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欢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哈密传统文化艺术对当地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
牛欢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源自于哈密独特的生态环境,更多地受当地的文化艺术的影响。文章以女性为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哈密传统文化艺术对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继承和发掘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利于哈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哈密传统文化艺术;维吾尔族女性;影响
哈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哈密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少、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哈密地区地处敦煌与吐鲁番之间,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哈密成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汇的地方。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条件。这里是新疆唯一横跨天山的地方,处于汉族聚居地与西域少数民族区域的交汇地带,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因而,哈密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而处在中原与西域文化艺术交汇地带的哈密维吾尔族女性也展现了她与其他地区维吾尔族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伊吾木卡姆传承中鼓手全部是女性,其歌手也占多数。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源自于哈密独特的生态环境,更多地受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哈密,古称昆莫,汉代属伊吾卢,唐为伊州,宋入于回纥,元为蒙古贵族威武王(后改封肃王)世袭封地。所谓哈密卫政权机构,始设于永乐四年(1406),明朝在此封王置卫,目的在于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屏蔽西陲。历史上的哈密厅,是中国清代甘肃省所辖的一个厅,后改属新疆省,其地大致相当于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一带。[1]
哈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因而成为不同民族聚居活动的栖息地,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哈密地区最早活动的古代部落和民族,主要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西戎、塞人。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据我国人类学学者研究,距今三四千年前,生活在哈密的以东方蒙古人种为主体。根据科学检验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3285年左右,哈密曾是东西方两大人种的汇集地,但以东方人种为主体。[2]哈密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公社。这类公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母系氏族公社有着明显的联系。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地位上发生了变化,使母系氏族社会逐渐为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哈密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民族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一些种族、民族迁来后又迁出,而部分留下来与后来迁来的种族、民族融合同化,成为新的民族,形成哈密古代史上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居民关系。目前,哈密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和伊吾县。
哈密地处祖国东大门,处于文化交汇地,历来都是多宗教、多民族共存的地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哈密人开放的处事态度、开明的为人之道和艺术上兼容并蓄,并化为我用的创造之路。这些都对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铺平了道路。因而,哈密维吾尔族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享有更多的独立空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获得社会广泛的尊重与认同。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服饰刺绣充分显示了维吾尔族女性技术娴熟、技艺精湛的艺术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体现了维吾尔族妇女在服装配饰、颜色搭配、刺绣印染等方面的独到眼光和艺术天分,洋溢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唐代时期,回鹘发展成为唐北部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在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回鹘的服饰文化一度被中原妇女所崇尚。回鹘衣装回鹘马,说的就是当时唐朝居民喜欢穿回鹘的衣服、骑回鹘的马,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影响。胡舞流行后,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由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妇女均以胡服、胡帽为美。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吸收了多民族的传统图案和文化特色。它在刺绣工艺上吸收了汉民族的一些针法,图案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讲究寓意,已逐渐突破了伊斯兰文化的范围。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很重视服饰的刺绣工艺,以其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而独具魅力。而勤劳的当地妇女一直把它当做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的独特的服饰装饰艺术形式。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艺术图案不仅在题材上丰富多彩,而且色彩上鲜明饱满,针法质朴,至今仍是手工刺绣。“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主要体现在服装和配饰,如:花帽、枕顶、头饰、袍服、坎肩、长裙、套裤、靴子,等。在历史的发展沿袭中,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使哈密维吾尔族民间刺绣工艺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多种风格、特色各异的刺绣手法。从艺术角度看,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上,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特有的文化特征。”[3]
由于和汉族聚居区邻近,哈密维吾尔族服饰不仅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口味,而且又受到汉民族服饰的影响,在图案、花色上有了一些汉族服饰的元素,从而表现出与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服饰不尽相同,极具哈密服饰魅力。在表演伊吾木卡姆的时候,维吾尔族女性木卡姆其身穿这种有着汉族服饰元素的维吾尔族民族服装,为哈密木卡姆增色不少,成为哈密木卡姆的标志之一。哈密女性亦在这种服饰文化的影响下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在哈密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哈密伊吾木卡姆在维吾尔族木卡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域特征,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维吾尔族聚居区惯常由男性木卡姆传承和传播的情态不同,哈密地区伊吾县有着一群女性木卡姆在传承和传播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木卡姆。
在哈密的伊吾县流行着另外一种木卡姆,即伊吾木卡姆,它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征。伊吾木卡姆不仅在曲调上不同于其他木卡姆,在演唱风格上也是独特的。与其他维吾尔族地区由男性木卡姆奇传承和表演的不同,哈密地区伊吾县有着一群女性木卡姆奇在传承和传播着属于她们自己世界的木卡姆。哈密伊吾木卡姆在演唱风格上是独特的,在全疆木卡姆表演中绝无仅有。表演时除一人拿哈密艾吉克琴外,全是妇女来演唱,主要在1—2名艾捷克手和7—8名女鼓手陪伴下共同演唱。[4]伊吾木卡姆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因为哈密地处山区,女性和男性一样每天都要下地务农劳动。因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的婚礼以及节日气氛都需要女鼓手来活跃。
在一次哈密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前往大家公认唱的最好的淖毛湖镇木卡姆奇家做客。一进家门,感受到维吾尔族一个共通点,无论南疆北疆东疆,待客之道是一样的,非常热情,非常注重礼仪,永远只想着一定要客人高兴,客人高兴,维吾尔族人就高兴,他们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吃的拿出来招待。一边吃着奶奶准备的美食,一边倾听她诉说心灵。女鼓手的地位和认知度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族群中也有了更高的威望。目前,邀请女鼓手去婚礼表演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虽然名义上不收费,可人们为了请女鼓手去婚礼上表演,已出现许多的高价邀约。没有一定要男性或女性做家务,而是谁早下班谁就做,这样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儿。
哈密木卡姆传承逐步由女性承担的现实,在岁月长河里唤醒了维吾尔女性意识的复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我们在与人们的交谈中,她们谈到哈密与喀什地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女性的地位不同。不是说这里女性很强势,而是男女基本平等。而与个别维吾尔族男性聊天,他们也表示:在看到路上的南疆夫妻中,由女方抱着孩子的情景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及文化背景而大放异彩。东西文化长期在哈密这片热土上交流、沉积,使得这里的文化逐渐丰富、厚实。处在中原与西域文化艺术交汇地带的哈密维吾尔族女性也女性意识超前,在家庭分工、社会地位、生活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展现了她们与其他地区维吾尔族女性的不同之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艺术的殿堂中,她们独领风骚,风头无人能及,在伊吾木卡姆传承中以女性特有的音色、嗓音及天赋的节奏感传递着美,展现了伊吾木卡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维吾尔族女性的魅人的女人风情。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源自于哈密独特的生态环境,更多地受当地的文化艺术的影响。
哈密维吾尔族女性依附于本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于世,不仅维吾尔族女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哈密木卡姆班社中展现的风采引人瞩目,本文只是调查了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空间,还需要继续进一步去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期许让哈密女性木卡姆奇在她们自己的土地上,吸收自己的养分自然生长,为伊吾木卡姆的传承行微薄之力。
[1]刘国防.明初的哈密及其王族——兼评《剑桥中国明代史》的相关部分[J].西域研究,1999,2(2):32-37.
[2]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M].吉林大学.2009.
[3]王萍,陈文福.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艺术探析[J].学园.2011,5(5):41-42.
[4]关也维.祖国音乐文化遗产中又一璀灿珍宝《哈密木卡姆》[J].音乐研究,1995,03(3):102-103.
I106
A
1671-6469(2017)-02-0006-03
2016-11-16
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女性视角下哈密伊吾木卡姆鼓手调查研究”(XJEDU040915C03);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女性视角下哈密伊吾木卡姆鼓手调查研究”(XJNU201407);新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维吾尔木卡姆审美文化研究”(XJEDU060113B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牛欢(197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