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甜
在经历了萧条低潮期后,传统广播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复苏,及至当下,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广播开始小幅度蓬勃发展。不过在当前媒体形式多样、新媒体大放异彩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如果想永葆一席之地,甚至希望更大发展,笔者认为是有必要借助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广播的优缺点:广播简便快捷,传播及时,制作简单,投入小,回报大,是传统媒体中的“轻骑兵”。作为声音媒体,广播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听众可以“一心二用”,信息不易被抵触。作为传统媒体,广播代表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发声,舆论导向更明显,内容上更具有旗帜引领作用,在群众中具备更高权威。不过广播依时间线性传播,传播内容有限,且稍瞬即逝,保存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相比视频图文缺乏直观形象性,对于一些需要视频、照片更清楚反映的题材、事件,广播传播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不占优势。
新媒体的优缺点:新媒体传播信息丰富多彩,涉及各行各业,新闻内容五花八门,与群众生活更贴近,同时不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更快。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智能化手机等的普及,人人成了移动终端,制作投入小,人人都可以当作者,随时随地可发新闻,新媒体发声越来越广泛,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力。不过,新媒体难以监管,传播内容往往泥沙俱下,道听途说,甚至假恶丑消息被不断复制传播,个别不法分子有意为恶,造谣传谣,让受众难分是非,甚至对受众价值观、社会观造成不良影响。一些消息被大量转发后,在群众中形成巨大“隐形权威”,不利司法部门侦查、判案,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广播与新媒体各有利弊,新媒体需要传统广播的品牌影响力,而广播需要新媒体更活跃灵活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两者融合非常有必要,也是可行的。笔者认为,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媒体,内容为王不会改变,现就两者的新闻栏目在新闻内容方面上的融合,做一下粗浅见解。
笔者把区县级广播和新媒体新闻栏目中的新闻简单划分为四种: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其他新闻。
1.时政新闻。笔者认为时政新闻是严肃的,记者应准确传达党和政府想要传达给群众的心声,新媒体一味求快,“安全系数”难免会降低。如何做到又快又准,和广播融合就显得很有必要,建议新媒体先于广播发导播类简消息,提示用户收听广播了解更多更翔实的资讯,同时第一时间转载广播播发的消息。新媒体也可以发挥图文并茂的优势,发送又准又生动的图文消息。作为不同受众群体,或收听广播或低头看手机。这类新闻内容的融合,一方面能给传统广播增加更多听众,同时新媒体也借助广播的权威品牌提升了自己的高度,增强用户的可信度。
2.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事关群众生活点滴,此类新闻泛泛而谈则很难吸引听众或用户,记者需用不同角度、新颖的观点客观地反映民生事件的方方面面,既能让受众认同,又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新媒体在快速及时发布简单梗概后,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记者在站稳立场的前提下,创新思路采制出多角度有深度的后续报道。也就是说新媒体把这个新闻的基本要素“捅出来”后,用户或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接下来就是广播从这一基本要素“旁敲侧击”的各种深挖和后续报道,做出“原创的独家报道”。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民生事件分众化选择广播或新媒体传播,或者二者同时传播,这样都能更好地吸引听众和用户,达到共赢的目的。
3.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这类新闻反映社会上的千奇百怪、奇闻趣事,特别能吸引眼球。新媒体因为发布及时,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且人人都可做发布者等优势,所以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明显占优势。俗话说“一白遮十丑”,背后是党和政府的传统媒体广播,不能以奇稀恶丑赚取听众,尤其面对一些是非难断、晦暗不明,群众却超级感兴趣的新闻,更应以大局为重,要严守底线。因为一旦不实或有误导嫌疑甚至被冠以虚假报道等,这样的社会新闻事件不用太多,几件后,这家媒体必将失信于民。所以新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要像广播学习,需要谨慎,如果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和广播同时传播,甚至进行后续报道,这样既能增加广播听众,又能保障新媒体的安全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社会新闻被新媒体揪出来后,很多广播媒体没有认真核实就播发,这样的虚假新闻是绝不能发生在传统广播媒体上的,其他传统媒体也是。
4.其他新闻方面。除了以上三种新闻外,其余比如经济新闻、文化新闻、军事新闻、娱乐新闻等反映当地相关领域的新闻在区县级媒体上相对较少,因此这里一并划分到其他新闻方面。笔者认为这类新闻广播和新媒体可以借力融合,针对性分众化借鉴播发,比如经济新闻类如涉及较多额度、比例等数字时,或逻辑性强、听众接受难度大,而广播一听即逝,更适合播报低卷入度新闻,这种情况下可在广播上进行简要播报,然后在新媒体上进行更具体更大篇幅图文并茂形象的报道,这样就平衡好了轻量化收听和深度内容,实现融合共赢的目的。
对于不同领域的新闻,广播和新媒体要借鉴融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笔者认为,二者在融合的同时,要根据新闻稿的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合。传统广播的新闻稿往往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组成,而新媒体的新闻稿就不会这么严谨,甚至有的非常随意,这与二者的媒体性质特点有关,不过两者的新闻稿一般都会由题目、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因此笔者就这三部分的融合谈一下需要注意的技巧。
1.题目。面对每天繁如牛毛的各类信息,如何才能让用户看你的信息呢,题目尤为关键,新媒体对题目的雕琢比任何其他媒体都要有挑战性,因此新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好题目,让人拍手叫好,广播需要向新媒体学习在题目上的锤炼之功,因为广播的新闻节目除了提要外,其他新闻内容题目是不播的,记者往往很少在题目上下功夫,但这并不是说题目对广播新闻不重要,反倒更重要,因为广播新闻重量级别的上了提要,而这几条上提要的新闻除了内容要过硬外,题目必须也要过硬,甚至出彩,这样听众才能对这一整档的新闻内容感兴趣,否则听众听到的提要题目就不疼不痒、平淡无味,往往就不想再听下去。
2.正文。广播亲切、感性,新闻内容力求朴素易懂,不要繁复拗口,这样主持人播报新闻既清楚,听众听起来接受快,因此广播新闻除了内容上要贴近群众,语言文字上也要贴近普罗大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播新闻,才能在听众转瞬即逝的耳朵里留得住广播的声音。除了一些科学、经济等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外,其余的新闻还是用简单、明了、朴素、接地气的语言最好,这点也适用于新媒体,因为随着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户选择你,除了你的题目吸引他点击外,点击进去后,如果是一些朗朗上口很朴素易懂的文字,受众接收起来会更容易,反之,则很可能会失去一些用户。如今我们处在文化信息快速消费的社会,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也希望能快速实用,因此新媒体在正文内容上应借鉴广播的语言风格,这样才能留得住更多用户。
3.结尾。广播新闻的结尾希望读者能最终明白事理,对新闻内容感受加深,进而从中得到启发,甚至有自己的见解和升华,往往会采取结论式、评论式等多种形式方法,不过广播结尾都会坚持“为听而写”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遵循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的前提下写结尾,所以广播的结尾用语往往比较朴素易懂、朗朗上口。而新媒体的结尾则力求新、奇,为了达到吸引更多眼球的目的,甚至会大肆渲染。对此,笔者认为,传统广播媒体应该向新媒体学习焕然一新的结尾风格,让听众在亲和的电波中听到不一样、甚至出其不意的广播结尾,以达到加深印象、回味无穷的效果。而新媒体也应该借鉴广播结尾简洁明了、启发良知的优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最深刻朴实的道理,或者用最简短的文字激发群众的正能量。
笔者认为,区县级广播和新媒体新闻栏目在内容方面的融合上,还需要编辑记者尤其传统广播编辑记者在提高业务水平、增进业务素质外,还要坚守职业道德和新闻理想,肩负社会责任,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日益冲击传统媒体的当下,更要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底线,站好党媒立场,不随波逐流,不虚报乱报,坚持媒体人的工匠精神,以专业素养,用最少的文字准确、精炼、有文采地传播最大的信息量,这样传统广播才能在群众中站稳脚跟,才能把党和人民的广播永远做到党和人民的心坎里。同样,对于新媒体记者编辑,也应有社会责任感,坚守新闻道德底线,坚持正确价值观,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下,事半功倍地采、写、编,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懂得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针对性编辑整合、优化、再创作。总之,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新闻栏目在新闻内容方面的融合是有必要且可行的,势必会使两种媒介达到共赢,传播效果将实现最大化。
笔者认为,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传播美善真,而非恶意传播丑恶假,博得同情博得眼球,这样非但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反倒用负能量淹没了正能量,相信二者的有益融合一定会促进新闻传媒界的向上向善发展,传播更多真善美的正能量,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