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农村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研究
——以中部地区鄂豫皖三省为例

2017-03-28 18:54姜娜敏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报纸媒介受众

姜娜敏

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强力渗透促使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在农村地区也得到了重大发展,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则以强劲的态势迅速占领了农村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新高地,农村地区的新闻信息传播环境也同步不断发生着一层层的变化。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意识、获取能力、获取效果以及对新闻信息的处理等能力已经成为其能否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由于农村受众相比于城市受众来说在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均比较低,且受到残存的小农思想、封建思想影响,对外部事物的接触具有很强的抵触心理,保守、故步自封,忠于传统等这些因素,使农村受众在使用大众媒介尤其是新媒体获得新闻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基于此,笔者希望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对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以及接受习惯的实地调查来考察农村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受习惯的现状,从而分析农村受众在新闻信息需求、新闻信息的获取能力、新闻信息获取效果以及新闻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以期通过对农村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以及获取能力、效果、处理能力了解,试探性提出帮助农村受众更有效率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建议及措施,进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一、研究方法及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1份,有些问卷出现大部分漏填、问卷逻辑错误以及其他明显的问题一律视为废卷,剔除废卷后所得有效问卷共332份。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先进行了编码处理,然后通过SPSS进行逐一的数据录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由于目前在测量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方面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可参考的模式,本次调查问卷中的测量指标有些是借鉴参考文献中的研究者,有些则是根据经验设计。根据本次研究需要,调查问卷的设计也主要是针对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接收习惯研究、农村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评价、受众的个人属性四个维度进行设计。虽然不能保证这些指标都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受众对媒介接触的各个方面行为,但是在对于其接触媒介的主要方面,问卷中基本上都有涉及。

(二)调查对象的构成

本研究中的农村受众指的是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群体。他们具有与土地有着天然联系农业户口、在农村生产生活这三个要素,且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任意一个要素都不能成为本次研究的调查样本。

此次调查问卷的发放范围集中在中部地区,主要是选取了湖北、河南、安徽这三个中部大省管辖的农村地区,这三个省均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按照人均GDP的标准,这三个省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具体分布情况为:湖北省121人,占比36.4%;河南省107人,占比32.2%;安徽省102人,占比31%;遗漏2人,占比0.4%。

二、新农村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新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特点

1.新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普遍,且逐渐多元化,生活化、直白话表达更受欢迎。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选择“经常看”或“偶尔看”新闻信息的受众比例为96.4%,而认为新闻信息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受众比例为88.5%,这两项数据都显示了在农村地区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普遍需求。

通过调查看到,农村受众对社会、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和认真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各类新闻信息,游戏类新闻的得分普遍比其他类新闻低之外,其他几类新闻信息的平均得分都差不多,尤其是时政新闻(3.36)、国际新闻(3.19)、教育新闻(3.12)、娱乐新闻(3.10)、生活服务新闻(3.03)、军事新闻(2.99)、科技新闻(2.72)、休闲新闻(2.79)。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新闻类型的挑选过程中并无极端偏好,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在逐渐趋于多元化。与此同时,农村受众接收新闻信息已经不再是主要为了娱乐消遣,而是了解国内外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所有的新闻类型中,受众最喜欢的莫过于社会民生新闻。在访谈中,被访者认为“这种类型的新闻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样,而且这类新闻自己能够看得懂,有些国家大事还有国外、财经新闻想看却看不懂”。这说明,由于社会、民生新闻内容贴近生活,表述方式上较为的直白,就像是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拐弯抹角,借此言彼的弯弯道道,所以受到乡村受众的普遍欢迎。

2.新农村受众已进入读图时代。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系列的图景,我们俨然已经进入了世界图景时代。在笔者对农村受众的新闻信息呈现方式偏好进行调查时发现,由于图像传递的直观性、无法比拟的记录功能以及对文化要求比较低等特点,其在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受众群体中也普遍受到欢迎。在第三道题“请根据您的情况对下列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做出评价”中,平均得分最高的为电视视频3.9,其次为图片3.49、网络视频3.31,要远远高于文字(3.10)、声音(3.19)这两种新闻信息呈现方式。电视视频、图片、网络视频这三种信息呈现方式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都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传递信息,这说明这种信息传播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受众的欢迎,农村受众已经逐渐进入到了读图时代。

3.新农村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内在需求是省钱、省事、省时、省心、省力。一般情况下,受众的媒介需求包括:(1)媒体提供的内容、产品以及服务本身;(2)媒体提供内容产品服务的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体验。受众在信息接收上总是希望能够更加的及时、方便、快捷与低成本,并希望能够在信息获取时享受愉悦,也希望媒体的信息提供更加的人性化。这点在对农村受众的媒介使用意愿方面也有印证。

在考察农村受众不使用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及手机这五种媒介接收新闻信息的原因时,将受众不使用这些媒介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从其他渠道已经获取足够的新闻信息、选择性差不能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没时间、费钱、不方便是目前影响受众接触媒介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推测及时、方便、快捷、低成本、愉悦地获取信息是农村受众阅读新闻信息时的内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受众不使用五种信息媒介的原因中,“从其他渠道已经获得足够的新闻信息”这个原因在报纸(57.4%)、广播(47.9%)、电视(42.7%)中均是比重最高的原因,而在电脑(34.9%)、手机(16.2%)中则比较低。其中这个原因在不使用手机的比例中最低,仅高于其他(2.7%)、不知道手机可以看新闻(1.8%)。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新媒体尤其是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更能够满足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香港城市大学学者祝建华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该理论认为受众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某一新媒体,往往是当他们发现新媒介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所满足①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2期。。通过这个理论不难发现,在媒介使用的调查中,电脑、手机的使用比例要高于报纸、广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新媒体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更能够满足农村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内在需求。

4.需求(看新闻的原因)跟行为矛盾。在对农村受众阅读新闻信息的动机(原因)和新闻信息类型的偏好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发现,农村受众阅读新闻的动机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看新闻可以增长见识、提高知识水平(3.60),其次为看新闻可以了解国际局势、社会动态、经济走势等(3.56),但是在农村受众实际阅读新闻信息类型中得分最高的却是:民生新闻(3.91)、时政新闻(3.36)、国际新闻(3.19)。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农村受众在新闻信息的需求方面与实际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偏差。增长见识、提高知识水平,了解国际局势、社会动态、经济走势等是农村受众阅读新闻信息的最高动机,但是在其实际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却偏爱于知识信息含量不大的社会事件、民生百态、百姓故事等方面的报道,而对于能够帮助其提高知识水平的科技新闻、财经新闻、教育新闻等得分均比较低,尤其是财经新闻得分仅为2.71,低于3分,这说明农村受众在实际的新闻信息阅读过程中对财经新闻比较不感兴趣。农村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与其在实际的新闻信息阅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不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受众在新闻信息的阅读中目的性不是很强。

(二)新农村受众新闻信息接收习惯的特点分析

1.新农村受众接收新闻信息媒介的基本模式发生了改变。张国良教授曾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划分了我国受众接触媒介经历过的三种模式:①广播>电视>报纸(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②电视>广播>报纸(20世纪90年代);③电脑>报纸>广播(21世纪初)①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在笔者对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及手机五种媒体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受众媒介接触的基本模式俨然已经发生了改变,第一媒介是电视,新媒体(以手机、电脑为代表)成为第二媒介,而报纸、广播则逐渐成为边缘化媒介。

(1)电视作为“老大哥”的地位稳固。在问卷调查中,“请根据您的情况对下列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做出评价?”中平均分最高的电视视频得分为3.90,“您是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看新闻?”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媒介是电视,达到了85.5%。这两个数据都说明了目前电视在农村所使用媒介的格局中仍然是老大的位置,同时这也是农村受众最熟悉和最常使用的大众媒介,在笔者的后续访谈中也发现了在农村中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电视,特别是对于那些独居(没有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来说,电视也许是他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方式。

在城市,电视的市场份额已经在一点点被网络蚕食,最终其是否会像报纸那样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很难说,但是就目前乡村社会的新媒体发展状况来看,电视作为乡村媒介使用中的“老大哥”,其地位短期内似乎不可撼动。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肯定的是,假使电视在未来的某一天“失守”的话,那么农村地区绝对会成为电视的最后一块根据地。

(2)“报荒”严重,读报是文化人的事。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受众每天通过报纸来阅读新闻的数量仅为19人,比例为5.9%,这说明报纸在农村的市场份额很小。在访谈中,当向村民提问是否有看报纸的习惯时,大多数的村民都是笑着摇头,有些村民说:“很少看报纸,也很少接触到报纸。”在农村人的生活中(除了文化程度略高的偶尔看一下),可能报纸这两字他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是由于订阅条件以及接收习惯的影响,他们基本上都不看报纸,除了家里上学娃的学习报纸,如果这算是一种报纸的话。当被问到会不会愿意花钱订阅报纸时,大都回答:“又看不懂,花那个钱干啥?有这个钱还不如去买点东西吃。”报纸在农村受众的心目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人或者说是知识分子才会干的一件事情,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对报纸并没有主动需求,有部分农村受众常常是将报纸当作家里面垫桌布或者是包装纸来使用的。因此,由于报纸对受众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受众接触比较少、自身存在的缺陷等原因,农村地区的报纸阅读出现了明显的“荒漠化”现象。

(3)广播不断萎缩,成为老年人的专宠。在问卷调查中,使用广播听新闻的比例(34%)是五种媒介中最低的,这表明了作为一个曾经在农村叱咤风云的媒介,广播在农村地区的市场在不断萎缩。而在收听广播的群体中,除少数(例如老年人)因为在其他大众媒介上不便获取新闻信息而主动接收广播外,其他的大都为被动接收广播,并非是去主动寻找广播资源。无论打工者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在交通工具城市巴士、出租车上,在工厂里,都可以听得到。然而对主动寻找信息者,收音机的工人以及农村老人也并非关注新闻内容和信息,而仅仅是当作故事或歌曲进行消遣。值得一提的是,收音机作为广播的一种形式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流行,通过实地访谈发现,老年人人手一部收音机在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就像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一样。但是大部分的老年人购买收音机只是用来听戏曲、说书、相声等娱乐节目,用来听广播新闻的却很少。

(4)新媒体渐入寻常百姓家,对农村受众已具有一定强度的黏性。根据最新一期的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去年年底,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网民数量已经到2.01亿,占我国网民中占比26.7%,人手一部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标配。李程骅通过其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青年农民的手机接触率已经明显要高于广播和杂志这两种传统媒体,位居第三,排在第一、第二的分别是电视和报纸,但是对网络媒体的接触率却更接近杂志、广播②李程骅:《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57-62页。。而笔者在此次的问卷调查数据中发现,目前农村受众对新媒体手机、电脑的接触率已经远超报纸、广播,手机位居第二位,电脑位居第三位,且除了电视媒体外,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受众经常使用的媒介。这说明,新媒体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农民日常使用的重要媒介,成为农村居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同时从农村受众对各种媒介的消费频率、时长维度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农村受众具有一定强度的黏性。在受众使用五种新闻媒介的频率调查数据中,每天使用手机和电脑看新闻的比例分别为36.5%、21.5%,位居第一、第二位,远远超过了报纸5.9%、广播11.3%、电视12.3%。在受众使用五种新闻媒介的时长调查数据中,在超过一小时以上的数据中电脑的比例最高为15.4%,其次为手机15.2%,农村受众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更偏向于短时接触,而对于长时间接触的媒介则倾向于新媒体。对于农村受众来说,电脑、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也算不上是他们的“新宠”,和城市群体一样,农村的生活也正在被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深深地影响和塑造。

2.技术使用障碍是新媒体在农村地区普及的重要屏障。在调查农村受众不使用电脑、手机上网的原因中,选择“不会操作电脑”的农村受众比例为56.3%,选择“不会用手机上网”的农村受众比例为49.7%。这说明目前农村受众群体不使用电脑、手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不会使用这两种媒介。由于新媒体(电脑、手机)由于技术比较先进,操作起来会比较复杂,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农村地区部分受众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新媒体使用还比较困难,这说明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最大的障碍就是技术使用方面。

3.移动互联网成为农村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接触媒介是否方便是考察受众信息接收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了信息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①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9页。。其中费力程度指的是获取信息内容和使用途径的难易程度。农村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有效的信息,然而这种追求实现的前提是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在对农村受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点和场所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受众在接触新闻信息时偏向于碎片化、移动化,他们需要在休闲时、无聊时、睡觉前后、吃饭前后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又或者是在家里、办公室、路上、地铁上、公交上等各种移动化的地点来获取其需要的信息,因此如果想要满足受众使用的便利性就必须满足受众接触新闻信息时的碎片化、移动化。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代表,可以无孔不入地渗透农村受众的生活,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使用媒介的便利性。一方面,手机外形一般比较小巧,方便携带,可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碎片化使用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使用的频率;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受众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或通过Wi-Fi上网,网民可以在排队、搭车、睡觉、学习等各种时间场所自由上网,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受众使用手机的时长。

4.在以互动性为主导的WEB2.0时代,农村受众并不主动——“潜水者居多”。在Web2.0时代,互联网的关键词是交互、分享、参与。新媒体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渠道,其不再是被动的“靶子”,而是随时可以通过媒体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受众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不强烈,大多数都处于一种只看不说的状态。

在对传统媒体进行考察时,分别有80.8%、67.3%、82.4%的受众选择了从来不会与报纸、广播、电视进行互动。在对受众与电脑、手机的不同互动方式进行考察时,浏览评论、发表评论、转发、在社交媒体分享、在论坛贴吧分享这五种互动方式的平均得分均低于3分,而在这道的分值中,5分表示“总是”、4分表示“经常”、3分表示“有时”、2分表示“很少”、1分表示“从不”,受众与新媒体的互动最高值也低于3分“有时”,这表明受众与这两种媒体的互动意愿极低。而单就这五种新媒体互动方式的分值来做比较时发现,浏览评价的分值最高,电脑2.85、手机2.72,其他几种互动方式均远远低于这种方式,这说明农村受众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新闻时也只是停留在看的阶段,很少主动进行互动。

5.新农村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处理仍以人际传播为主流。在农村受众阅读新闻信息的原因中“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可以成为我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谈的话题”的平均得分为3.46,排在第三位,这说明农村受众在接触新闻报道的动机,比较倾向于和周围的人讨论某个新闻报道的内容。而在对农村受众与媒体的互动考察中发现大部分人只停留在看新闻的阶段并不愿意去主动分享或者是在论坛贴吧上去讨论新闻事件,这说明农村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处理还是以人际交流为主,接触新闻后的人际分享意愿相对强烈。在农村地区,每一个村落都会有一两个村民心照不宣的聚会场所,他们会在这里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家中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种信息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侧面反映出在农村人际传播仍然是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6.信息来源的行政级别越高越可信。在调查统计中,受众认为来自于中央电视台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可信度最高,其平均得分为7.93,其次为省级电视台平均得分为6.41,远远高于其他几类的新闻来源。这说明电视媒介在农村受众群体的信任度最高。可以说,电视是现今农村社会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唯一改变了乡村居民信息接收模式的媒介。电视媒介的权威性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1)电视所特有的属性,包括图像以及声音的透明性、直接性;(2)盲目地相信科技和信息传播,萎缩了人们对信息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大众常常看不到这个虚拟与非虚拟世界之间的奇妙关系;(3)电视媒介在农民心中建立了政权的威信,尤其是像中央电视台这一类的。在很多农村居民心中,中央电视台就代表着中央的权威。故而,电视媒介提供的新闻信息其实在农村地区是一种权威官方机构发出信息的代表。尤其是对于媒介素养比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他们大多会认为电视尤其是央视提供的新闻信息是真的,认为其可信度比较高。

三、研究结论

自古以来,“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不同的人存在着年龄、性别、种族、收入、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合体”。根据《农村受众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与访谈内容,笔者将影响农村受众新闻信息使用行为的性别、年龄、教育、经济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与其新闻信息需求、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使用评价等行为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农村受众在新闻信息需求与接收习惯行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笔者将农村受众进行细分。具体有以下几类:

(一)领袖型受众

在人际传播仍然占主流的农村社会中,每一个村落都会有一两个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聚会地点,他们在这里或者谈论家长里短,或者谈论着社会动态、国家大事。以往这种聚会的核心领导人物通常是由家族内有权威的年长者担任,但是现在却是见识多,对事件有较强见解的年轻人,这些人通常是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水平高的中青年男性,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很高,普遍认为新闻信息对自己有重要影响,在阅读新闻时带有明确的动机,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新闻信息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水平、了解社会动态,增加自己在社交圈的核心地位。同时这个群体的受众对新闻信息媒介的接触能力、欲望均比较强,是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及手机这五种媒介的拥有者,尤其是对电脑、手机此类新媒体的学习能力普遍要高于其他几种类型的受众。同时,这类受众在接触到新闻信息时还喜欢将自己看到的新闻信息传播给身边的同伴,因此在乡村聚会中通常扮演着新闻信息知识传播者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农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因此在农村受众群众中扮演着——领袖角色,能够起到引导话题、发表意见的意见领袖作用。笔者将这类人概括为“领袖型受众”。

(二)陪同型受众

陪同,指的是自己并没有主动收看新闻的意识,但是仍然能够获取一些新闻信息。他们或者是陪同家人或者是别人观看新闻,或者是在人际交流或者乡村聚会中听别人讲述新闻信息。在这个群体中以文化程度低的女性以及一些老年人为主。由于这类的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主动需求小,新闻信息接收量主要依靠外界而定,对新闻信息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的把握度也比较低,主要是靠陪同别人的方式接收新闻信息,因此也被称之为陪同型受众。

(三)消遣型受众

消遣型受众群体对新闻信息有一定的需求,渴望了解外界的世界,提升知识水平,但是由于个人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并不强烈,对新闻信息的阅读偏向于娱乐型,以打发时间、娱乐自我为主,对新闻信息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有部分受众表示可能会浏览新闻信息的评论,但是去对新闻信息进行评价或者转发分享的很少。当笔者在调查时问及近期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时,他们大多表示“不清楚”,“知道,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或者只能简单地叙述一下发生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信息的认知程度比较低。这类群体主要是以文化程度中等或偏低,能够看得懂新闻,辍学外出务工的中青年群体为主。

(四)边缘型受众

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很少能够接触到媒介,即使是在农村中普及率很高的电视。他们是最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土地。他们的年龄一般比较大,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他们的教育水平也比较低,对媒介提供的新闻信息的获取能力很低,他们中有很多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需要新闻信息,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所生长的村庄,他们只要知道这个村庄的新闻就够了,而这些他们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同时,在这个群体中女性的比例通常要高于男性。

这个受众群体中经济条件稍好点的受众可能会拥有两种媒介:一种是电视,他们即使拥有电视基本上也都是小屏的黑白电视,而且他们的电视基本上都没有安装闭路信号(对于这个群体来说闭路信号费太昂贵),因此他们一般只能收到没有闭路信号限制的部分中央台以及几个地方台。一种是收音机,这种媒介在这个群体中属于一种时髦的媒介。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将这两种媒介当成一个娱乐、打发时间的工具。他们看电视只是用来看电视剧,只有没有电视可看的时候他们才会看新闻,但是看新闻的时候通常还会做着别的事情并不专注。他们喜欢听收音机,因为其方便携带,他们在村里遛弯的时候都可以拿着用来听戏剧、说书等节目。他们中可能有人会有手机但是他们大都不能够熟练使用,只是将其当作一个接听电话的工具,甚至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女性打电话还要找村里的年轻人来帮忙。

以上对新农村受众的四种分类是笔者根据调查分析结果结合实地访谈所做的分类,这四种分类方式可能并不严格的适用于某一类人,往往有时候在一个人身上可能会有好几种类型的体现,也可能由于笔者调查的不够详尽,有些受众并不能适用以上四种类型。

[1]祝建华.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4(2).

[2]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李程骅.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1):57-62.

[4]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报纸媒介受众
报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