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红云
媒体人不仅仅是事件的报道者,更是事件的引领者,在公益事业中也不例外。媒体人参与公益事业,从最初报道事件本身,逐步变成跟踪、深挖、参与、引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救助处于社会弱势的人群。各地民间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公益事业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公益组织频繁开展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引领社会正能量,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笔者所在的《阜阳日报》也不例外,2014年,该报在“社会周刊”中专门开辟“公益版面”。创立之初,编辑记者的目标是聚焦社会公益组织和公益动态,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集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阜阳日报》的公益版面的主要的栏目有:公益关注、爱心故事、榜样力量、公益行动、随手公益、扶危济困等。在版面各个栏目中,“公益关注”份量最重,对各种公益现象和公益事件进行报道或深度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公益事件,或调查剖析公益领域内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同时,还会发布一些救助信息,为继续救助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截止到2017年6月,“公益版面”共出170多期,推出过“时代楷模高思杰”、“安徽好人曹春雨”等先进人物;报道过关爱抗战老兵、关注留守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组织策划“青春毅行 感受行走的力量”等备受社会关注的公益事件。
通过采访、报道、组织、策划,《阜阳日报》公益版面为公益事业留出发声阵地,在当地广泛动员和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集结越来越多的力量,使公益理念流传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远,服务公益的人士越来越多。
公益事业报道想要出彩,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报道形式。从采访、成稿等等方面多下功夫,才能推陈出新,让报道出彩。
采访方面,要求记者抓住重点,触及事件的本质,用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发掘事件的可写点。写作中,要达到的目标是增强可读性、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被打动,产生共鸣。另外一条经验是:尽早介入,掌握更多的信息,才能在采访中有的放矢,取舍有度。笔者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交流沟通,获准进入各公益组织的通联群,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公益事件的萌芽信息,有更多酝酿和斟酌的时间,更容易拿出精品报道。
2017年4月,阜阳市太和县6岁男童走失,30年后,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及阜阳当地志愿组织的帮助下,他踏上故土,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得到线索时,笔者的媒体同仁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泣泪的故事,走失的无助、寻找的苦涩、团聚的甜蜜、难舍的亲情……所有种种,必将构成一副感人至深的报道。同时,又觉得跟随、见证、白描,更能还原现场深情,便大胆使用了深情的报道语言、对话、场景描写等,勾勒出一个庄严厚重的认亲氛围。当《漫漫寻亲路 圆梦归故乡》的报道见诸报端时,不少读者反馈,看得热泪盈眶,更对志愿者的斡旋和付出由衷敬佩。
“我们除了是一名记者,还是一位公民,这个身份告诉我,面对困难人群、面对社会公德,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这是当代媒体人的心声,要主动去建设文明、规范的社会环境。
笔者在多年公益版面采编制作熏陶下,有过一次直接对抗社会不文明行为的经历。事情发生在丹桂飘香的八月,一次偶然,笔者发现有市民携带工具采摘园林绿化树木上的桂花。上前制止非但没有作用,反而被威胁并摔毁手机。在捍卫社会公德面前,笔者并没有退缩,报警并获得妥善解决。随后,一篇篇关于园林绿化保护、社会公德拷问、公共设施维护等报道见诸报端,在引领社会向好向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更被当地文明办吸纳为志愿者,参与城市文明守护的行动中。
2016年12月份,阜阳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孤儿福小牛要结婚的消息在当地传开。媒体人坐不住了,大家想为福小牛操办一场特殊的婚礼。没有新房,福利院腾出一间屋;没有家具,动员爱心企业赞助;没有亲人,招募社会志愿者参加;没有婚车,请爱心司机出场……于是,媒体人、志愿者、爱心人士一起,为福小牛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当一篇名为《福小牛的幸福婚礼》报道见诸报端时,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篇图文报道,还有媒体人全程参与组织策划的心意,令读者阅读时,禁不住留下幸福甜蜜的泪水。这篇报道不仅在当月报道中获奖,还获得安徽省新闻奖三等奖,给媒体人参与公益一种肯定。
在笔者看来,媒体人参与关注公益的初衷就是记者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敏锐感知。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不仅仅靠国家、政府、公益组织来推动,媒体也有责任参与其中,作为“第四权利”的媒体,不仅要努力发挥其信息传递和舆论监督的媒体职责,更要在公益体制、社会制度的完善方面发出声音,推动公益事业的进步。
[1]邓飞.柔软改变中国[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2]《南方传媒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