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教学层次感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7-03-29 17:36陆红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层次感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陆红芳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必需的基础知识,还要形成必要的基本技能;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更要锤炼数学思维,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要关注知识、关注能力,更要关注核心素养,努力把它内化为人的生动鲜活的文化修养,让它在学生身上生长。

关键词:层次感;数学教学;核心素养;新旧知识;习题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是不可替代的数学品格和能力的集合,是学生未来成功生活的门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促进儿童数学素养的提升,用数学滋养儿童的幸福人生。那我们该如何合上学生素养形成的节拍?凸显教学层次感,也许是个不错的尝试与探索。

一、遵循内在规律,凸显知识形成的层次感

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的教学

1. 教学思考

在认识厘米和米之前先教学线段的认识,原因有两个:第一,长度和长度单位一般都需要用相应的线段来表示,线段是建立长度和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第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质上就是测量相应线段的长度,因而认识线段也是学习测量的必要前提。线段是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水平与抽象数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也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线段概念的困难所在。但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跟随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在于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导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要特别注重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促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线段的概念,为直线、射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核心环节设计

基于以上教学思考,在本课时的核心环节(抽象线段、画线段、比线段)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借助拉毛线活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

出示毛线,让学生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从而得出只要用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毛线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继续开展活动,除了水平方向可以拉出一条线段外,还能拉出方向不同的线段吗?让学生认识到不管是横着拉、竖着拉、还是斜着拉,只要是直直的,两手之间的一段都可以看成线段。

教师借助毛线这样直观、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在此基础上,呈现线段的图形,直观地解释了线段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教学表示线段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第二层次,結合学生熟悉的物体,以丰富的感知作为思维基础。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之后,引导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等物体上的边,让他们认识到直尺、课本上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交流后,要求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观察得到的折痕,讨论这样的折痕是否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一条比它长和比它短的折痕。

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类似的东西,让学生明白直尺、课本的边以及在纸上折出的折痕等都可以看作线段,接着通过折出不同长度的折痕,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通过这些丰富的材料对线段的感知作为思维基础,学生逐步完成对线段初步概念的建构。

第三层次,在经历前两个思维层次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对数学模型的认识。

先由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画线段的方法,再让学生按正确的方法画一画,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的过程,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课堂上通过较为清晰的层次教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拉毛线到找生活中的线段,从折一折到画一画、比一比中,逐步加深学生对线段这一数学模型的认识,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沟通新旧知识,凸显过程经历的层次感

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的教学

1. 教学思考

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比”,积累了一些对“比”的原始认知。不过这些比是存在相差关系的比,不是本节课要学习的表示量与量相除(倍数)关系的比。引入的新的概念“比”与除法、分数在本质上有不同,“比”能更直观地描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更多表现为结果。学生这时学习的“比”不仅为后面比例的学习作铺垫,更体现了一种函数思想的渗透,是学生接触函数思想的又一次经验。

2. 核心环节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在本课的核心环节(建构比的意义,探索比、分数、除法的关系)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情境导入,找准新知识生长点,凸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出示例题及实物图(2杯果汁、3杯牛奶),出示问题:这里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可以怎样表示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充分讨论后交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方式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交流沟通分数和除法的联系,由此引出新知——比。这样教学,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凸显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在下一环节的学习中自主建构比的概念。

第二层次:以认识两个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为桥梁,准确理解比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例题,揭示出这两个同类量的比,是两个数倍数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并根据倍数关系引出两个数的比,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其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两个同类量的比的含义。

认识不同类的比,出示例题后学生讨论怎样求出小军和小伟的行走速度,得出可以用路程除以时间求出速度,这里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以“速度=路程÷时间”为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体会两个不同类量的比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充分感知两个同类量的比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主动把已经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对比的意义的自主建构。

第三层次:通过填表整理,沟通比與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联系上面例题中认识的比以及写出的等式,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学生讨论后完成表格。通过填写等式、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整理在一张表格里,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从而构建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

上面三个层次的教学紧抓本质和形式这两条主线,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挖掘习题内涵,凸显练习设计的层次感

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三”的教学

1. 教学思考

课堂练习不仅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还要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善于挖掘习题的内涵,讲究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练习的效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

2. 核心环节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在本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首先让学生在算盘上拨珠表示数,再从拨出的数起一边拨珠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巩固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对照算盘上表示的数说出数的组成,进一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掌握用算盘表示数的方法;最后通过填空、简单的加、减法口算,巩固千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第二层次:变式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首先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三张卡片组成三位数,再读一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读法,并逐步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接着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进行写书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写法,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学生根据规律填数,再按顺序读一读,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顺序,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断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三层次:综合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根据第一杯黄豆的粒数估计另两杯黄豆的粒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把握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接着通过一道开放性练习用5个数珠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不同的三位数,帮助学生巩固对三位数的认识,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求有层次感的教学,我们需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学内容的发生机制和教学方法的反应机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善于挖掘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努力突破教学中的“核心难题”,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教学从驭人之术走向成人之美。

猜你喜欢
层次感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妙手生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简单的层次感
印花新鲜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