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支系俚颇鸡冠帽和羊皮褂的文化意义

2017-03-28 17:29李昌茂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羊皮鸡冠帽子

李 胜,李昌茂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彝族支系俚颇鸡冠帽和羊皮褂的文化意义

李 胜,李昌茂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衣饰是一种文化符号,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崇尚、个性特征和审美心理等诸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云南直苴彝族支系俚颇人的鸡冠帽和羊皮褂,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理表征,还以其特有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并成为彝族赛装节别具一格的标志物,是解读该民族独特魅力的“密码符号”。

俚颇;鸡冠帽;羊皮褂;文化意义;人类生态学

优美的歌舞、绚丽的服饰、独特的民俗民风以及独特的饮食习惯,是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标识。近年来,由于各种力量的聚合发力,直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彝族寨子由于赛装节而名声鹊起。

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坐落于百草岭深处,东接永仁县猛虎么苴的村委会,南连大姚县昙华乡,西邻大姚桂花乡,北邻永仁波者地村委会,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地,该地区的彝族自称俚颇。据统计,俚颇在楚雄大致有十多万人,主要分布于永仁、大姚、云谋等县。永仁的俚颇又主要聚居于维的乡、猛虎乡、中和镇、宜就镇以及永定镇的太平地村委会、大坝村委会等地区。由于受到交通、经济、语言及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制约,这些民族聚居区还相对封闭。这也导致了直苴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民俗民风,保持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及着装特色,其衣饰也就承载着较浓郁的地理元素,传递着独特的文化信息。

“帽子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帽子人们可以非常明了地识别着装者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族别、身份、生活的地域环境和其他一些文化特征等信息”。[1]因为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等自然条件因素,直苴俚颇女性创造性地制作出了既能遮光挡日,又有美饰作用的各种盘状的帽饰、头饰。不过,根据年龄的不同,俚颇女性的帽子和饰品的形状﹑图案、颜色等也不尽相同,就是同样的帽子和饰物由不同的人戴出来也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因此俚颇帽子和饰物的意蕴往往也是丰富的。在俚颇众多的帽子、头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鸡冠帽”。俚颇鸡冠帽用硬布加厚衬制作完成,它往往以相同的两片布勾勒出鸡冠的外形,冠顶是三道起伏转折弧线,其形像鸡冠也像火焰,下端帽有三道舒缓的弧线,把两边和上方缝合,中间塑造出能容纳头部的空间,帽子的两边和上方是二维平面的,中间和帽口是三维立体,帽墙上绣满马缨花、山茶花等,从右边冠顶上起缀有一列茂盛的大红缨,一般用1200多颗银泡镶绣其边一周,戴在头上像一只昂首长啼的雄鸡。

服装的色彩不仅是一种形象符号,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审美系统。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俚颇帽子的色彩丰富艳丽,用色大胆、强烈而协调,洋溢着一种浪漫的气息和充沛的生命活力,凸显强烈的抒情主体性,倾注着一种强烈的主观诉求。鸡冠帽以黑色、白色和蓝色的布作为基本的材料,这三色就构成了其基本色,但它又以较多的红布、红缨作衬,因而艳丽反而喧宾夺主成了主色调。于是,俚颇女性头上戴的帽子往往以大红鸡冠的形与色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从审美的角度看,状似黎明啼鸣的雄鸡,呈傲然的阳刚之美,其底色的黑似山峰一样的深沉,帽饰以红线绣织就似蕴藏于山中激情的迸射。帽饰系统总以红色为主,似火似艳丽的马缨花,在俚颇人看来,“阿度(彝语:火)”不仅给彝人带来了光明,还带来了温暖,带来吉祥。“我们在考查原始服饰的多重意义时,决不能忽略宗教巫术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2]俚颇人认为,红色有着“驱邪”的宗教意义,代表着天界,于是火把节诞生了,以羊血、猪血涂小孩的额头等行为成了习惯。既然妖魔等见了红色要躲要避,当然女童帽上的红色便更加的红艳了。从科学的角度看,则是由于俚颇生活在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人烟稀少而树木茂密,红色则光波长,刺激、醒目,容易让人和其他动物亢奋、激动。所以,彝族是火一样的民族主要体现在女性身上便是其头上的鸡冠帽了。

俚颇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山、离不开树、离不开植物,这在其帽饰上可以看到。俚颇人以常见的植物作为图腾标志,并呈现在帽饰上以示对生活环境的惦念,这体现着人类生态学的理念。由于直苴地处白草岭山麓,阴冷凉爽的环境孕育了满涧满坡的马缨花、山茶花,于是这些艳丽的花便寄托着俚颇人对生命的观照,体现着对自身的一种怜惜。因为,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看,作为生物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而人类长期处在某一种自然环境中适应了这种环境,人与物便形成了心理感应和情感倾注,养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性格和气质。直苴俚颇人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把直苴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看成了单纯的自然物,而是与自己生息与共的对象。于是,俚颇鸡冠帽上便有了鸡、有了花,还有他们心里记挂的一切。因此,俚颇的鸡冠帽及其帽饰便是其环境的折射和独特文化的标识。

因此,鸡冠帽不仅反映着俚颇人生活的自然环境,还承载了其思想理念及其一些文化意义。“潜在信息的形成使话语具有含蓄之美,而且简洁,且往往带来美学信息。”[3]“通过帽子穿戴的不同标志着性别、年龄的识别功能,甚至还有识别民族支系、族别的作用。”[4]山区的地理形态无疑促使鸡和山羊等擅以攀援的敏捷家畜成为了俚颇宠爱的饲养物,且成为主人的宠物。鸡冠帽上昂首长啼的雄鸡象征着俚颇崇尚以刚雄为上的思想,也象征着彝人的勤劳,耀眼的马缨花则更是俚颇的地理标识。马缨花(索玛花)在永仁俚颇聚居区随处可见,直苴的马缨花则更加艳丽。马缨花是杜鹃花科杜鹃属,长于常绿阔叶林或云南松林下,彝族世代崇拜并保护马缨花,所以在彝族地区形成了马缨花林,遍山的马缨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千姿百态,如天女散花般弥漫了整个彝山,一棵棵油光碧绿的马缨花树,托起一团团盛开的花球,如一把把撑开的巨型花伞,细看各色花朵深红的如红缨,浅红的如粉球,鹅黄的如团扇,浅紫的如玉盘。因此俚颇将马缨花作为本族的图腾,便演绎出了一些优美的传说,比如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咪依鲁的姑娘而衍生了赛装节、插花节。所以,马缨花便在神奇的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俚颇青年男女便以互插马缨花来表达爱情,小伙子把鲜艳的马缨花插在姑娘的帽子上,姑娘也把马缨花插在小伙子吹的芦笙上,便表示相互怡悦,爱情终成。俚颇人还在帽子上互插鲜花,寄托祝福。

结了婚年纪稍大的女性则不是常戴鸡冠帽,有时往往以黑布包头,包头以黑色为基调,用黑布缠裹,缀海贝、银花、银泡,饰五彩长穗,银泡代表星星、月亮,是快乐、光明、幸福的象征。黑色的包头是为了劳作的方便,也不容易脏污,长长的包头一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富足,二是为了保暖,三是需要用其背孩子,四是为了减轻背柴禾搂叶子背篮子时头顶背板的重量。而且,它还代表一年四季平安吉祥,上面绣有银泡,代表彝族的万物敬拜,有的则用一丈四尺黑布做成包头,表示天圆地方。因此,俚颇帽子饰物无论是形状还是色彩往往采用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烘托等一系列手法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表达出丰富的潜在信息。不过,俚颇男子的帽子一般都比较简单,而且式样、颜色单调,装饰品少,多体现出男性的英姿飒爽质朴。

如果说鸡冠帽是彝族俚颇女性表征的话,羊皮褂则是俚颇男性最具阳刚之气的标识。

据唐代《地理志》记载,当时的西南夷人“男女悉披牛羊皮”,而方国瑜先生的结论是“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御览引风俗通曰:羌本四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国以为号。”则彝族人应是古羌人的后裔。“主牧羊”肯定了其蓄养的主要畜牧品种,“从羊从人”则明显强调了古羌人穿着羊皮褂的风俗。因此,俚颇穿羊皮褂的历史大约是很久远的了。习惯成自然,难怪俚颇男性往往以具有一件漂亮的羊皮褂为荣,它简直就是男性身份的象征。羊皮褂材质多以山羊皮为主,加工时不能损伤羊毛羊皮,毛色以黑毛为贵,毛色黑油发亮才是上品。羊皮不能有一点损坏,即不能打补丁,否则属于次品。其长度应及小腿之下,属对襟、无袖之领褂,穿在衣服之外。穿着时往往以毛朝外,否则就叫反穿。直苴俚颇人外出时往往都要穿羊皮褂,男女均可以穿,因为不分男式女式。从功能上看,如果说鸡冠帽并不是随时都要戴的话,羊皮褂则是彝族俚颇人须臾不离的物件了。穿羊皮褂彝族俚颇语叫“阿之咔裹”(音译),裹即披,而非穿。因为男人上山干活总是穿着羊皮褂,而且黑毛朝外,所以经常会被打猎的人看错,造成恶果。俚颇生活在高寒山区,出门便爬坡,因此其搬运东西往往不是挑,而是背,背离不开背板,背板则按照人的肩膀形状用一块木板砍出,再用推刨等木工工具刨平,木板两端钻两个孔,以一段麻布拴起来,长度以能用头顶上为止,进行背柴禾等活动时,以便于人的肩膀和额头一起用力,这样就分散了着力点,减少了背上货物的重量,这种劳动工具是俚颇人劳动经验智慧的结晶。不过,这样还不够,聪明的俚颇人想到了身边时时相随的山羊,便以其皮做成褂子穿到身上,俚颇人背背子(俚颇人肩膀上背东西的叫法)时肩膀便不会太痛,背脊也减轻了压迫感。俚颇人生活在高寒山区则要勤于劳作,早出时往往需要带上一篾盒(饭盒)的饭或者饭团,中午以柴火烧热即食,再找一个地方以羊皮褂铺地就地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劳作,所以,羊皮褂简直就是俚颇人流动的家。由于俚颇生活在高寒山区,经济收入有限,他们往往以羊皮褂保暖御寒,出则抗风寒,睡则将其或铺床,或盖于身上,则全身暖意盎然。这是俚颇就地取材,征服自然的表现。

羊皮褂的取材与俚颇人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联系。俚颇人聚居区有着高耸的百草岭,百草岭周围山峰连绵不断,山高谷深,坝子、平地少之又少,但崖间山坡上树木众多,草丛杂生,因此畜牧业比较发达。山羊除高寒山区外,还分布于中低海拔灌木林地带,所以善于攀登、繁殖高、抗逆性强的黑山羊便是俚颇人家必养之物,住家则同家,出行则同行。永仁直苴村为彝族俚颇聚居区,海拔2513.17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906.67毫米,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因此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又以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以山羊等为主。据统计,该村共有林地118,838.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6,59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7.55亩,经济林果发展潜力巨大。因为直苴地区地处高寒山区,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往往收成较低,因此,农闲时种植核桃、花椒,或者上山找菌子便是其生活的必然,而温驯善爬的山羊则是地无三里平的俚颇人居家出行的好伴侣。

“实用意义在先,审美意义在后。”[2]彝族俚颇的爱美也自与山羊联系在一起。女人逢年过节戴鸡冠帽,男子则穿上一件自己喜欢的羊皮褂,羊皮褂的领口、袖口、下摆等地方要缝上花边饰带,颜色往往蓝、白色相间,如果遇到过年过节赶集,男性还会戴上耳坠及银手镯。其中,贴花艺术也常常用到彝族羊皮褂及其服饰中。贴花是将各种颜色的布头和下脚料按需要剪裁成各种纹样,然后拼成各种图案,再缝在衣裤上,这些图案五花八门,包括花卉、虫鱼、鸟兽、楼阁、人物等。彝族妇女的装饰品以银器为主,有项链、手镯、耳环、银铃、银牌、银泡等,也有玉器,多为手镯和耳环。彝族妇女绣花方式分为排花、穿花、按花、堆花、打子花、扣花、切针花、贴花等,镶边有嵌镶、流边、锁边等。花纹图案则有羊角花(涡旋纹)、狗齿纹(芒纹)、火焰纹、八角纹、虎头图案、龙图案、花卉图案等。因此,作为既古老又时兴的羊皮褂不仅做工十分精细,又强调美化,其上往往配有皮革线编结的各种穗条以及绣球、缨花、小玻璃镜等。而且俚颇少女所戴鸡冠帽不同的戴法还孕育了丰富的寓意,即“一种穿戴,多种信息”的传达功效,正在恋爱中的姑娘鸡冠帽应该歪戴,表示别人不能去追求了,有了意中人或结婚的鸡冠帽要前后倒着戴,因为鸡冠帽的出现就与爱情有着紧密的联系,承载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夜晚幽会时遇到魔王,就在魔王想要害死小伙,欲霸占姑娘的时候,忽闻雄鸡高叫,魔王被吓跑,姑娘和小伙得救了,聪明的姑娘为纪念鸡的救命之恩,也为了保护自己和情人而缝制了鸡冠帽戴在头上。

“彝族服饰中体现出一种崇尚生命的意识。”[2]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看,直苴俚颇人的生命意识是完全建立在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混为一体的基础上的。因为直苴属于高寒山区,是百草岭的东北山麓,山高坡陡,林密涧深水冷。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不可能像中和乡(镇)所在地或者其他比较平坦的地方,或者水利便利的地方一样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且获得丰产。因此他们比任何人群都懂得人与自然环境紧密而脆弱的关系。人类也不过是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将始终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苴彝族俚颇人似乎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家里则善待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动物,出门上山则拜山神插鲜花,比如当地人有一种风俗,即到某座山上劳作则必须在山脚下,或者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也就是距离山神树还有一段路的地方就要折下一截比较柔顺的小树枝条,双手虔诚的捧着,一直到位于接近山顶的地势比较舒坦,视野开阔处的山神树旁也插小树枝边心里念念有词,求得山神保护,上了年纪的人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往往过年过节时,要点上香去常到的山上拜山神。山神树往往树形好像伞状,而且长得比较茂盛,据说有谁敢砍它,就会得罪山神,所以,俚颇人把万物有灵思想贯穿到自己对天地山河的敬畏中。俚颇人也有环保的意识,其居住的房子便往往是在山坡上简单的挖出一小块平地,只要够建盖不大的木垛房就行。木垛房是在山上砍回一些合抱粗的云南松,按照所需的长度截断,再让横搭或者竖搭的木头一层层叠起来就行了。横竖的木头相搭处不用金属加固,而仅在木头相搭处,砍出一定的凹槽便可相叠相垒,搭好的木头墙几乎没有缝隙。墙弄好后,再以杉片盖在屋顶,一幢自然的木屋便盖好了。这样的屋子往往让人感到温暖,而且俚颇人为了御寒、煮食物和照明,还在屋子中间屋顶的横梁上垂下一根较粗的索子拴上的木头钩子,再把土锅挂上煮东西,或者在火塘上架上三角架,简单的用三块石头就行。包谷熟了搬下剥了皮丢到火上烤,洋芋也常常埋到火灰里,等烤熟了拿出来吃就行了。一切都那么的自然,也就是因为直苴的自然环境养成了其生活习惯、衣着习惯、思维定式以及审美特色。于是,真的有了靠山吃山的思想,头戴鸡冠帽,身着羊皮褂,脚蹬山草鞋便是一个明证。所以彝族俚颇人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自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环境,他们一身的披戴完全就是人类生态理论的充分展示。因为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人类在同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存在和发展,人类不过是自然网络中的一链,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则万物一体共同发展。

由此看来,仅仅把彝族支系俚颇人女性头上戴的鸡冠帽看作女性绚丽浪漫的美,而把男性身上的羊皮褂当作男性粗犷的表征还不够,因为这两种东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折射着俚颇人的生态学观念,更倾诉着他们祖祖辈辈对赖于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惦念,更向世人诉说着我与物是何等的融融泄泄。

[1]常丽霞.中国少数民族帽饰的文化内涵[J].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学报,2009,(4):58―60.

[2]王维缇.中国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杨娟,云南永仁彝族支系俚颇帽子的文化意蕴[J].西江月,2014,(3):47―49.

(责任编辑 刘祖鑫)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ckscomb Hat and Sheepskin Vest of the Lipo Branch of the Yi People

LI Sheng & LI Changmao

(SchoolofEduc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Clothes and ornaments are culture symbols that reflect what a people worship,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regard as beautiful, among other elements. Thus they are of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Lipo branch of the Yi living in Zhiju, Yunnan Province is a member of the great Chinese family. More than landmarks of this area, their cockscomb hat and sheepskin vest give us visual impact with their special shapes and colors. No doubt they have become the symbolic items at their costume competition festivals. They can also become the “enigma symbols” to unlock secrets to the unique charm of these people.

Lipo; cockscomb hat; sheepskin vest; cultural connotation; human ecology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云南彝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使用现状调查及对策”,项目编号:2015Y440。

2016 - 11 - 25

李 胜(1965―),男,彝族,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李昌茂(1968―),男,彝族,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民族教育。

K281.7

A

1671 - 7406(2017)01 - 0076 - 04

猜你喜欢
羊皮鸡冠帽子
会飞的羊皮筏(外一章)
鸡冠的由来
建平博物馆藏辽代鸡冠壶
巧断羊皮案
双子塔下鸡冠红
披着羊皮的狼
较量
羊皮换相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