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世纪,宁鸿彬老师就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语文教育未来观。社会性人才观的变化必然会伴随教育观念的新发展,宁鸿彬的“未来语文教育观”会使在语文教育上培养社会性人才有更好的指引,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上提炼出更为清晰的指导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力求语文教育在全球化下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关键词]语文教育;社会性人才;国际意识;本土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换句话说,教育是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就必须明确教育的目的(即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要清楚培养怎样的人才。面对新型人才的21世纪社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人才以及反思社会性人才的片面缺失。
一、新时代的社会性人才
步入21世纪的我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探讨和课程改革,新中国下的文盲已经不再是不识字不认字的人了,而是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的人。优胜劣汰,只有能尽快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才能在社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时代的引领下,社会需要的是会学习且不断学习的人才。纵观现在我国语文教育现状,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家教培训盛行的状况,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最后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只会考试的人还是能适应社会的人才?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大多数人对此貌似仍然停留在心理上的抱怨,行动上的滞后。在此教育现状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有想法的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然而仅仅有知识上的富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少人文关怀,最后培养出来的就不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才而是给社会制造混乱的恶魔。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性的且富有人文情怀的人才。 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人才,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以何种教育观念进行引导呢?
二、宁鸿彬“未来语文教育观”的前瞻性指导
站在21世纪这样科技发达,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的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对语文教育的探讨也是百家争鸣,研究成果更是硕果累累。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研究而言,叶圣陶、张志公、宁鸿彬这些语文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代教师而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其中宁鸿彬教师的“未来语文教育观”更是站在了教育的前沿提出来的。他说:“教育事业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因此,决定了教育工作周期长的特点。我们在20世纪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要面向21世纪去培养人才,这就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超前意识。”[1]对于已经跨进了21世纪需要培养上述所说的社会性人才的新生代教育者来说,宁鸿彬的“未来语文教育观”在当时就已经提供了一些具有划时代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将此与新时代相结合,研读宁鸿彬的“未来语文教育观”,寻找未来教育的方向。宁老师提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要语文基础知识,又要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要获得高效率,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教育面向未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2]在研读宁鸿彬的《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的探索篇时,他说道:“教师有一桶水,要设法使学生有一缸水。”[3]这与我们常听到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的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正是这种不被时代束缚的超前的教学观念,才能让人才的培养更快适应社会。这也就是说教师要设法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学到比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本领还要多的本领,使学生的智力超过教师自身的智力。也只有这样,才符合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使学生突破教师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诚然,当代的语文教育仍然需要教师让学生不局限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宁鸿彬在他的未来教育观里率先提倡“面向未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他十分注重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吕淑湘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把教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美好境界。[4]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有些所传授的知识也许会因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例如:曾经的电报发文使用。但是,只有不断跟随社会进步的步伐甚至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进行学习的学生才能对于未来的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
宁鸿彬老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因为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会因为知识的时代滞后性而有所改变,也只有在能力的提升上才能让学生走向未来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处于当代的我们仍然需要研读宁鸿彬的“未来语文教育观”的重要原因。我们虽有如此超前的观念指导,但在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上还有待我们新生代教师反思,重新研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了解,还在于学会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对此有所消化。
三、宁鸿彬的“未来语文教育观”的当下启示
在研读经典名家的教育理论时,我们既要吸收其时代积淀下来的精华,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迅速发展成为一股超越国家界限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强有力的社会浪潮,教育是受全球化冲击最直接和最深刻的领域之一。
宁鸿彬的“未来语文教育观”由于受当时时代的局限影响,在前瞻性和广阔性上缺乏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如今的社会性人才应该是能适应国际的发展,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综合性社会人才。教育的前瞻性对于学生步入社会以及寻找人生价值的定位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在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出选择和应对是语文教育迈向国际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时除了要具有的超前意識,还应该具有国际全球化的教学意识。
语文教育教学在全球化下难以避免会受到西方价值观和语言观的影响,如:语文的语言词汇在全球大交融下就衍生出不少外来词,巧克力、芭蕾、卡通这些词汇都是在全球化的交流中引进的。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不仅要面向自身教育的未来,还应把未来扩展到国际视野下。在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在全球化竞争中不能缺少民族精神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使语文教育在世界的潮流中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认为:“语文教育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既要让学生唐诗宋词,又要让学生学习最新的文化观念。”[5]潘庆玉在他的《语文教育哲学导论》中也提到过:“只有在坚守民族化、本土化的阵地的前提下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对话,全球化才会是可以接受的、富有建设性的选择。”[6]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本土,重视经典教育。关于如何进行经典教育,潘庆玉认为:“要实现教学内容健康的生活化,必须站在深厚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立足经典教育所生成的文化与思想视野,以文化评判的眼光审视现实生活,探寻经典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生长点,为现代教育内容注入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也为激活经典教育的价值开辟现实的道路。”[7]在面向国际上,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时事与国际发生的大事,尤其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国际对话,要把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社会性人才,我们既要用新的眼光理解宁鸿彬老师的“未来语文教育观”,继承与吸收他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超前意识,又要站在国际的视野上重新思考我们未来的语文教育,做到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注释:
[1]宁鸿彬、王云峰、张鹏举.《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4.
[2]宁鸿彬、王云峰、张鹏举.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24.
[3]宁鸿彬、王云峰、张鹏举.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1.
[4]王维洲.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学习叶圣陶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论述[J].《小学教学研究》.1986(4).
[5]章辉.《全球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王先霈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3).
[6]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8.
[7]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0.
参考文献:
[1]宁鸿彬、王云峰、张鹏举.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4-124.
[2]王维洲.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学习叶圣陶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论述[J].《小学教学研究》.1986(4).
[3]章辉.全球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王先霈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3).
[4]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8-190.
作者简介 :林玉珍(1992—),女,汉族,籍贯:广东江门,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