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洪,施 义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论道教饮食养生智慧
张泽洪,施 义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道教丰富的饮食养生思想,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饮食养生充满着中华先民的生活智慧,是历代高道大德探索总结的结果。论文从饮食养生与道家食诫,饮食养生和四季摄养,道家药粥与饮食疗法,调和五味与道家酒、茶,饮食调养与道士修持等方面具体讨论道教饮食养生的思想内涵,认为道教饮食养生智慧具有现代价值。
道教;饮食养生;道家药粥;孙思邈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道教的饮食养生思想,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道教的饮食养生思想具有丰富内涵,其饮食养生的智慧更具有现代价值。道教养生是道教文化的精粹,而饮食养生则是道教养生的重要内容,饮食养生是最贴近世俗生活的部分。
道教丰富的饮食养生思想,充满着中华先民的生活智慧,是历代高道大德探索总结的结果。东晋葛洪 《抱朴子内篇》主张服饵仙药,辟谷节食,重视饮食养生在修炼中的效力。唐代孙思邈撰 《千金方》《千金翼方》《福寿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存神炼气铭》《保生铭》《孙真人食忌》等,根据唐代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提出 “可食”“宜食”“忌食”“服食法”“五脏所宜食法”“养性法”等饮食养生方法,这些有益的思想影响到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道教认为饮食为性命之基,早期道教已有初步的饮食养生观,认为饮食养生是维持生物生存的根本。《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引神人之论说:“善哉!饮食,人命也。”[1](P215)北齐刘昼 《刘子》卷二 《贵农第十一》说:“衣食者,民之本也。”[2](P848—892)认为衣食为民之本,人不可一日而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 《经文部数所应诀第一百六十七》说:“身得长保,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1](P466)道教主张食治,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 《食治》,就专论食治的要义。元李鹏飞 《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三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3](P542)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卷上《教诫篇第一》称:“《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3](P475)道教崇尚自然之道,主张饮食自然。《黄庭经》就说:“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3](P476)《太上感应篇》卷三说: “在饥乏,则以饮食为急。”[4](P22)道教饮食为性命之基的思想,汲取了先秦时期中华饮食养生的智慧。
东晋葛洪 《抱朴子内篇》卷十三 《极言》说:“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5](P223)对食物的选择和功能,道们有自己的见解。唐代道经 《黄帝内传》就说:“食风者灵而延寿,食谷者多智而劳神,食草者愚痴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气者长存而得道。”[4](P254)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卷上收录 《教诫》 《食诫》 《杂诫》,侧重从饮食养生等方面,阐述违反养生原则的不良后果。尤其 《食诫》篇论述了道教饮食养生的原则、方法和禁忌。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卷上 《食诫篇第二》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3](P478)古代道家已认识到过于热食则损伤人体骨骼,过于冷食又会损伤脏腑;食物温度太高会灼伤嘴唇和口腔,食物温度太低则侵袭牙齿疼痛。陶弘景总结的饮食养生经验,为后世道门所继承。
唐宋道经 《修真秘录·食宜篇》引 《八素》说: “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理而补中。皆益五藏而散邪气矣。此四时之味,随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藏而除于邪,养生之道,可不移矣。”[3](P522)《修真秘录》分 《食宜》《月宜》二篇。托思仙与真人问答,来论述饮食调养之法。大旨谓选择食物须应四时月令,以和五味,益五脏,治百病为主。《食宜》篇列举宜食之肉果谷菜诸类食物百余种,注明其性能及主治疾病。 《修真秘录·食宜篇》说:“肝病者,宜食麻、麦、犬肉、李、韭。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者,宜食大豆、黄黍、猪肉、栗、藿。”[3](P523)《修真秘录·食宜篇》说: “橘子,味酸寒。主下气,开胸膈痰疾结气,止渴。久服,除口臭,轻身长年。皮陈久者良。……蒲桃,味甘平。主益气,倍力强志,耐饥寒,去肠间水,调中。久服之,轻身延年。”[3](P524)《月宜》篇依次列举四时十二月宜食之物, 《修真秘录·月宜篇》说:“每月宿下,各有所宜之物,人若择而食之,亦可除其疾疹矣。今传于子,亦可晓示将来。”[3](P525)该经题录前商州丰阳县主簿符度仁纂,则符度仁约为唐宋间人。
五代蒲虔贯 《保生要录·论饮食门》说:
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彻馔,常欲如饥中饱,饱中饥。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饥而后食,先渴而后饮,不欲强食、强饮故也。”又不欲先进热食而随餐冷物,必冷热相攻而为患。凡食,先热食,次温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冻齿。凡食,温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凡食,热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上如虫行。食饱沐发作头风。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炁不均。如全不食苦则心炁虚,全不食咸则肾炁弱是也。”[3](P520)
宋张君房 《云笈七籖》卷六十一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说: “夏冬寝处,饮食常欲温,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藏,五藏损即神不安。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4](P434)道教的 《养生传》,有 “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之告诫,[4](P254)这完全符合现代饮食卫生的原理。
道家宣扬通过修炼以长生成仙,注意饮食养生则是长生成仙的途径之一。南宋曾慥 《道枢》卷七 《黄庭篇》就说:“子欲不死,肠中无滓;子欲长生,肠中常清。”[6](P645)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三 《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5](P223)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八 《会真篇》进一步阐释说:“勿极饥而食,食勿过乎饱,饱则伤神,饥则伤胃矣。勿极渴而饮,饮勿过乎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矣。”[6](P815)宋陈抟 《陈先生内丹诀》说:“行持下手之初,先须以饮食养和五藏,不可失饥过饱,心田安静,无忧无愁,乃可入道也。”[7](P226)
唐代道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提出“三命”说,一曰罚命,二曰疾命,三曰度命。所列举疾命的 “饮食无量,房内无度,众邪所疾,天数不遂”,[7](P800)对养生极为不利。道家饮食养生的这些精辟理论,至今仍指导着现代人的饮食养生实践。
季节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特色,体现了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季节依次交替的规律,道家十分重视依时摄养,以顺应四时五行的自然规律。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卷上 《食诫篇第二》说:“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份食。”[3](P478)元代全真道龙门派宗师丘处机对此深有体悟,他在《摄生消息论》中对四季摄养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8]
丘处机的 《摄生消息论》的养生思想,源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摄生图》《保生要录》《溷俗颐生录》等著述。丘处机从人体随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角度,论述四季饮食养生应遵循的原则,主张摄生要清淡有节制,注意阴阳冷热的平衡。不能吃得太饱,讲究少吃多餐,冷热适度。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要适当调整饮食之味,适应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这种四季摄养是道家养生的智慧。
南宋陆游是崇尚道家的文士,他对食粥可以延年之说颇感兴趣,在 《食粥》诗中抒发其感概曰: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9](P591)
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隋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 《摄生之二·调食》说:“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10](P6)金张元素 《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 《本草论第九》说:“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甘苦酸辛醎,此为补养之要也。”[11](P20)《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 《食治》就说 “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12](P517)
道教食疗中又有胡麻粥,仅有胡麻、粳米二味,有乌须发、明目补肾的功能。
唐郎肇 《长生胎元神用经》之 《饮食守护诀》说: “每日平旦,食少淡粥或胡麻子粥,益人脾炁,兼足津液。”[13](P314)《另还有补益五劳七伤的人参粥、山药粥、构杞粥、肉苁蓉粥、还有可坚筋骨、益气力的苣胜粥、黄芪粥、石英粥;祛风除邪治头痛拘挛的冬麻子粥、薏苡仁粥、葛粉粥、葱豉粥、竹叶粥、侧柏叶粥。治久咳不已的梨粥、罗卜粥、杏仁粥等。
道教宣称食粥可以延年,山居道士每日食粥,生津快胃,获益非浅。敦煌文书P.3810号 《呼吸静功妙诀》,此道教修炼经诀后面附有 “神仙粥”食方,是唐末至五代养生文献的写本。敦煌文书P.3810号载:“神仙粥: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神仙粥的主要组成为山药和鸡头实 (又名芡实),被 《神农本草经》列为补虚益气的佳品,常服有耳目聪明、健身延年的功效。韭菜子性温,能壮阳固精。因此,这几种中药配合健脾补胃、滋养强身的粳米熬成粥,营养丰富,堪称道教饮食养生的佳肴良药。道教 “神仙粥”的命名,是取饮食此粥,可使人如神仙般快活之意。道士服食 “神仙粥”既可充饥度日,又可治疗疾病,同时也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当今中医 “神仙粥”的配方为:山药30克、芡实15克、粳米60克、韭籽10克。
道教历来主张食疗,以致产生唐代道教饮食养生经典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孙思邈在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专立 《食治》篇,提出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12](P516)主张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12](P516)其医学理论注重预防为先,食疗为主,清心寡欲。唐代食药养生在社会上极为盛行,唐代天仙观道士孟诜是孙思邈弟子,他根据 《千金要方》之 《食治篇》增订而成 《食疗本草》。唐代道士张鼎修炼服饵养生术,曾增补孟诜的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的食物疗法成为专门的学问,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是研究中华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道教主张道士在日常起居、行道修炼、饮食养生中,要注意遵循天人合一、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味 (辛、酸、咸、苦、甘)、五脏 (肺、肝、肾、心、脾)、五时(春、夏、季夏、秋、冬)的生生克化规律。唐代道士胡愔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就说:“夫天主阳,以五气食人。地主阴,以五味食人。”
孙思邈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说: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此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12](P516)凡饥渴则思饮食,为人之本能需要。
唐王悬河 《三洞珠囊》卷三 《服食品》引刘宋道经 《太真科》说:“受外内治录学仙之人,皆当服食咽气,却恶治病。未能断谷者,食宜有常,旦粥也,中羹饭也。干蔬盬豉,示止饥而已。不得适口贪香,美滋味,慎勿杀生,肥鲜狼藉。”[14](P308)
道教认为酒是五谷之精华,由于味美而使人容易沉湎其中,饮食养生者需要慎重对待之。《上方灵宝无极至道开化真经》卷中 《悟生章第十》说:“夫酒者,神仙之浆,而善助于元炁。”[7](P900)道教认为酒有养生祛病的功能,过饮,则能损性伤命。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卷上 《教诫篇第一》说:“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邵仲堪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3](P476—477)道教认为酒能御霜露、辟邪气,但主张饮酒要有节制。唐范修然 《至言总》卷三 《禁忌》说:“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益人,亦能损人。若服散药过饱满、失饥虚、犯风寒、触雾露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宣消邪气,却风御寒。药之效验,莫过于酒。血脉养性者,所宜慎也。又酒令人假健,醒时所以不欲不能,醉皆强为之。积习转久,升量转多,酒热不腹为用,体气渐弱,精神昏乱,害性丧生之所由也。”[4](P860)
刘宋道经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 《禁酒品》劝勉学道之人,“当知持戒发慧,安身炼心,无惑酒恶”。[7](P767)北周道经 《无上秘要》卷四十四 《洞真三元品诫仪》列有 “学士及百姓子饮酒失性罪”。[14](P149)道教戒律禁止过量饮酒,认为修道之人不可耽酒、酗酒,以酒伤身,因酒败性。隋唐道经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托天尊之口言:“饮酒过量,是我大病。”[7](P675)唐代道经 《道典论》卷三 “耽酒”,列举二十四种耽酒的不良行为,并托太上之口告诫:“酒为水谷之精,善能宣通气液,节之接灵益性,纵之乖神损生,耽湎致死,非智慧也。”[7](P846)而在养性中,主张减酒节行,调和气性。隋唐道经 《太清调气经》说道士服气之时: “又每日空腹随性饮一两盏酒大妙,不可令至昏闷。如日能涓涓饮三五盏,大助气道。其酒仍须清好,始堪饮之,不得多,一吐即数日气不平复。”[3](P408)
道教所饮酒类中,注重药酒的配制。《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一 《论合和第七》,就介绍了渍制药酒的方法。《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说: “家有老疾,药酒可通。”[1](P216)唐代道教就有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菊花酒、菖蒲酒、松叶酒、松脂酒、柏叶酒,以及桃仁酒、杏仁酒、神仙乌麻酒、三石酒等,均具有轻身明目,延年益寿、补气血、壮筋骨等功效。
药茶,即以草药代茶饮用,或草药与茶共同制成饮剂食用,此饮食方法为山居修炼道士所创。《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十一 《茶谱》引陶弘景 《杂录》说: “芳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3](P408)道教认为除烦去腻,世固不可以无茶。
隋唐时期,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道士均自制松叶茶、柏叶茶、甘菊茶、杏仁茶、桃仁茶等代饮服用。道士饮用这些药茶,有不同的养生功能。如甘菊茶,可明目清肝,治虚劳醒脑。薄荷茶,可祛邪气,通鼻塞头痛,去心烦躁等。罗摩叶茶,可除风治头痛。石楠芽茶,可补虚治风。槐芽茶,可治疗肠风下血、大便干燥,痔疮等症。
道教讲究修道中的饮食调养,更将饮食养生与道士修持、修养相联系。唐吴筠 《宗玄先生文集》卷中 《守道》,就主张 “饮食有节,起居有度”。[15](P663)金王志谨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告诫修行之人要 “饮食有节,动静有常”。[15](P721)明何道全 《随机应化录》卷上,主张道士修行 “要节饮食,薄滋味”,“养胃者,节食薄味”。[7](P132)宋张君房 《云笈七籖》卷三十二引 《养性延命录并序》张湛 《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4](P231)
唐京黑先生 《神仙食炁金匮妙录》说: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者,过于声色。声色者,可绝之逾年,唯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益深。且滋味者百品,或于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①《道藏》第18册第464页。京黑先生,《旧唐书》卷四十七 《经籍志》,宋郑樵 《通志》卷六十七《艺文略》皆著录为京里先生。
唐孙思邈 《摄养枕中方·自慎》说: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4](P237)
孙思邈 《摄养枕中方·自慎》具体论夏秋之交的饮食禁忌说:“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仿。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4](P237)孙思邈 《摄养枕中方·自慎》还论述饮食养生应遵循的原则说:“夫养性之道,……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渇乃饮,食止,行数百歩,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4](P237)
梁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卷上 《教诫篇第一》引 《道机》论养生之道说: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3](P476)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载:
丹阳问: “何名太上七返?”师曰:“一者少言语,养内炁。二者戒心性,养精炁。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戒嗔怒,养肺气。五者美饮食,养胃气。六者少思虑,养肝气。七者寡嗜欲,养心气。是也。”[14](P808)
这段王重阳与马丹阳的问答,反映出全真宗师王重阳的饮食养生智慧。
南北朝道经 《正一威仪经》列举五条饮食威仪,是早期正一道士在日常饮食中遵循的规矩: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饮食,满腹而已,勿求精细,常当奉斋,非时非法,悉不得食。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常当受食咒,施出种种食,别安器中,存见三一,与形俱食,以挟三击器。就食别器,布散众生。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各立斋器,巾挟当清净,日供所须,不得与人同器共食,及给他用,秽炁混杂。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饮食,不得使人秽触所食之物,不得临上,令口气衣服污秽。余便施散,不得积聚将归。
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食讫乞忏,然后施散,不得中举乞人,及使仆侍从鸡狗之流。监斋真官,皆见谪罚,名书三官。[3](P257—258)
这五条饮食威仪,涉及道教的修炼的斋戒、存想,即在饮食中也不忘神仙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道行品位。而 “不得与人同器共食”,则是现代饮食卫生的分餐制,今天我们再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经文,不能不感叹古代道家深邃的饮食养生智慧。
宋郑樵 《通志》卷六十七 《艺文略第五道家》,收录道教服饵类经书四十八部,其中涉及饮食养生的经书有:葛洪撰 《黑发酒方》一卷,孙思邈 《枕中记》一卷, 《大道静神论》一卷,《摄生服食禁忌》一卷,《摄生药忌法》一卷,《炼花露仙醽法》一卷,《服饵保真要诀》一卷,《李八百方》一卷,《太清经诸药草木方集要》一卷,《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神仙服食经》十二卷,《服玉法并禁忌》一卷,《古今服食药方》三卷, 《服食神秘方》一卷,《神仙金柜服食方》二卷,《孟氏补养方》三卷,《神仙服食经》一卷,《集录古今服食道养方》三卷。这些道门人士探讨饮食养生的经书,明修 《正统道藏》多未收录,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道教对饮食养生之重视,道教饮食养生的智慧值得我们充分汲取。
[1]王明编.太平经合校 [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李一泯.道藏:第18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4]李一泯.道藏:第22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5]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李一泯.道藏:第20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7]李一泯.道藏:第24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8]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二集[M].台北:自由出版社,1976年印影本.
[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2册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 (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
[1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5册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李一泯.道藏:第26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13]李一泯.道藏:第34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14]李一泯.道藏:第25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15]李一泯.道藏:第23册 [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On the Taoist Wisdom regarding Food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ZHANG Zehong&SHI Yi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4,Sichuan Province)
The rich heritage of the Taoist ideas regarding food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which is a good exampl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ncestors’wisdom and the culmination of exploration of outstanding Taoists.Departing from the Taoist practices regarding diet restrictions,seasonal nutrients,Taoist medicinal meals,various flavors,Taoist alcoholic drinks,tea,etc.this paper proceeds to explore the Taoist ideas regarding food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before finally observing that these ancient ideas are of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Taoism;food and health preservation;Taoist medicinal porridge;Sun Simiao
[主持人语]养生思想在中国古代深有影响,道教养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论道教饮食养生智慧》的讨论富有新意。另外三篇文章为提交2016年第六届亚洲 (京都)食学论坛的中国代表论文,它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学者对食学的关注与思考,我们期待更多国际视野的前瞻成果惠赐本刊。
学科主持人简介:赵荣光 (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饮食文化。
B223
A
1671-7406(2017)05-0001-06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瑶族宗教经书与道教科仪经书文化内涵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AZJ006);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滇西北多元宗教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5JJD730001)。
2017-08-15
张泽洪 (1955—),男,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道教与宗教文化。
(责任编辑 陈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