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昕+任跃辉+韩丽芳
[摘 要]文章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现状的调研,指出在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多部门协同、具有大数据处理功能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以实现就业服务平台对学生就业的精准信息推送,通过就业信息回馈机制形成就业、招生、教学的联动发展,为高校招生、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就业;就业信息回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9.016
随着互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已成为联结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之一,服务管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载体。提高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提高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成为当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笔者通过对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9所河北省内高校的调研发现,各高校都已建立本校的就业服务平台,9所院校都有独立的就业服务网站,7所院校开设了本校就业服务的微信公众号,2所学校开发了专属本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手机App软件。由此可见,各高校都很重视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重视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我们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也发现高校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设计理念陈旧,缺乏大数据视野的全局规划。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普遍存在设计理念陈旧这一问题,就业服务平台侧重于学生求职服务、报到证管理、签约管理等功能,缺乏就业信息分析、就业数据研究指导等功能。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局限于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毕业生在线应聘、报到证管理、签约管理等基本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就业信息数据的重要作用,缺乏以大数据的视野对就业服务平台的全局性规划,没有做到就业服务平台和教务管理平台、招生系统的互联互通,无法实现通过就业信息对教学、人才培养、招生等工作的回馈指导。
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标准化管理。就业服务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学生就业相关信息整理、分析、处理,这有助于提升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就业服务平台的实际应用中,因为没有标准化的数据库、规范化的报送审核流程,导致信息内容的信效度存疑。同时因为缺少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无法做到标准化操作,导致数据间难以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无法达到对就业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本要求,直接影响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是互动功能欠缺,缺乏招、聘双方的沟通与匹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充当一个“二传手”的角色,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布到就业服务平台上,将学生的简历也发布到就业服务平台上,缺少沟通招、聘双方的途径,难以形成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无法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同时,因为未对招聘信息进行学历、专业、性别、薪酬、地域等条件的筛选分类,以致学生淹没于信息海洋之中,难以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招聘岗位,不利于发挥就业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无法做到就业服务的精准投送。
1 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构建思考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构建全新的、高效的兼具大数据功能应用的就业服务平台,新的就业服务平台可实现以下设计目标:
(1)整合校园信息资源,建设联结教务、招生、学工、科研、质监、系部等各部门参与的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就业回馈招生、教学,形成招生—教学—就业的联动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定位提供支撑服务。
(2)规范信息管理、明确操作流程,统一数据结构,设定分级权限,将网络信息服务和就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就业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3)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工作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改善用户体验,改进就业服务平台的互动功能,通过大数据匹配实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高效联结,达到信息的精准推送,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2 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构建实施
2.1 就业服务平台的架构
就业服务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服务平台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参与,而是一个覆盖全校相关部门的链式体系。各部门间通过认真审核、数据传送、统计分析、信息反馈形成就业服务体系,具体架构见图1。
图1 就业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2.2 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促成就业、招生、教学三者联动发展
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建立贯穿大学生求学、毕业、入职、发展的终身就业服务机制,拓宽就业服务范围,做到对学生的数据信息追踪,通过大数据的匹配分析功能為高校就业服务升级以及学校决策规划提供了支撑保障。在具体构建上需要三个系统模块的支撑,即毕业生就业分析系统、数据追踪系统和就业与市场信息反馈系统。
毕业生就业分析系统模块为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及时掌控毕业生就业情况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包括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升学率、就业地域、就业形式、就业行业、专业相关度等内容的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分析系统要兼具以下功能:学生基本数据的自动生成功能,图表生成功能,统计汇总功能,报表一键生成功能,订制报送功能,按权限推送相关部门功能等。
数据追踪系统包括信息数据的规范化采集、储存和跟踪,实现覆盖学生入校前、在校间、毕业时、求职后的学业—职业发展追踪。数据追踪主要包括新生调研、职业倾向测验、职业发展教育调研、毕业生求职状况调研、毕业生入职调研分析等功能。数据追踪系统依据权限向相关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就业工作研究者开放,通过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反馈到学生专业学习职业指导之中,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发展。
就业与市场信息反馈系统旨在明确高校各职能部门(招生、教务等)、用人单位(招聘、入职期)、教师(职业发展规律与行业信息)、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就业市场)的职能和需求,予以关联信息的推送与引导。系统通过需求分析,分权限发布即时信息或研究结果,以满足培养、就业、入职过程中不同对象对信息的获取,促进信息对称性流动,有利于学校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人员的互动与联系,促进学校形成合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层次水平。
通过以上三个系统模块的共同作用形成完善、动态的管理平台,形成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回馈于高校招生就业工作,通过就业情况专业预警指导招生指标的制订,通过专业反馈将市场需求反馈于教学之中,真正把就业信息反馈到招生、教学之中,推进学校整体的就业服务、人才培养。具体流程见图2。
图2 “就业—招生—教学”联动流程
2.3 健全审核机制,统一数据标准
通过设定数据模板,明确管理权限,规范就业服务平台功能边界、数据流向,达到信息的互通共享,做到自动化生成学生基本状态、职业偏好、专业技能等信息。①在就业管理平台中,整合教育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不同上级管理部门信息数据,设定符合三者要求的数据标准库,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各部门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工作难度,提升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水平。②就业服务平台设置多重管理权限。以校内管理部门为例,划分学校管理员和院系管理员两个层级。学校管理员层面包含教务、学工和就业部门,实现链式管理,负责核心数据的管理和审核,最终管理权限设置于学校就业管理部门。院系管理部门负责本院系就业管理工作,具备一定自主权限,如招聘信息发布、职业指导服务、就业手续办理等。
2.4 搭建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互动平台,推进学生精准就业
通过就业服务平台的搭建将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密切、便捷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就业服务平台要兼顾到三方的诉求和互动关系,促成三方的便捷使用,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就业服务平台设置学生端口、用人单位端口和高校管理端口,两端口予以不同设定。学生端口应设置应聘方向、薪酬意愿、工作地点等功能选项,提供关键词检索和信息比对功能,有助于平台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用人单位端口设置自主注册会员功能。用人单位通过平台自行上传营业执照、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等基本信息,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与国家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对单位信息核实比对,保障用人单位信息的真实可靠,有助于学校对用人单位信息的自动审核。同时,就业服务平台对用人单位信息进行模块化分类,如学历要求、性别要求、职位简介、技能要求、薪酬待遇等。這样有助于将招聘信息数据化处理,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沟通渠道。高校端口设置信息发布、通知管理以及数据匹配等功能,除了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通知公告服务外,通过数据匹配联结用人单位和学生,数据筛选符合双方要求的就业岗位,报送用人单位和学生客户端,做到精准推荐、高效就业的效果。
3 结 论
高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服务管理,为学生、用人单位、高校三者搭建了高效便捷的交互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就业分析、处理,反馈高校相应职能部门,对高校招生工作、教学培养提供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