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蒙学教育承担着启蒙、养正的职责。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上起周秦,下迄民国,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载体。传统的蒙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采用韵文的形式,适宜诵读;思想具有时代性;注重道德教育、突出品行修养等特点。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我们对其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使古代蒙学教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关键词]蒙学;蒙学教材;特点
一、蒙学教材的概念
蒙学,即启蒙之学,一般是指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蒙学在《辞海》中解释为:“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蒙学教材,即中国古代语文教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承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蒙学教材,或称蒙书、蒙养书、蒙学读物等,是蒙学阶段所用的教材。蒙学教材的编辑内容和编纂形式是较为丰富多彩的,历代蒙学教材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各类蒙学教材都是集识字、求知、修身等于一体的读写范本,总体看是向着文、史、哲诸方面综合性发展。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文字形式之一,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
三、蒙学教材的特点
通观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长达数百年甚至千年。从空间上来说,中原地区,少数名族地区,羌胡夷狄,甚至外国都在使用,虽然也有续作重编之类,但是其内容大体是不变的,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这些蒙学教材之所以能长盛不衰,说明它们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虽不是完全相同,却仍旧有共同特点。
1.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儿童在步入初级的学习阶段时,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这需要儿童在短时间内认识一定的文字、掌握一定的事物名称以及和他们生活贴近的常识知识。这就要求蒙学教材的内容丰富,而许多蒙学教材就有这样的特点。明人吕坤在其《社学要略》中说到:“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1]古代还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知识教育,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代这种德智统一的教育观体现在蒙学教材的内容上就是一本教材综合自然、生活和历史等各科知识,有高度的概括性,应用范围广泛,实用性强。如《千字文》把 1000 个互不重复、且多能独立表意的汉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揭示了十分丰富的客观知识:有人类进化、历史演变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有饮食、居处、祭祀等生活常识;有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有帝都规制、朝廷铺陈之繁华盛况;有山川逶迤、园林秀美之入微刻画等等,不一而足。使用这样的教材初步识字后,儿童即使没有能力和机会继续学习,他所掌握的字数和知识也足以应付日常生活需要了。
2.采用韵文的形式,适宜诵读
章炳麟在《论篇章》中提到:“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体。”[2]古代蒙学教材多用韵语和对偶的形式,容易诵读和记忆,适合儿童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这是蒙学教材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蒙学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宋代学者陈淳在谈他编创《训蒙雅言》的体会时说:“予得子今三岁,近略学语,将以教之,而无其书,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四字为句,协之以韵,名日《训蒙雅言》。”许多蒙学教材都有句式简短整齐、讲究对仗押韵这样的特点。蒙学教材,就可以分为按三字一句,四字一句,五字一句,六字一句,或三字、四字、六字、七字一句混合编排的。全篇三字一句的就有《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四字一句的有《开蒙要训》、《千字文》以及用千字文体编写的教材、《蒙求》以及用蒙求体编写的教材、《性理字训》,五字一句的有《五言鉴》、《神童诗》,混合编排的有《急就篇》、《增广贤文》、《小儿语》、《续小儿语》。采用这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短小的句式,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这些蒙学教材除了句式简短整齐外,还讲究对仗和押韵。
3.思想具有时代性
张隆华先生在其《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一书中,在谈到隋唐五代时期的蒙学教材时,他按照“以前编写,这时仍然使用的”和“这段时期新编写的”这个标准来划分蒙学教材。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学教材也是在逐步变化的。尽管某些经典的蒙学教材在不同的时代一直在使用,但是很多蒙学教材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编写而成的,其内容和思想都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在周秦两汉时期,正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时蒙学教材并没有受多少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主要以识字为主。自汉代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家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来驾驭天下,提倡“親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思想,主张“仁政”,以天道人情来教化百姓。到隋唐五代时期,这种思想在蒙学教材中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目的就侧重于对学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内容大多是讲些为人处世之道。到宋代,理学逐渐兴盛,蒙学教材就加入了有关理学和经学方面的内容。到了清代,儒家伦理越来越僵化,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传授封建伦理道德,讲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的《弟子规》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4.注重道德教育、突出品行修养
注重道德教育、突出品行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我国古代的蒙养教材多数是在封建统治的要求下出现的,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教材的内容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教材的要求首先是灌输封建的伦常道德,培养封建伦常的思想意识。”[3]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蒙学教材的中心内容。在知识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以期能懂人伦,美教化,淳风俗,这是古代蒙学教材首要目的。综合性识字教材《三字经》云:“首孝梯,次见闻”它用非常简洁的文字系统的概括了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封建伦理道德概念。“善”作为人的优良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与其所受教养程度以及环境影响的差异,会有所变化,甚至呈现出巨大的差别。因此“教”与“善”紧密相连,只有经过长期不懈、卓有成效的专门教化,才能塑造出人的高尚品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义”等论述是在鼓励为学;“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所行的是礼仪节式之教;“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所倡导的是孝悌之道......可以说,这些蒙学读物不仅是识字教材,更是修身养性、尊师孝亲、劝人向善、待人处世、珍爱生命等塑造高尚人格的教科书。
四、结语
我国的启蒙教育开展很早,伴随着启蒙教育开展,蒙学教材也逐步发展起来。总的来说,蒙学教材的是从单一的识字教材逐步发展到知识含量广的综合性教材,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发展之路。“蒙学以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蒙学教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个时代,为什么而教学,教或学些什么以及怎样教学,往往是这一时代性格和气质的典型体现。通过蒙学这扇窗口,我们就能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4]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学教材,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教材编写的启迪和借鉴,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注释:
[1] 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3] 瞿菊农.中国古代蒙养教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第2页.
[4] 徐梓.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J].寻根,2007第2期.
参考文献:
[1]乔桑.蒙学全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2年.
[3]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6]瞿菊农.中国古代蒙养教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1第2期.
作者简介:李美凤(1993-),女,汉族,籍贯:广西桂林,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