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本视角

2017-03-28 17:17:53卜文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纳西城市化

卜文虎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本视角

卜文虎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实地调查研究显示,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因受到工具理性观念兴起的重要影响,加之本土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不平衡的辩证作用,社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语言表达运用能力随年龄层次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地方政府应该重建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多层次社会语言环境,积极培育从事于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社区社会自组织,改革创新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由此逐步建立推动社区民族语言可持续传承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民族语言;城市化;传承发展;文化资本

一、引言

在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逐渐向城市社区转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而言,城市化意味着在融合社区传统的基础上,建设和重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推动社区生计方式、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社区转变。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社区民族文化对城市化带来的相应需求的逐步调适程度,往往就会对社区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其在城市化的文化适应过程中,是否获得可持续传承发展,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族认同、社区文化整合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本文试以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城市化转型社区F村为个案,以实地研究的方式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重要社会结构性因素有哪些?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体系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的可持续传承发展?以下是F村征地及城市化过程的一些基本情况:

F村与丽江古城毗邻,位处丽江市城区繁华地段,至2014年12月,有200多户,820余人纳西族村民。1995年至1996年,该村土地第一次被大规模征用,之后几次零星征地,2012年第二次被大规模征用土地,至2014年12月,除了40多亩返还地和15亩原村集体土地,该村其他土地已被悉数征用。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村民以出租房租金收入为家庭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征地期间,有200多名青壮年村民的户籍转为非农户口,其余人员的户籍至今仍为农村户口,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多次劝说村民,但村民未将户籍转为非农户口。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现状

在F村、W村、Z村、WB村等纳西族城市化转型社区,尽管征地时间上 (最早为1995年,最晚为2011年)存在先后差异,城市化进程上存在快慢之分,但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之时,年龄20岁以上的村民均拥有熟练运用纳西语进行交流的文化能力。因此对于年龄20岁以上的村民群体而言,尽管因年龄层次下降而存在着运用纳西语之时借用汉语词汇日渐增多的现象,纳西语传承发展并不存在出现危机的问题。但在就读小学、幼儿园的少年儿童群体之中,运用纳西语表达的能力就出现了较大分化。在F村、Z村等城区和城区近郊纳西族城市化转型社区,少年儿童在城区幼儿园和小学接受教育,城区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之间基本上运用汉语交流。那么,在社区少年儿童群体之中,纳西语传承发展有哪些变化?

笔者调查访谈了F村40名4至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父母,调查访问了H学校30位纳西族教师。第一,笔者运用纳西语与受访少年儿童交谈,了解其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并将其分类为 “听不懂不会说” “听得懂不会说”“听得懂会说一些”“听得懂大体会说”“听得懂说得流利”等五种类型。将受访者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前三类划为 “基本不具备纳西语运用表达能力”,后两类划为 “基本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第二,对受访者及其家庭访谈问题 “孩子在家里、与村落伙伴、在学校里用汉语还是纳西语交流?”来了解受访者家庭交流、村落同龄群体交流和学校学生交流运用纳西语的状况;第三,对基本不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受访者及其家庭进一步访谈问题 “孩子不会运用纳西语进行交流,有哪些原因?”来了解少年儿童不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原因;第四,对F村少年儿童就读小学相对集中的H学校的30位纳西族教师调查访谈其在师生之间课后交流时运用纳西语的状况及其对纳西语传承发展责任的看法。对40位受访者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调查结果如下:

40位受访者中,18位受访者就读幼儿园,22位受访者就读小学。有14位受访者 (10位就读幼儿园,4位就读小学)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为 “听不懂不会说”,占受访者的35%;8位受访者 (3位就读幼儿园,5位就读小学)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为 “听得懂不会说”,占受访者的20%;6位受访者 (3位就读幼儿园,3位就读小学)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为“听得懂会说一些”,占受访者的15%;5位受访者 (1位就读幼儿园,4位就读小学)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为 “听得懂大体会说”,占受访者的13%;7位受访者 (1位就读幼儿园,6位就读小学)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为 “听得懂说得流利”,占受访者的18%。28位受访者基本不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12位受访者基本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就读小学的受访者中,有45%的受访者基本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就读幼儿园的受访者中,有11%的受访者基本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F村社区少年儿童的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随年龄层次降低显示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对F村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同龄群体中的纳西语运用状况调查访谈结果如下:

26位受访者在家庭交流中很少运用纳西语,占受访者的65%;14位受访者在家庭交流中经常运用纳西语,占受访者的35%。27位受访者在村落同龄群体交流中很少运用纳西语,占受访者的68%;13位受访者在村落同龄群体交流中经常运用纳西语,占受访者的33%。37位受访者在学校很少运用纳西语,占受访者的93%;3位受访者在学校经常运用纳西语,占受访者的8%。上述调查结果说明,F村社区少年儿童学习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多层次社会语言环境正处于日渐消解之中。对28位基本不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F村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的调查访谈结果如下:

18位少年儿童缺乏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源于家长的功利性目的:其家长认为汉语很重要、升学和就业都要学好汉语而要求孩子从小运用汉语与父母亲交流,致使少年儿童缺乏纳西语表达能力;其中15位少年儿童的家长进一步谈到汉语表达运用能力对他们这一代人升学、就业、社会交往等生活境遇的制约和影响,下一代学好汉语可以避免重蹈覆辙。8位少年儿童缺乏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源于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少年儿童为了学好汉语、避免被同学看不起,不仅是在学校即使是同村落里的同龄群体也都是运用汉语交流,而且在家里也只运用汉语与父母亲交流。其他2位基本不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则将原因归结于学校和同龄群体的语言环境导致其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的缺失。从上面的调查访谈结果可以看出,26位受访者是由于家长或自己产生主观功利性目的以适应客观社会环境而致使自己缺乏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占28位基本不具备纳西语表达运用能力受访者的98%。

对H学校30位纳西族教师的调查访谈结果如下。针对调查访谈的第一个问题 “您在课后与任课班级纳西族学生交流时,经常运用纳西语吗?”有7位教师在课后经常运用纳西语与学生交流,占受访教师的23%;有23位教师在课后很少运用纳西语与学生交流,占受访教师的77%。针对调查访谈的第二个问题 “学校也开设了纳西语课程,作为纳西族教师,您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纳西语言传承发展发挥作用吗?”有4位教师认为纳西语传承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不应承担责任,占受访教师的13%;有26位教师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纳西语传承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因受到应试升学压力的影响,纳西语课程对纳西语传承未产生预期效果。本校纳西族学生的纳西语传承缺乏相应的学校语言环境,同时学生家庭和同龄群体交流的语言环境仍然有待于相关政策措施来支持和建设,占受访教师的87%。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现状原因分析

上述调查访谈结果说明,如何消除升学、就业等功利性因素对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影响,建设学校、少年儿童家庭和少年儿童同龄群体等多层次的民族语言传承语言环境,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现实问题。

如果运用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概念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则可以探究出其背后更为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 “性情”的形式;二是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 (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三是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 (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1](P192—193)上述三种形式的文化资本,分别称为具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1](P166)很显然,作为社会交往互动之中交流工具的民族语言,属于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之中的具体化文化资本。

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加快卷入了多元文化的接触交流和汉化融合。而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建设就不可能是一个纯粹自在自为的过程。在多元文化社会,文化资本的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自然文化或本土文化与非自然文化和习得文化之间的持续辩证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自然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处于劣势。[2]上述所说的非自然文化和习得文化指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特别在当代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国家和社会,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劣势进一步凸显,因为依靠强势经济资源和政治话语建立起来的主流文化体系,不断解构着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体系维系再生产的合理性基础。

作为少数民族个体和群体的具体化文化资本之一的民族语言,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承发展,与其他文化资本的积累建设一样,也不可能是一个纯粹自在自为的过程。社区民族语言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传承发展状况,仍然是本土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平衡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资本并非可以量化的绝对价值,它仅仅在交换中拥有价值,而交换是一种社会较量,如同文化价值判断的较量一样”[2],对民族语言的价值判断也依赖于处于具体社会情境之中的行动者对社会较量的主观认知及其实践策略。与少年儿童的 “学业成绩” “人生前途”“谋生能力”等等可欲之物相关联,民族语言与汉语相比,在家长、少年儿童、学校教师等以 “工具理性”为动机的理性行动者看来,不仅显然并不拥有同等的文化价值,而且被视为所要克服的文化差异。于是,家长、少年儿童、学校教师等行动主体为了促使少年儿童积极应对社会排斥、融入主流文化体系,主动解构民族语言传承发展所需的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等多层次社会语言环境。在这种情景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窘境在所难免。

三、如何运用公共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民族语言可持续传承发展

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发展而言,必须抛弃文化发展属于从属地位的片面发展观念,承认文化发展在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文化发展是少数民族社区内源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也是少数民族的实质自由和可行能力的重要内容,忽视文化发展之基础性地位的发展策略就会使发展的政策和方向偏离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文化的基础性地位在于 “文化提供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结构和象征性的价值,使社会、经济交流和人的交往得以进行并且具有意义。”[3](P16)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进程,文化发展并不是意味着逐渐丧失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而融入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性晚期的文化模式之中,而是在文化接触和文化融合过程中保持发展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因为民族文化个性所具有的 “差别和复杂性本来可以使整体系统抵制熵及它的潜在能力的衰退。”[4](P94)而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对保持发展民族文化个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表达文化特性的成分,母语则是必不可少的”[4](P158)。

本文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讨说明,需要运用恰当的公共政策理念和方法来推动社区民族语言的可持续传承发展,以保持发展民族文化个性,保护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转型社区发展的文化基础。应将社区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事宜纳入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和规划之中,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的公共政策方法。第一,政府文化部门应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积极介入社区、学校的民族语言传承发展,采用社区社会工作小组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提升和激发家长、少年儿童和学校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建立政府文化部门、家长、学校教师和少年儿童等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社会互动,重建少年儿童学习和运用民族语言的多层次社会语言环境,使民族语言成为少数民族师生之间、家庭内部、社区同龄群体内部、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逐渐消除工具理性观念和习得文化对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二,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方财政收入状况,设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专项文化建设基金,运用此项基金对积极从事社区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自组织和团体予以培育和支持,特别要充分将社区文化精英、老年村民群体调动和吸纳到此项社区文化建设的行动之中,逐步建立社区民族语言可持续传承发展的社区社会基础;第三,地方政府可以尝试改革创新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在少数民族农村基层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名额之中,立足于岗位的民族语言表达运用文化能力的需要,对部分岗位的报考人员要求具备熟练的民族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以此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招聘选拔制度的改革创新,既可以使获得工作岗位的人员更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政治绩效,又可以从社会流动层面逐渐建立推动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促进社区民族语言的可持续传承发展。

[1](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法)D.罗宾斯·布迪厄著;李中泽摘译,“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J].国外社会科学,2006,(3):36—42.

[3]黄高智.文化特性与发展:影响与意义 [A].卢晓衡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4](法)罗朗·科兰.社会交流和大众参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性 [A].徐朋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thnic Languages in Ethnic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apital

BU Wenhu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Lijiang,674100,Yun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study,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ethnic areas the cultural capability of the young children about using the ethnic languages has been declining as a result of the rising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the parents of the young children and non-equaliz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and the dominant culture.The ethnic languages have been a crucial ba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regard to the ethnic cultures.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gradually construct the public policy system to propel the sustainable inheritance of the ethnic languages in these communities by adopting measures to reestablish the multilayered social circumstances relating to the sustainable inheritance of the ethnic languages,actively foster the self- organizations of these communities that devot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thnic languages and reform the enrollment institution with regard to the local civil servants and the institution staffs.

ethnic areas;ethnic language;urbanization;sustainable inheritance;cultural capital

H2

A

1671-7406(2017)05-0083-04

2017-08-28

卜文虎 (1974—),男 (纳西族),社会学博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责任编辑 徐彩玲)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纳西城市化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奇闻怪事(2020年12期)2020-12-21 03:57:51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伙伴(2019年5期)2019-06-18 05:34:03
纳西鲁丁的微笑
读者(2017年2期)2016-12-26 10:15:36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民族音乐(2016年2期)2016-07-05 11:36:32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39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1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