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曼
浅谈教辅编辑的“工匠精神”
黄 曼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于出版行业中的教辅编辑来说,仍要以对文字内容的认真执着、追求完美,继承传统、有所创新,甘于平凡、讲奉献,需要耐心和坚守,来践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教辅编辑;教辅出版
[作者] 黄曼,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会”期间及会后,社会各界都在热议“工匠精神”,从把握发展理念到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工匠精神已成了社会热词。实际上,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工匠精神一直是出版人的职业理念、工作规范,从未停止对这种精神的执着追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就广泛意义来说,工匠精神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理念。对于出版行业中的教辅编辑,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对文字内容的认真执着、追求完美,继承传统、有所创新,要能甘于平凡、讲奉献,需要耐心和坚守。
(一)教辅编辑的重要作用
教辅编辑首先是一个编辑,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也是作为出版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教辅编辑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为知识的传承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行业内,教辅目前仍是出版社利润的重要来源,作为教材和教学的辅助,教辅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一本小小的教辅,凝聚了编写者和编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训练和提升,能同时为几万甚至十几万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其社会效益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教辅编辑的工作为出版业实现双效的统一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对内容要认真执着、追求完美,提高教辅产品的品质
1.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不少人觉得教辅产品,特别是低年级的教辅,内容简单,个别出版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教辅的编校质量,没有对出版流程严格要求,甚至将书稿的编校工作交给“黑马”等校对软件来完成,出版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关于隐秀感,现象学强调“可能之物”的背景,就开启了一切事物通达“无”“道”与“神”的浑茫意境,可以说,在现象学看来,一切事物皆在“隐”“秀”间闪烁与显现。海德格尔借古希腊神庙,道说艺术作品的本源时,以优美的辞笔,让神庙在天容海色、天风海涛间卓伟秀出以后,说“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同时把这世界重又置回到大地中。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㉜显然,海德格尔给艺术作品赋予了两个特点:其一,开启世界,即神庙牵连的古希腊民族的历史文化世界,此为“秀”;其二,制造大地,大地关联于无与道、神与神秘,是掩蔽的,故为“隐”。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海氏哲学,是最富隐秀感的哲学。
而出版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区仍有着敬惜字纸的传统。作为出版人,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和内容,坚守质量这个门槛,竭尽所能不放过任何差错。编辑们刚入行,前辈们在讲授严把质量关这个课题时,都会说到这个经典的例子:人民出版社的《毛泽东选集》的出版过程中,工匠精神被发挥到了极致,四卷书中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辅编辑都应该学习的典范。
2.对内容要认真执着、追求完美。大编辑家叶圣陶曾指出:“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长所短而加工焉。”而且强调“一句话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历史上也有不少知名的“编书匠”,他们对书稿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来践行工匠精神。如战国末年的吕不韦,曾以一字千金高价悬赏《吕氏春秋》的差错;西汉刘向,推出了“若怨家相对者”的古籍“死校法”;等等。
的确,教辅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教材的改动,考试要求的变化,市场对题目更新率的要求等,使得其时效性非常强。教辅编辑每一季都非常忙碌,时间是固定的,但变化是多端的,编校时间被各种因素不合理的压缩,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论条件如何变化,严把导向关、质量关,都是必须放在头一条,是必须遵守的原则。要想到教辅产品的受众是广大中小学生,出于孩子们对书本知识天然的崇敬心理,督促我们更加需要时刻绷紧这根弦,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一本教辅的产生,需要做很多很烦琐的工作。从选题的确定、作者的考量,到编校工作的推进、产品的调研等,无处不需要编辑们下力气。教辅的使用期限不长,通常只有一季,许多人觉得没必要为这短短的一季花那么多力气,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伴随孩子成长的教育辅助产品,每一季、每一本都应该精雕细琢,值得编辑们花心思。
例如,小学数学的知识,以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看来非常简单,不就是做题目吗?题目做对了不就可以了么?其实不然,小学数学的看似简单的知识构建就非常复杂,孩子们从对数学的一无所知,到建立起学科理念,培养起数学的思维方式,会抽象、会运算、会运用数学策略,这每一步该如何走,都是值得细细研究的课题。就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三位数加法”来说,若只是看到了知识点就匆匆编写,或者只要作者出的题目均是三位数加法,答案没有算错,就草率地成书,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是否读透了教材?是否考虑了课标要求及教学大纲?是否考虑了对应的教材版本的承前启后?该从什么样的点切入?比如该版本教材是按两位数的加法,过渡到简单的三位数口算(不进位),最后才深入到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的教学顺序,教辅是否也考虑到了这个要求呢?这些都应该一一验证。教辅编辑对“编”的功力是有要求的,不能仅仅会演算。
还有,教辅也是讲究版式和使用合理性的。比如什么样的开本合适?出于追求高定价而盲目扩大开本也是不合理的。又如单栏好还是双栏好?这也是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的。再如一些细节问题,如难度是否合理,插图是否美观,留空是否合适,题量是否足够……都是需要做足功课,细细考量的。
认真做好每一本教辅,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和极致,让每一本教辅都有高品质,是教辅出版人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空有一腔为教辅事业“洒热血”的决心,没有相应学科知识的积累和研究,也是无法真正做好“编书匠”的。
1.对政策的研究。作为教辅编辑,理所当然地要对自己负责科目的学科要求有深入理解,大到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针对教材及教学的方针政策,小到每个地区的文件精神,都应该关注和了解。
2.对教材的研究。编写的教辅需要符合教材,紧紧围绕教材,才能起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对教材的研究是必修课。编辑们需要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在审稿的过程中判断作者提供的内容是否合用。
3.对教学的研究。教辅好不好用,就需要考虑多方的因素。对教师来说,一本教辅是否能达到针对所学内容,是否能在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很好地给学生训练学到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否能通过教辅的指引和练习掌握所学内容;对家长来说,是否能从孩子完成训练的情况了解其学习进度,都是需要编辑们考虑的。
4.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检验研究成果。编辑们的研究是否透彻、到位,需要市场的检验。一般来说,教辅编辑每年春、秋两季至少需要调研一次,有条件的更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着作者团队多与学生、教师、教研员、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什么样的教辅才是最好用的,需要倾听他们的意见,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好产品的。通过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为下一季的改版修订,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每一位编辑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产品能“接地气”的有效保障。
(四)不仅要继承传统,也要不断创新
1.尊重传统。出版人的继承体现在对传统的尊重上。过去工匠入门,需要拜师,没有师父的指引,是很难学到本领的。现代社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师父言传身教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关键之处的点拨,比什么都重要。目前,我们许多出版社,特别是教育出版社,依然有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老带新,将出版人的良好品质,代代相传。
2.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变革,教辅产品也要紧跟这些变化。
首先是内容要有创新,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的民营出版企业,产品更新率更是可达60%,他们紧贴教材,适应市场需求的更新使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传统出版企业更是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时刻注意产品的“新鲜度”,考虑受众需求,多开发新产品,让产品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其次是注意业态创新,随着教育产品及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的发展,在纸质产品上融入科技元素,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有些人认为,教辅是一种低门槛低层次的品种,不需要考虑什么科技含量,其实不然,教辅不仅可以传播知识,也是新科技的有效承载,紧跟引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辅也需要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使之能为受众提供更贴切的服务。
(五)要能甘于平凡、讲奉献,需要耐心和坚守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尤其要发扬奉献、耐心、坚守的精神。我们教辅编辑因为特殊的生产属性,往往与所谓的“大奖”无缘,但是我们对教辅产品仍要有执着的追求质量及品质的信念,凭责任和良心把这些“练习册子”做好。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多一分耐心,脚踏实地,坚守信念,要发扬工匠精神,为基础知识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目前,出版业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行业的环境和从业者的职业心态也在变化,“乱花渐欲迷人眼”,作为出版行业里的教辅编辑,仍需秉承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教辅产品,以自己最大的诚意,为基础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贡献一分力量。
[1]聂震宁.工匠精神乃务本之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5).
[2]陈鹏鸣.当编书匠其实不简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5).
[3]傅伟中.“知行合一”:出版人的DNA[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06(5).
[4]李大伟,崔传高.用工匠精神做好教辅产品[J].出版参考,2016(6):31-32.
[5]刘义杰.教材教辅出版离不开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