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辉
(山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山东淄博 255000)
和谐社会环境下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赵建辉
(山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山东淄博 255000)
在我国,人才培养始终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对人才培养工作有一定的制约,因此,改革大学制度是当务之急。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从政治逻辑、学术逻辑、市场逻辑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人才培养; 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特色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应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对各种挑战。
1)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是多样化、个性化并且能反映出社会需求。但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使得高校只能听从国家统一安排,高校自我行为目标缺失。在此基础上,导致类型相同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千篇一律,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个性、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特色和要求,更无法很好地参与国际事务。
2) 人才培养资源的配置。国家统一制定教育计划,高校只需对政府负责,而政府及主管部门无视地区、行业、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用统一的计划模式限制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资源的不平衡、不合理。
3) 人才培养的力量。高等教育资源是政府、市场和学术这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高校只对政府部门负责,切断了高校与社会、市场的联系。而社会和市场是大学生获取经验最好的场所,这样就导致了办学力量单一,学生只能接受单一模式的教育。
4) 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一直都被视为政府的权利,人才评价的入口、过程、出口都是基于政府的评价标准。而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社会,却没有参与到人才评价的活动中来。因此,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是单向的。
1)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随着大学越来越走向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大学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中来,从传统和封闭中走出来。克拉克·克尔提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的多元:若干个目标,若干个权力中心,为若干种顾客服务,这种服务于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制度即是现代大学制度。在克尔看来,现代大学已经从原来的社会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地域,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伯顿·R·克拉克也认为,现代大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之后,大学以其知识占有的广泛性、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教学科研的互动性等内在优势和多元巨型大学的外在优势,打破了以往的自我封闭状态,大学本身从本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知识产业的核心部分”[1]。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这种适应是相互的,大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经济社会的进步又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发挥大学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强调大学对知识的引领性的角色。这是与传统大学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相对的。
现代大学制度还应是国际化的,是开放的,是相互借鉴的,是在追寻知识、真理的。国际化就是大学制度在基本框架上具有通用性,它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具有先进性,表现出人类相互交流和借鉴的需要,从而使大学制度建设表现出相互促进和相互学习的一面。
在此基础上,现代大学制度又应该有一定的个性,要继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有利于大学发展的传统。现代大学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共享现代大学制度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
2) 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内核,保障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使命。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学校自治,进而保障大学的科学管理。大学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根据地区和学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大学发展目标。
教授治学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为学校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教书育人是教授最根本的工作,将本领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创新知识的能力内化到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大学应更加强调“育人”,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更应该培养和塑造他们追寻知识、真理的理念。大学是社会创新的摇篮,而教授又是创新的核心。教授进行科研不仅促进教学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最后,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时,由于缺乏特定学科背景,管理常常出现统一标准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授的学科背景就为学校管理者科学管理学校事务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支持,教授可以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合理科学的建议,这也是学术权力的体现。
大学应实施在教授治学基础上的校长治校、学校自治。现代大学的两个哲学基础,一个是认识论,一个是政治论。布鲁贝克指出:尽管赞成学术自治的论据看起来合乎逻辑,然而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2]。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强调现代大学的自治,还有学生的学习自由以及教授治学,如何有效地处理制约与自治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培养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强化实施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上提出的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为了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大学应摒弃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和实用化,摒弃狭隘的专业教育,摒弃唯科学教育的认识偏差;应强化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应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来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2) 注重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我国近年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这对人力资源结构的改变提出了考验,加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逐步显现出某些专业或者地区人才供大于求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需求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桥梁,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能更好地服务高校自身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地区经济的繁荣。因此,高校专业设置应根据自身特点紧扣社会需求,强调市场对专业调整和设置的导向作用;通过预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宽窄并存,朝综合化方向发展。
3) 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新型人才。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全球意识的新型人才是保证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根本保障。为此,高校应融入或者增加介绍世界文化的课程;增加学生同国外学生的交流机会;开展校际交流,增加学生全球意识的训练,如组织对全球话题讨论、增加学生对跨文化的体验机会等等。逐步培养具有全球共同利益、各国平等、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全球意识的人才。
1) 现代大学制度的政治逻辑。第一,现代大学领导体制。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体制下,党委会是最高决策机构。采取这样的领导体制有利于高校全面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但是也容易导致高校丧失面对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明晰党委与校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党委作为最高决策机构,把握学校发展的宏观战略,在此前提下,扩大校长在学术和学校自身建设的权利[3]。第二,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现代大学管理体制问题就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问题。一方面包括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包括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是以政府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是集中控制和服从模式的制度。我国常出现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涉和干预学术权力,妨碍学术的发展,最终导致高校的“泛行政化”。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树立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的理念,强调学术权力在大学组织中的决策作用。同时,改革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为学术权力的行使提供制度依据;强调院系在处理学术事务时的权利和自主权;保障教授等学术主体参与高校内部决策的权利,适当吸取教授的建议。第三,现代大学决策体制。有学者认为,由于高校行政权力强大的外部性、高校决策主体产生的单向性(自上而下)、学术主体监督权力的虚化,异化了行政权力决策的目的。为此,大学要保障决策主体的多样性,包括高校行政部门,更应该强调学术主体的参与,加强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决策中的作用;做到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实施有力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决策的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系统,打开科层的封闭系统。
2) 现代大学制度的学术逻辑。第一,现代大学科研体制。高校不仅要为教师创造硬件设施良好的科研环境,还应强调宽松的科研环境,不硬性规定教师的科研成果,更不能以单纯的数字来评价教师科研成果的好坏与高低;不仅重视前沿科研,还要鼓励基础科学的研究;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动力。第二,现代大学教学体制。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增加新知识,强调知识的更新,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停止灌输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过程,有利于其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现代大学制度的市场逻辑。第一,现代大学社会服务体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功能也越来越被强调。各高校应根据经济建设实际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二,现代大学评价体制。我国现行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统一的标准限制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导致学校缺乏地方和自身特色。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应该保证参与评价的多样性,不仅有政府参与学校的评价,更多的应重视社会特别是一些非政府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实施多样的、合理的评价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地方特色;把大学的整体评价和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的评价相结合等。
[1]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69-70.
[2]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78:102-103.
[3] 彭江.初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及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6(4):39-44.
[责任编辑:缪宁陵]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ZHAO Jianhui
(Department of Planning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 China)
In China, talent cultivation has always been put at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ur current university system has some restrict on the work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us it is a top priority to reform the university syste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t has become a trend to use the political, academic and market logic to establish a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7-05-26
赵建辉(1986-),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管理
G 647.1
A
1672-2434(2017)04-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