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玲
摘 要:新生研讨课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被引入我国以后面临教师准入条件与授课精力有限、自主学习要求与“灌输式”教学习惯矛盾、课程模式创新性与科学评价体系缺失、教改热情高涨与开课动力不足等诸多现实困境。依托大数据的语言环境,新生研讨课通过延展课堂空间、激活课堂媒体、创新课堂学习、丰富课堂功能等途径,实现教学组织创新。此外,文章探讨了大数据语境下新生研讨课开设中可能面临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改革创新、伦理挑战应对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新生研讨课;组织;创新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及现实困境
(一)发展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程,由学科领域专家教授主导授课,依托课程设置的科研主题,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精英座谈、教师精讲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新生研讨课起源于德国,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生研讨课被普遍认为是1959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国外对新生研讨课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国家资源中心(The National Resources Centre,NRC)和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的推动下,于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1]。调查研究的内容涉及新生研讨课的发展历史、课程目标、师生准入条件、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网络平台、课程管理和评价、师资培训、财政支持等方面。200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我国引入该教学模式,之后,不少研究型大学相继开设类似课程。作为一种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手段,新生研讨课正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新生研讨课通过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构建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多重学术研究团队,探索师生互动、问题研究、团队合作等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校园适应能力、积累学术经验,以及有效实现学术性转换。美国2009年新生研讨会全国性问卷(2009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s)结果显示,新生研讨课在提升学生保留率、增强学生之间联系、有效利用校园服务设施、增强师生课外互动、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和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
(二)现实困境
1.教师准入条件与名师授课精力有限的困境
为了实现良好的专业引导,新生研讨课通常由专家或教授负责。例如,清华大学2003年开设的首批新生研讨课全部由32名教授负责,其中31名为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主讲教师95%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3]。一方面,专家或教授对学科有更好的诠释和把握,同时能为新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另一方面,由专家或教授授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念。但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学术精英往往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时间及精力十分有限,而新生研讨课的课前教学设计、课中互动把控及课后指导评判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不少专家或教授深感分身乏术。
2.自主学习要求与“灌输式”教学习惯的困境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术技巧、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及服务、营造学术氛围、培育探索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大学新生,在高中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对于主动解决问题、发散性思考、参与式研讨等方式难以适应。同时,由于缺少对开课教师的相关培训、新教学背景下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有效指导,以及师资缺乏,不少高校的新生研讨课仍以“大班”模式进行教学,大多数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上,“研讨”课程名不副实。
3.课程模式创新性与科学评价体系缺失的困境
我国不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对新生研讨课进行了不少创新及尝试。如清华大学打破专业和教材限制,新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门研讨课程,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辩论和写作训练;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有学科导引式、前沿专题式、实践探索式和跨学科式四种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则给予授课教师更大的教学支持,给每位教师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实现师生互动、思想沟通及学术交流[4]。这些创新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但也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把控,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其他课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后续课程的影响及关联性难以评判。
4.教改热情高涨与开课动力不足的困境
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更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掌握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新生研讨课是以讨论为主要授课方式的小型课堂,以建立团体为重点,促使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特点,初步体验探究学术命题的乐趣和方法。作为一种打破传统的创新教学模式,新生研讨课在我国备受高校及教育学界的推崇,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亮点。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启发学习、互动学习的必要训练,在整个课程中十分被动,加之其他课程的学习压力,参与热情有限。同时,不少学校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资源配置、评价制度改革、教学观念转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教師参与的主动性低。
二、大数据语境下新生研讨课的组织
(一)大数据及大数据语境
“大数据”是21世纪提出的信息技术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互联网为用户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数据资源,具有大量、快速、多样、价值和真实五大特点。
大数据语境可以解释为依托大数据的语言环境,狭义上主要指互联网环境,广义上指大数据网络信息的语言环境,具有智能化、直观化、可分析、易于操作管理等特点[5]。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依托。在大数据语境下开设的新生研讨课,能够有效针对学习的目的及要求,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构建师生交流、合作、互信的信息平台,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有益尝试。
(二)大数据语境下新生研讨课的组织
大数据语境下新生研讨课的组织模式(见图1)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课堂教学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实现面对面(Face to Face)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的有机交织,综合运用不同学习理论、技术、手段实施教学,完成混合学习模式的整合;通过搭建以研讨命题、教学指导和师生互动交流在线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创新力,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并通过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探索学科前沿;大数据不仅是整合教学的重要模块,也是对整个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估的重要平台。[6]
大数据语境下新生研讨课的组织模式具有以下核心功能。第一,互动教学,即依托大数据前沿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方法扩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讨学科命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是具有极强问题导向性的学习模式。第二,科研嵌入,依托教师的科研平台,设计适合学生的子课题。课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局部参与教师的课题,由教授的研究生负责主要教学辅助工作,既帮助教师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第三,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资料积累、创新性成果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和评估,构建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今后与其他课程对接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资料及解决方法的帮助。该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延展课堂空间
大数据将推动课堂空间由传统的实体课堂演变为室内外与校内外结合的多元课堂。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集不再局限于实体课堂空间,而是转变为课内与课外、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多元课堂空间。在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支撑下,教师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将课前准备、任务设计、讨论分工、学习成果、教学反馈等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在课内深化、在课外延展。[7]
2.激活课堂媒体
大数据将促进课堂媒体由传统单一媒体发展为真正的多媒体教学。高密度的信息接触是当下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大数据平台,教师可以发挥电脑、数字化存储设备、宽带、多功能个人移动终端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的优势,采用问题导向设计将课堂的启发、研讨与课后小组合作、实践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创新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学习发展为信息化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知识、数据、信息的交汇,海量的信息成为大学生学习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8]。在大数据背景下,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主体由大众、无差异教育的“知识殿堂”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更多地扮演学习的参与者及引导者角色,研讨教学将颠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通过课程培育学生发现、获取及利用前沿性、开拓性及创新性数据资源的能力。
4.丰富课堂功能
课堂功能由教师讲授讲台转变为师生合作平台。依托大数据的课堂将以最远距离、最快速度、最准确方式和最低成本传递无限的信息和知识。大数据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创造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该模式依托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电子阅读、多媒体阅读、在线阅读、数字阅读、泛在阅读、移动阅读、互动立体聚合阅读等信息获取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情景学习和终身学习。
三、大数据语境下新生研讨课的创新
(一)以新生研讨课为切入点,重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信息化教学,仅仅依托信息技术将教材、资料及书本数字化,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给学习模式带来的变革。以新生研讨课为切入点,将大数据引入课程教学,可以增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联度。依托学科特点,大数据语境下的新生研讨课依托对课程性质的分析,科学开发和应用教学资源大数据平台,利用云课堂的技术、可视化技术,让学生直观、深入地学习各种知识;围绕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的重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功能,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授的指引下,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自主探索解决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讨论思考、自主创新和教学互动的学习能力。
(二)促进教学改革的建设进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实现教育数字化[9]。在大数据语境下开展新生的研讨教学,将真正改变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和存在形式。依托高效的信息沟通,学生不再是单一“听讲”式的被动学习者,也不再因为没有接触社会而缺乏创新实践平台。大数据语境下的研讨教学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及运用,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依托大数据课堂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技能。因此,这无疑也给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掌握提出了挑战。
(三)依托新生研讨课提升大学生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能力
依托大数据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信息世界得到学科知识及思想观念的巨大颠覆,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一方面,海量的数字数据平台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但永久存储的数据容易给学生贴上“电子标签”,束缚学生的思维进步和创新能力[10];另一方面,数字导向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遵循预先设定的学习路线,过分依赖或缺乏有效分析数据资源的手段,造成思想的禁锢及偏差。作为大学生的“专业第一课”,如何通过新生研讨课这一相对开放的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大数据观”,能用且用好“大数据”,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是高校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莱文.亚洲大学的崛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7.
[2]蒋盛楠.美国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5(3):34-36.
[3]刘国福,杨俊,熊艳.本科生专题研讨课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9):63,64,71.
[4]柳德荣.我国本科高校小班教学开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111-114.
[5]沈卉卉.大數据时代高校转型背景下“MOOR”与传统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应用与思考[J].大学教育,2006(5):63-64.
[6]威廉·G.鲍恩.数字时代的大学[M].中信出版社,2014:167-170.
[7]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科学出版社,2008:93-106.
[8]余小高.大数据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6(5):216-218.
[9]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6-263.
[10]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应用应警惕潜在的伦理威胁[J].全球教育展望,2016(3):6.
编辑 吴婷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