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
首钢秘铁24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发现差异和缩小差异的过程。
1992
年底,首钢总公司大手笔完成了中国在拉美的首个大型并购项目,次年1月成立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首钢秘铁”),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最早抢滩拉美的“先行者”之一。
如今,24年过去了,围绕这一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的争论还在继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首钢秘铁付出的每一笔“学费”,都有效地提升了扎根秘鲁的经验值,为其他前来拉美“淘金”的矿业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
2016年11月7日在秘鲁伊卡省马尔科纳的首钢秘铁矿区内工人驾驶工程车辆作业。
24载浮沉,重现生机
1979年,首钢成为国务院、国家经委确定的全国八个改革试点企业之一,率先扛起海外扩张的大旗,一边收购海外生产企业,一边开拓新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1992年,秘鲁政府启动了对大型国企秘鲁铁矿公司的私有化程序,吸引了正在海外寻矿的首钢的注意。最终,首钢以1.18亿美元的高价,竞标取得了秘鲁铁矿公司98.4%的股份,及其所属670.7平方公里马尔科纳矿权区内矿产资源的永久性开采权、勘探权和经营权。
这一报价高出秘鲁政府竞拍底价近六倍。与此同时,首钢还承诺负担其4180万美元的债务并将在未来三年内继续追加投资1.5亿美元。这成为首钢秘铁建成后背上的沉重包袱,也是日后被质疑者攻击的最大“软肋”。
在首钢人眼里,高价换来的是一个“金疙瘩”。秘鲁铁矿公司所属的马尔科纳矿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在已勘探的150平方公里内,合同载明共有14多亿吨铁矿资源,不仅储量丰富,铁矿品位高,而且可全部露天开采。2015年末,探明储量更是增至21.4亿吨。
更难得的是,矿区水陆空交通均十分便利。矿山紧靠大海,拥有一个可停靠20万吨矿级砂船以及每小时装船能力为4500吨的天然深水港;矿区公路与泛美高速公路直接相连,可直通首都利马;公司客机可在附近的秘鲁海军机场起降。
然而,首钢秘铁成立的最初十来年间,并没有按照首钢预设的“脚本”发展下去。由于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加之首钢总公司的战略性收缩导致无法及时更新老旧的生产设备,首钢秘铁的生产经营于90年代中期陷入了恶性循环:债务包袱沉重、运营质量不高、产品销售困难。此外,由于资金匮乏,无力兑现投资承诺,首钢秘铁还被秘鲁政府处以1200万美元的罚款。
除了外部不利因素外,首钢秘铁的内部管理也经受了多重考验和冲击。从最初“全面接管”的失利、劳务领域历史性遗留问题的爆发,到之后劳资谈判的破裂、罢工活动的长期化,作为资方的首钢和代表劳方的工会在渡过短暂的“蜜月期”后,旋即陷入了无休止的“冷战”和“热战”。
在内外交困下,首钢秘铁不再是首钢手中的“香饽饽”,相反成为了急欲脱手的“烫手山芋”。20世纪的最后几年间,首钢曾不停寻找买家,意图转让资产,然而乏人问津。
首钢秘铁的经营困境直到2005年才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转圜。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自1986年以来始终在每吨15美元上下徘徊,进入2005年,价格突然翻了近一倍,此后节节攀升,2011年更是升至每吨近170美元。
这无疑给首钢秘铁打了一剂“强心针”。2006年,首钢秘铁的产销量和利润都创下自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实现首次向总公司返利。2008年,已是“无债一身轻”的首钢秘铁开始启动老区改造,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提高产能。
截至2016年,首钢秘铁已先后投入近15亿美元用于秘铁公司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环境治理、生活区改善和扩建项目。受此影响,产量也从1992年刚接手时的不足30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112万吨。目前,首钢秘铁正在进行新区扩建项目,预计2018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00万吨。
翻过的山,越过的坎
诚然,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暴涨是首钢秘铁扭转颓势、触底反弹的关键因素,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最初摸爬滚打、苦心经营的十来年间积累起来的经验,有效地保障了首钢秘铁在历史性契机面前能够扔下历史包袱,趁势而为。
一路走来,首钢秘铁越过了三道极其重要的“坎”。
第一道是“管理坎”。
首钢秘铁成立之初,首钢总公司派出了一支170余人的管理队伍,按照国企管理的传统思路,不仅在高层、中层安排了中方人员,甚至在施工的各个班次都安排了中国班组长带班。然而,由于语言沟通不畅以及相互间的文化差异,首钢的“全面接管”诱发了更深的劳资矛盾。
为此,首钢秘铁迅速开始了本地化管理步伐:撤回大部分“自带”员工,将部分高层和各部门副主管等职务交由秘鲁人担任,由秘鲁人管理秘鲁人,甚至专门组成一个秘鲁人团队,负責与工会组织就工资、罢工等事宜进行协商、谈判,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如今,首钢秘铁在册人员1836人,首钢总公司派驻的中方员工仅为43人。
第二道是“罢工坎”。
首钢秘铁自成立以来,一直深受罢工问题困扰。起初,首钢还希望通过培养秘鲁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并在劳资谈判上一再做出让步。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工会组织并不会站在资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还不断向资方提出过度的福利、待遇要求,地方政府、团体和党派则出于各自政治目的,也偏袒和支持工会,导致罢工频发,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
痛定思痛。首钢秘铁意识到,既然罢工是所有在秘矿业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且由来已久、无法根除,那就不如拿起法律武器,摸索出一套应对罢工的“标准流程”。从直接谈判、调解谈判、程序外谈判,再到最后司法仲裁、上诉、终审执行,首钢秘铁开始逐渐占据主动,将劳资矛盾缩小到可控范围。
第三道是“占地坎”。
半个世纪前,首钢秘铁所在的马尔科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散落着几十户家庭,以捕鱼为生。如今,随着矿业开发的逐渐发展,马尔科纳已发展成为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城,常住人口达到1.8万。然而,由于城市位于矿权区内,地方政府、当地居民非法占地情况屡见不鲜。此外,中央政府也在马尔科纳规划了石化工业发展区等大型项目,涉及大量占地问题。
尽管拥有矿权区内无可争议的荒地地表使用权,但出于长远考虑,首钢秘铁还是采取了开放的态度,通过谈判和司法程序,与占地各方达成了谅解。这样既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恶意侵犯,也支持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了与当地政府及社区的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虽然当年首钢收购秘铁更多的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考量,但其在拉美踏出的第一步与之后中国加紧布局全球资源可持续供给的战略不谋而合。
拉美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矿产资源,使得拉美在中国全球外交格局中的战略性意义越来越突出,到拉美投资的中国矿业企业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他们迫切需要像首钢秘铁这样的“领路人”。
首钢秘铁24年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个发现差异和缩小差异的过程。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法律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如果想当然地忽视投资国的特殊性、硬着头皮搞自己那一套,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
对于想到拉美投资的中国矿业企业而言,从首钢秘铁发展的特性中找出一些共性,将有助于少走弯路、少付“学费”。
首先,应对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做全面了解,避免战略误判。
在政治上,大多数拉美国家奉行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和法制,三权分立是其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这导致中央政府往往是一个“小政府”的角色。在拉美,“凡事找政府”基本上行不通。比如在罢工问题上,地方政府往往会有意偏袒工会,而向企业施压。这就需要企业在社会层面寻求更广泛的共识,而不是只将“宝”押在政府身上。
此外,对于采矿业发展,与资源本身同样重要的是有利的政策环境。了解拉美国家的政策环境不应仅局限在本届政府,要考虑到拉美国家较为严重的政治分化和较差的政策延续性,甚至在某些国家,国有化和私有化就像“翻煎饼”,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反复。因此,必须对政策环境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
在法律上,大多数拉美国家对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矿产开采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且严苛的规定。比如秘鲁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新环境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放从每立方米80微克下调到20微克,远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参考标准为125微克。在拉美投资的企业要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充分评估这些法律法规对投资的影响。
其次,应对考察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確保决策科学。
与储量、产量等公开资料相比,项目所在社区的友好程度、劳动力状况、历史性纠纷等必须实地考察才能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才是真正决定项目能否顺利启动的关键。因此,在做出决策之前,应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或者引入当地合伙人,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具体调研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是否涉及原住民,一旦涉及,还应做好妥善安置的预案。
再次,要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正面曝光。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国际通行标准,是对当地社会的一种“反哺”。由于采掘业企业容易被扣上“资源掠夺者”和“环境破坏者”的帽子,因而更应该重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增强企业形象,促进同当地社区的关系,有效减少冲突的发生。首钢秘铁2010年以来用于各项地方赞助就超过1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增强与当地媒体的沟通也至关重要,通过媒体充分报道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有助于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另外,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深化相互了解。比如首钢秘铁每年都举办面向当地社区的“友谊杯”排球赛、足球赛、篮球赛等,并在当地开办免费中文班,向首钢秘铁职工和当地市民开放。这些做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首钢秘铁在当地民众中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