯莎的意外纵火为简帮助罗切斯特提供了机会,使简成为了他的救命恩人,这实际上是简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愿望。简内在的渴望因伯莎的外在行动而得以实现,或许伯莎便是潜意识中的简。
片断二:简和罗切斯特的婚礼前,伯莎曾跑到简的房间,戴上简的面纱想象自己婚时的美好,最后撕毁面纱以解愤怒。但伯莎最后并没有伤害简,这个结局在逻辑上其实是不成立的,也完全不符合一个疯女人的状态。或许是作者的有意而为,伯莎未能完成的心愿由简的完成,简是伯莎理想中的自己。
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
在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中,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声话语”的策略。简和罗切斯特的结局是在一起的,这个结局是合乎潮流的模式,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权的肯定。但是,在结为夫妻之前,简始终在抗拒成为男性附庸的命运。在当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即高贵富有的罗切斯特先生在大火中丧失了庄园主的身份并落下了残疾,而低微贫穷的简则得到了一笔巨额遗产变得富有之后,简才选择了这段婚姻。
笔者认为:这样的情节,在套用男性关于爱情的叙事模式中,暗含着对这种标准模式的颠覆;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男权束缚压迫的反抗和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弘扬。
结束语
《简·爱》之所以成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是因为它浸透着对妇女人格的全新审视和对妇女命运的深刻思考。法国评论家欧仁·福萨德曾评价《简·爱》“充满生气勃勃的个性”。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中,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分裂工人运动,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女性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权利,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主流以男权束缚压制女性的传统观念。以简为代表的新女性,是和当时的主流观念背道而驰的。她们的出现,好比被男权压制的社会中的一声惊雷,推动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推动了社会向自由平等方向的进步。可以说,《简·爱》对当时的女性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