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必文
2011版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二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尤其是第三学段的阅读量较以前有了猛增,四个学期要达到100万字课外阅读量,即每学期要达到25万字。这样的阅读量不是高不高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完成。如何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思考的方向。
针对当下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作为教师我们要直面对待,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诸多方面的培养。
一、减少功利主义色彩
我们许多老师好大喜功,一谈到自己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数家珍地向人炫耀咱班学生读过哪些书,书单炫一长串,内容广博得涵盖了文史哲、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真的让人啧啧称赞,佩服不已。细细一看,转身一想,其实是在网上下载一些名师列的书单,照单全收,没有任何斟酌和筛选。盲目崇拜名师效益,不假思索,忽视个性差异,无视自己学生的阅读水平、认知状况。仔细考量,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书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看吗?孩子们喜欢看吗?读书的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老师本人也是云山雾绕。要知道,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千篇一律,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以某种水平为线,强制所有学生读一样的书,忽视层次个体差异的存在,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有些书,说实话,连大人读了都头痛,都不知所云,我们为何还一再要向孩子们推荐,难道因为它们是名著就非得让孩子们去触摸吗?比如《巴黎圣母院》《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经典名著,在多数学生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时,学生在老师强力推荐下,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只能是囫囵吞枣,过目就忘,丝毫感受不到读书的快乐和幸福,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我们的老师不要把孩子当成宣传自己的广告,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针对孩子的年龄结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看的读物,不要一味地在数量上攻城略地,也无须过分热情那些大部头的、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世界名著。
二、教师首先要成为爱读书的人
我们口口声声地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教师们自己反而不怎么读书,即使读书,也都是读快餐类型的杂志。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要争做爱读书的榜样,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情由心起,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与学生一起“沉入词海的感性世界”,和他们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教师来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方法有许多,比如举办学术沙龙,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看名师上课录像等。不过,我觉得读书应当是提升自身阅读教学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他还说:“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我们的教师要热爱读书,应把读书列为仅次于教学的重要地位,带好头,做好示范,要用书籍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变得充盈起来、智慧起来。
教师要读一读孩子们爱看的书,这样容易亲近孩子,和孩子们有了共同语言,就容易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淘气包马小跳》《快乐星球》《阿衰》等吸引学生眼球的魔力到底是什么?这些书中的哪些语言说到了孩子们的心坎里?研究这些东西,是非常有趣的,能让自己做一个富有童真童趣的老师!
教师要读一读理论方面的书籍,虽然这些书令人头疼,需要很多的時间与精力去思考,但是理论的东西自然有它的高度。阅读好的教育经典名著,让其理论精华直接践行在教学实践中,体会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快感,从而使教学少走弯路,减少失败。理论的书籍是无声的老师,指引着你,点拨着你。多读这样的书,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想象力、创造力,能促进你更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能让你学会反思,找到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从而加快成长的步伐,让你提升理论修养,提高自身气质。
教师要读一些涉及其他学科的书籍,现在的学生的知识视野较以前宽泛得多,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能让我们都摸不着边界。教师多读一些文史哲、自然科学类的书,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讲几个有趣的历史故事,说几段笑话,讲解几种科学现象,学生会认为老师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彰显着老师的知识魅力,形成强大的人格磁场。这不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了吗?
三、做到高效地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等同于课内阅读,把文章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分析研究个彻底。但是,课外阅读也不是只求数量,不求甚解。那么如何在一定数量的要求下,高质量地阅读呢?
1.选择好的读物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此,教师应筛选并提供受欢迎的好书给学生,学生阅读起来一定会更加专注,更加投入。一些好的少儿读本,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引人入胜,都富有情趣与理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尽量让他们多阅读绘本即图画书,他们对图画比对文字更加敏感。孩子们通过对绘本的阅读,从中体会到语言的精美,油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孩子一旦享受读绘本的乐趣,必会不断思考探究,不断排除自己心中的疑惑,积极引导孩子们思考答案,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提高孩子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想象力,丰富孩子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爱的雨露和生活的阳光。绘本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直面不同的人和事,感悟世间百态,辨析真善美与假丑恶。学生无法感受的生活体验,也通过绘本的媒介,间接了解与体会。这样无形中能开拓视野,丰富生活内涵。例如《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小鸡卡梅拉厌烦透了鸡窝里的平凡生活,她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做一次长途旅行是她的第一个梦想。整个故事内容极具创意,充满想象色彩,插图精美,小鸡卡梅拉和卡梅利多的形象惹人喜爱。
2.开展专题共读活动
文学作品有许多专题,如父母之爱、爱国、励志成长、童话、神话等。老师可以根据语文书所学内容开展专题同步研读,也可以根据德育活动要求开展专题同步阅读。如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这三篇课文,让学生走进神话、寓言的宝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并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积淀语文知识。老师可以根据这个单元开展神话、寓言共读活动,举办讲故事比赛,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这些神话、寓言本身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易于记诵,再加上老师的激励,孩子们大多愿意参加。
这个专题共读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家庭,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读故事,一起讲故事,形成学校、家庭共同读书的好氛围。
3.阅读方法的改变
我们老师一拿到书本或课外书,喜欢要求这要求那。要求过多过高,对学生来说,那是沉重的包袱,而不是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主要是把各种阅读方法展示给孩子们,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去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法”其实就是要“吃透”书本的内容,也就是细读,细细体会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书本里的人和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再比如“粗读法”的要求并不严格,一目十行地读,要求把大意读懂。粗读虽然要求低,但也是需要熟能生巧,看的书多了,就慢慢提升了概括能力。
光读不记那是不够的,要让孩子养成做批注和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问题,见缝插针地谈见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就像是一个存储器,把在读书过程中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断记下来。我们做笔记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巩固、深化、吸收的過程。做好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做好知识的积累,而且也可以提高孩子综合运用的能力。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可以利用图表,教学生列出人物关系图谱,写一篇阅读感受,可以谈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字数不需太多,三百字左右即可,还可以举办读书汇报会,畅所欲言地交流所读的书的内容。教师可以成为反派人物,故意对某个人物、事件进行不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思考、批评,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思辨能力逐渐增强,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丰富多彩起来,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一书中说道:一个干预过多的老师最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不喜欢阅读的后遗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热情。”老师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在阅读中品尝人生的快乐,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