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准能
一、你是怎样的唯物史观?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年来,高考考试大纲中出现的科学史观包括唯物史观和其他多元史观,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格外凸显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包括: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夺取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制约等。可以说,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路标,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二、高考题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不仅博大精深,而且高屋建瓴,对历史高考的命题和高三考生的备考都有指导意义。近年来的历史高考中频繁地出现唯物史观指导下的试题,试题多以唯物史观为总纲,同时贯穿文明史观,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框架。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41)材料 有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主观题,考生既可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因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故更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解答时,考生应紧扣“说明”一词,对生产力与科技关系进行探讨,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但答题时,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必不可少。
【名师点拨】评分说明:本题没有固定答案或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论证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评分标准,要求史实准确、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诸要素包括人(即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物(即生产工具和管理制度),这两点都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意。考生应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来论证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借助唯物史观即可迎刃而解,如英国为打造世界工厂而制定或修订《济贫法》《工厂法》等,使劳动对象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蒸汽和电力领域劳动工具的发明;又如工业革命中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再如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使管理日益高效。如考生需要补充,可考虑加上国内和国际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机遇等方面的内容。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40)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清代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回应了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和人口红利问题。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到民国……是“迟婚与节育”。
(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分析】本题通过回顾清代人口的增长问题,引导考生进行多向的立体构思。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及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特别是“康乾盛世”,清代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原因,尽管当时的生产工具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但还是导致了清代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影响深远。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诸因素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反作用。当今,面对老龄化、城镇化、农村空巢化、海外移民潮等问题,中国应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人口和生育政策。
【名师点拨】(1)原因: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体现唯物史观);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体现全球史观);税收制度的变革(体现唯物史观)。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体现唯物史观);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体现生态史观);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体现唯物史观)。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体现唯物史观)。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体现生态史观);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但当时的条件尚不具备(体现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体现唯物史观)。
異曲同工的是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0题(材料略),设问如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分析】两道题的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契合了当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的热点。这既是对清代人口膨胀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又是对当今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现实感悟与历史回应,这有赖于唯物史观的引领与展开。此外,考生可关注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出现海外移民导致华侨华人队伍的扩大、改革前后30年不同的人口流向及成因,以及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及影响等。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考查了社会救济制度,着实让人惊喜。社会救济制度是社会实现稳定发展的润滑剂,中外决策者一直关注贫困问题,为此,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从唯物史观可知,脱贫致富需要个人和国家各方的通力合作。
2015年浙江省文综卷依然致力于对史观的厘清和强化,而浙江新选考1604卷第34题的引语指出了“近代殖民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怪胎”,揭示了近代殖民主义的血腥残暴及影响的双重性,强调了西方扩张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旨在跳出以往阶级斗争史观下对“殖民扩张”的狭隘理解,突破僵化的思维。
三、2017年历史高考新应对
历史学科的几大核心素养是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预示了历史命题改革的指向,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课程体系中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它始终强调理性分析、客观评价以及因果关系等。
(原创题)……近代化进程一波三折。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受到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咄咄逼人的压力……
材料二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
材料三 ……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
(1)概括……,并列举……面对“压力”的回应。
【分析】从题目来看,试题结合了唯物史观统领下的多元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等],最大的亮点是唯物史观的点拨,凸显了素养立意、专业品味、现实气息。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考查,并对史料与史实做出不同侧面的解释。
唯物史观统领下的多元史观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依托高考的新动向,笔者建议:
1.历史素养不可离谱。加强多元史观的渗透,进而学会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以及致力于价值观的养成。考生尤其要优化新史观来审视历史,开阔视野,激活创新思维。
2.聚焦课堂不要“裸奔”。及时充实历史知识和理念,熟悉基本的唯物史观原理,自觉把握从现象到本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的观点,切实提升听课的实效。
3.解读教材不能懈怠。正本清源,注重书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加强对标题、课前提示、正文、图片、知识链接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考生务必精心研读教材,破解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原理,并学会逐条复述考点;梳理大事年表,绘制时间轴,以重构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4.追踪学术不落窠臼。考生注重对历史思辨能力的训练,尤其要克服一些极“左”论调,如简单否定洋务运动,无视北洋军阀时代的某些经济和文化进步,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认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体现等。
5.立足现实不得虚構。历史是过去与今天的不断对话,复习时要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点,以应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最终追寻历史的真正价值。
6.熟悉真题不应蛮干。熟能生巧,精选近年来典型的模拟题和高考真题,做好示范,举一反三,切实提高审题能力,进而要求自己限时独立完成专项训练,例如可专门训练历年高考典型的主观题,通过以考带练,寻求得分的增长点。另外,考生要用好纠错本,切实提高审题和组织答案的能力等。
求学·文科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