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孙艺风编著的《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一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介。与此同时,本文参阅了刘重德先生的《文学翻译十讲》及钱钟书先生撰写的《林纾的翻译》,致力于寻求三份作品中共同分析文学翻译的“难点”,即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旨在探讨新时代更为适合文学翻译的翻译理论,希望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学翻译;视角;阐释;文化
从专注于佛经翻译求“直译”的释道安,释彦琮,玄奘,到明代“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的徐光启;从不懂外语却翻译了一百七十多部书的林纾,到被誉为“开启民智第一代宗师”的严复;从“中国第一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到提出“忠实,通顺,美”翻译三原则的林语堂;从坚持“与其顺而不信,不如信而不顺”的鲁迅,到译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朱生豪,中国的翻译史是一部坎坎坷坷的风雨史,有凝聚了智慧与汗水的众多翻译实践,也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翻译理论。本文重点在分析孙艺风编著的 《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刘重德先生的《文学翻译十讲》及钱钟书先生撰写的《林纾的翻译》,着重探讨新时代文学翻译的复杂性。《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全书共十二章,分别从视角,阐释,文化三个层面对文学翻译的特质及理论进行阐述。
第一章探讨了翻译理论存在的历史性及合理性。文学翻译发展到现在,到底需不需要理论的支撑,或者是不是文学翻译一定要遵循所谓的“翻译理论”,在第一章,作者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而在《文学翻译十讲》的作者刘重徳眼中,翻译就是“科学”,翻译就是“艺术”,翻译理论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第二章探讨了翻译距离与视角转换。翻译距离是文学翻译必须直面的问题,表面上看,距离越近,似乎就越准确;距离越远,失真、歪曲的可能性就越大,翻译家们自然追求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间的距离。本章分别从认知差异,语言操纵,审美心理,意识形态,文化差异这五个方面分析源语与译入语的视角与距离问题。
第三章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与异质问题。文学翻译一定是建立在意义不能被丧失、简化或歪曲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语境发生变化,意义自然而然也会发生变化,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的语境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导致异质的产生。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到的“忠实”则是“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刘重德先生则在《文学翻译十讲》的第三讲中更为详细的阐述了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忠实性”。
第四章探讨了阐释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只有准确把握源语的意义,结合语境,翻译家才能选择恰当的词汇,尽可能的还原作家的想法,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那么阐释在文学翻译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章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每种语言的文学语言都不同于日常语言,它们有相近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的文学语言又有所区别。
第六章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过程。文学翻译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正确地把源语想要表达的内涵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步:第一步,“信息解码”,即翻译家正确的理解文本意义;第二步,“信息再编码”,即通过翻译家的工作把源语转化成译入语。这两步看似简单,实则异常复杂,其中包含众多策略,方式和技巧。钱钟书认为,林纾的翻译就是处理文学翻译过程比较好的代表。
第七章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策略。孙艺风主要论述了“直译”中的“死译”与“硬译”,“歪曲”与“歪译”,大体分析了直译的优与劣。而对于这一部分,刘重德先生则在《文学翻译十讲》的第四讲重点论述并比较了“直译”与“意译”并举例分析,且在第五讲中详细列举了包括句型对应、词序调整、词类转换、必要重复、利用外位、正说反译等十种翻译常用译法。
第八章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规范和主体意识。“存在即合理”,我们在注意翻译规范的同时,也要培养相关的主体意识。
第九章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孙艺风从文化认同,翻译认同,文化阐释,全球化,本土化,同化异质文化这六個方面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论述。而在钱钟书看来,他认为存在两种翻译法,其一为尽量“欧化”,即尽可能不要改动源语文本,而是引导我国读者走向源语文本文化;其一为尽量“汉化”,尽可能的改动源语文本文化以适应我国读者。该提法应该与“同化”与“异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十章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诸如源语与译入语两组符号的对应,翻译形式与内容的契合,交际翻译,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都需要考虑文化因素。
第十一章探讨了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概念上来说,抽象的意义加上语境中的意义才构成文本的完整意义(即:语义学+语用学=意义)。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占据了很重要的成分。
第十二章探讨了跨文化对话的空间。翻译的目的便是跨文化交际,如何翻越文化障碍的大山,还需翻译家们深入探讨。
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这一过程会涉及视角,意义,文化,方式,策略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需要愈来愈多,跨文化交际显然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学翻译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这本书突破性地从视角,阐释,文化三方面系统性的探讨文学翻译的规律和特质,其中尤其注意探讨了许多前沿西方翻译理论,对解决新时代文学翻译之“难点”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相信会对我们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2]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3] 孙艺风. 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刘丹丹(1991—),女,山东东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