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7-03-28 16:57刘安洪
关键词:跨文化模态交际

刘安洪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心理学·教育学

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刘安洪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文章从社会符号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探析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据,提出将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应用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构架。

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多模态是20世纪末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理论。该理论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把图像、颜色、音乐和动作等符号视为副语言,与文字符号一起参与意义的建构。21世纪初,多模态开始被用于语言教学。Stein将多模态理论引入教学,提出多模态教学法[1]。Royce进一步将该理论引入英语语言教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教学方法论”[2]。我国学者李战子[3]、张德禄[4]等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并为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把多模态教学应用于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录音、录像设备和网络技术等构成了现行的多模态教学手段,共同参与语言教学,丰富了语言教学资料,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把多模态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将从语言教学的目的出发,从社会符号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据,提出将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应用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构架。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和要素学界至今尚未统一。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体现在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上[5]73。Ting-Toome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有意识地使用跨文化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交流的方法[6]261。Lustig& Koester把知识、动机和行为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维度,强调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依赖性和有效性[7]10-14。赵爱国和姜雅明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人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语用和行为三方面的能力[8]。整合上述定义,不难发现,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要素主要是从跨语言知识、语用和具体的语境出发,采用合适的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得体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由于历史、文化和英语本身的原因,英语成为世界性的语言,掌握英语是实现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早在1997年,胡文忠和高一虹就将外语教学的目的分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9]。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教学要求》),2011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最新规划,并将出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简称《教学指南》)。这些纲领性文件无一不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彻底摒弃以语言知识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据

(一)社会符号学依据

社会符号学认为图画、衣着、行为等同语言符号一样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意义,参与交际活动[10]。模态是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体的五个感官分别对应了五种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人际交往过程中,这五个感官往往同时参与,通过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因此,交际本身就是多模态的。跨文化交际则是通过包括语言、行为、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在内的跨文化、跨语言的多模态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外语水平不等于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借助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模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二)认知心理学依据

多模态教学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和大脑学习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多模态的信息能促进感官记忆内化到长期记忆,提高记忆力[11]44。相对于单纯的语言、文字而言,人脑更喜欢互动交际、能带来新奇感的多模态信息输入。正是基于这种多模态效应,外语教学将计算机、多媒体、音频、影像等技术介入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外语教学效果[12-13]。这种多模态效应同样符合跨文化交际中多感官参与、多模态信息传递交流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的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学习外语的过程不仅仅是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意义,更是多模态参与下多重意义的构建过程。因此,语言本身不足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多种感官、多种模态共同参与和互动进行。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同时,将多模态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括的要素基本上达成一致:交际者所拥有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所掌握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或策略。下文将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多模态互动教学模式在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丰富其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以“文字+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引导”的模式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师+黑板+教材”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已经被“教材+多媒体网络+教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取代。目前,后者主要应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多地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没有更好地服务于语言的人文性。高永晨[14]在对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大学生具有较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跨文化交际知识却不足。事实上,教材和多媒体网络不仅有丰富的语言资料,而且多媒体网络所特有的动感视频和音频设施能够将图像、声音、文字、色彩和动作等副语言符号更真实地反映多国文化及风土人情。教师在讲解语言的同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更好地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会比单纯的文字教材更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因为,特定情境中的某些文化内涵是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学生从书本上和从教师个人那里所获取的跨文化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偏见性。而通过多媒体网络播放的经典影视和交际片段中人物的目光、姿势、表情、手势、衣着、语音、语调等符号能传递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梳理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学生自己也能够更真切地领悟到真实、实用的跨文化知识。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将跨文化的社会文化类因素充分渗透至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15]。

(二)以“影像+师生/生生互动”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

在上文所说的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中的视觉和听觉模态丰富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分析影像中所反映的文化知识,并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在听说课上,老师经常给学生播放音频和视频资料,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其中语言的使用,然后再让学生模拟使用语言点和表达方式,以巩固和强化学生语言知识和应用为目的,很少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些视频、音频资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一线教师发现以语言学习和使用为目的的听说课,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师生语言模仿性的表达是枯燥无味的,课堂将愈发沉闷,学生愈发觉得无聊。导致的结果是语言没学好,而学生更喜欢影视欣赏。影视欣赏里面不仅有生动有趣和感人的情节,更具有丰富实用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有效地欣赏影视,而不是简单观看情节,是带有目的性地给学生分配任务。比如,影视播放完毕,让学生课后描述影片内容,评价影片人物,揭示影片所反映的伦理道德等。提醒学生要更多地使用影片中的语言,下次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课堂报告或小组讨论,陈述自己对影片中情节、人物、文化内涵等的看法,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能得到应用实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做中西文化对比,经过交流活动过程,学生既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又提高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

(三)以“影像+教师引导+师生模拟情景交际实践”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在丰富学生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的同时,要想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必须付诸跨文化交际实践,这一环节是最难操作的。毕竟在中国,英语是第二语言,在汉语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和使用英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而跨文化交际又兼具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拥有外教上课,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一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往往班级大,并且由中国老师授课。多数中国老师并不具有长期接触异国文化的经历。因此,更好地借助丰富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创造条件和模拟场景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就变成目前多数高校大学英语视听课中提高学生口语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

当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一般为二年制,学生绝大多数精力用在应对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符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南》和《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安排,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应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三年甚至四年,遵循目标性和系统性原则。前期教学以巩固和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后期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样学生和教师将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模拟跨文化场景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比如,在视频播放完之后,经过学生分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之后,视频中重要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基本都被挖掘出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部分或改编影视情节或结果,进行虚拟现实、角色扮演,分组协作完成情景模仿和跨文化交际实践。并以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模态评价方式对模拟跨文化交际实践做出多维度评价,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帮助学生掌握了跨文化交际技能。

四、结语

经济技术全球化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跨文化交际将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常态,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是未来地球村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借助语言教学深入到跨文化教学,遵循系统性、目标性和实践性原则,将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态,在提高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丰富跨文化知识,明确自身文化立场,提升自己在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的调适能力和掌握多种跨文化交际技能,以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构成和使用,甚至可能改变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充分重视语言知识本身的基本框架结构,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与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联的跨文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结合,得到效益的最大化。

[1]STEIN 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34(2):333-336.

[2]ROYCET.MultimodalityintheTESOLclassroom:Exploringvisual-verbalsynergy[J].TESOLQuarterly,2002,36(2):191-205.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5]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6]TING-TOOMEY S.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7]LUSTIG M W,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5th 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8]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11]MAYER R E.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2]徐珺,夏蓉.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设计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3(4):32-39.

[13]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55-59.

[14]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1-78.

[15]汤瑷宁.试论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的英汉文化差异[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94.

责任编辑:吴强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Multi-moda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LIU An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The integrity of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ty of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ultimodal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based on which,the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be proposed.

multi-mode tea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ollege English

H319

A

1673-8004(2017)03-0088-04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3.013

2016-07-07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课题“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构建研究”(2015-GX-073)。

刘安洪(1966—),男,重庆九龙坡人,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模态交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