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凡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明清诗歌研究的域外之眼
——评《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
沈文凡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一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域外视角,主要研究了朝鲜文人对明清诗歌的具体看法及评论的特点和价值。该书不仅发掘、整理了朝鲜文人评价明清诗歌的一些新资料,还多运用实证性方法,对这些新资料进行综合论证和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拓展了明清诗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东亚文化圈内部的文化交流。
《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域外视角;文化交流
2016年1月,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一书。此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由曲阜师范大学曹春茹、王国彪两位副教授合作完成,共62万字。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域外视角,主要研究了朝鲜文人对明清诗歌的具体看法及评论的特点和价值。
早在百年前,国学大师陈寅恪、傅斯年先生就强调了材料(地下实物、异族故书)、视野(扩充、扩张、扩大)和方法(外来观念、不陈工具)对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今天,学术界的创新也主要围绕“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展开。曹顺庆先生为本书作《序》,也肯定了域外视角的选择:“这部书稿的选题很好,选择了从域外视角观察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当中,他者目光中的自己永远都是一个话题。如果这个他者就是自己的邻居,而且和自己又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么邻居眼中的自我形象就更值得研究。”[1]《序》1-2因此,这部立足于朝鲜汉籍,充分诠释了明清时期五百多年间朝鲜文人对明清诗歌的深刻认识的著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拓展了明清诗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朝鲜汉籍,是指流传到朝鲜的中国典籍以及朝鲜文人撰写的各类汉文典籍。朝鲜汉籍是域外汉籍中的大户。不包括《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等官方史书以及《大东野乘》、《稗林》、《芝峰类说》、《大东地志》等野史、类书在内,仅《韩国文集丛刊》、《韩国文集丛书》就收录了上千位朝鲜文人的诗文集。韦旭升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作用于朝鲜古典文学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四大一深”,其中的“一大”指的就是“大量针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评论。”[2]朝鲜文人的作品集当中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评述文字非常多,学术界近些年来才开始关注这个“富矿”。此书的序言和后记,记录了作者发现、整理、分析材料的艰辛过程。他们查阅、利用了200多种朝鲜汉籍,通过一系列的实证性方法获取了论证的基础材料,进而展开了综合性的分析,最终搭建了明清诗歌的域外视野。
取材方面,作者主要利用一系列的实证性方法,在朝鲜汉籍中淘挖素材,还借鉴了相关的学术成果50余部(篇)。没有域外的资料,就谈不上域外视野。明清时期,中朝两国的文学交流十分繁荣。不过,我们过去多从中国文献出发,去研究朝鲜人对明清诗歌的看法。这样的研究不仅资料少,观点也不全面。域外资料(文献)的使用,实现了资料方面的创新,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批评视野。客观地说,与唐诗、宋诗相比,朝鲜文人对明清诗歌的认识相对较少,较为零散,但数量还是很庞大。本书的作者根据书目、丛书、史书、日记、书信、文集、诗话、笔记、序跋、图(印)章等线索,把还“藏”在朝鲜文人的文集当中、没有被中国学术界所利用的诸多材料充分挖掘出来,细加校点,以此作为阐发观点的有力论据。如论《皇华集》一章,不仅利用朝鲜文人所写的多篇《〈皇华集〉序》,还从《李朝实录》、《甲辰漫录》、《笔苑杂记》、《芝峰类说》、《谿谷漫笔》、《屯庵诗话》、《菊堂排语》等史书、笔记、诗话中发掘材料,全面阐述了《皇华集》的创作背景、内容及特点。中国使臣描绘出使途中的风景及朝鲜的名胜、风情是《皇华集》诗歌的内容之一,本书不仅引用、列举了其中的若干篇代表作,还援引李瀷的《肯思亭记》概括了此类诗歌的创作背景:“在昔国朝盛际,王人钦差至都,观风问俗,必择佳山水往游焉,则方舟汉江是也。吟赏兴寄,极意而罢。国之操觚韵士,又从而扳和之,于是有《皇华集》行于世。”[3]言简意赅,说服力强。又如,在论述前后七子、钱谦益、王士禛等名家时,本书又通过书目、序跋、诗话等途径考证其作品东传的时间、影响的规模等,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材料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综合论证方面,本书“在古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也将两个国家的文学连接起来”[1]《序》3,在文人交往、诗歌传播、诗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本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扩展、加深了以往的认识,也发表了很多新的观点,这是本书对明清诗歌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也更见作者的功力。当前的学术界习惯将外国学者观察中国的目光称为“异域之眼”,而“异域之眼”也常常就是“独具只眼”,令我们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异域之眼”所产生的真知灼见,不仅是发现了域外的一些新资料,还包括对这些新资料的综合运用和分析。本书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对朝鲜诗家评论明清诗歌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论证。
一方面,是形式上的综合论证。本书的层次非常清楚,以明清诗歌的发展为经,以朝鲜诗家对明清诗歌大家、主要流派、文学团体的评价为纬,注重朝鲜文人评论明清诗歌的方式、方法,对表现技法的归纳很多。如第八章是全书的总结,其第一节指出:“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的形式不拘一格,主要有简评、摘句、集句、比较、注释、编选、收录等等。”[1]484“朝鲜诗家评论明清诗歌的载体有诗话、稗说野谈、书札、序跋、论诗诗、诗人小传等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1]493对论诗的形式和载体的归纳,就属于形式方面的提炼。这样的例子在前几章有很多,如论述“王世贞诗歌东传并大受欢迎”这一条目时,就先后引用了尹根寿《上王主事书士骐》一文、《明实录》、《月汀集·朝天录》、《明史》、《李朝实录》、吴亿龄《求王弇州集,赠圣节使》、许筠《读〈弇州四部稿〉》、李裕元《皇明史咏四十五首·王世贞》、李德懋《诗观小传》等文献,其中包括诗文、诗话、史书等多种载体,用了简评、比较、编选等形式,以多种形态的丰富资料展现了王世贞诗歌东传的时间及其广受好评的情形。
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综合论证。如果说形式上的综合论证展示了朝鲜文人批评手段、手法的多样性,那么内容上的综合论证则展现了朝鲜文人的诗论水平。中国经典在域外汉籍得到了怎样的阐释?归根到底要靠对材料的详细分析,而绝不是罗列材料。就本书来说,内容上的综合论证包括文人交流、文献整理、专书与专题研究、作品与理论的比较研究等。外到诗歌创作的社会、文化环境、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内到诗人的思想、性情、人格,以及诗歌的文本、流派、发展脉络、相关理论等等,内外相生,鞭辟入里。如第五章《朝鲜诗家论清初明遗民诗》,作者指出:“事大慕华、追思天朝是朝鲜诗家接受、评论明遗民诗的背景,而彰显忠义、激扬斗志、吸收文化则是其目的,二者统一于尊周思明的旗帜下。”[1]185然后,从论遗民诗的方式和特点(同气相求,强调“真诗”,以甲申事、燕行事咏怀;辑录诗作,间接表达赞赏之意;将诗人经历与诗作、诗风紧密结合)、创作理念(抒发真性情、“诗史”品格)、主题和思想(感慨山河破碎,哀叹世事变迁感慨山河破碎,哀叹世事变迁;怀恋故国;志在恢复;体察百姓苦难;珍惜友情)、对明遗民诗风格的评论(慷慨豪壮、悲凉哀伤、典雅清秀、平淡自然)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论述。在全面列举、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得出了自己的观点:“明遗民的情志是清初诗坛宝贵的精神财富。朝鲜诗家为不使明遗民诗'所蕴之英奇'泯没,所以精心汇聚、保存并积极评论,肯定了遗民诗的情感内涵及艺术成就。他们的努力为全面了解明遗民诗提供了域外视角,对保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中朝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1]233
“朝鲜诗家在中国诗评、诗话的影响下评论明清诗歌,其内容和形式都明显有中国影响的痕迹,但也表现出不同于中国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与中国的诗歌批评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是朝鲜诗家对明清诗歌评论的总体特征。”[1]460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仅要说出其异同之处,更要分析其内在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把握文学交流、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如对清代诗人吴嵩梁诗歌风格的描述,朝鲜诗人朴永辅(1808-1872)在1832年就提出了“清艳”说,并指出了吴诗的一些弊端,这是非常难得的。本书对《香苏山馆诗集》、《清史列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对,指出其对吴嵩梁诗歌的评价源自对吴梅村诗歌的评价,接着又指出《香苏山馆诗集》的序跋中“只有'清婉'、'清丽'、'清壮……明丽'、'清思丽句'等评语,并无'清艳'。朝鲜年轻诗人朴永辅在充分借鉴中国文人评论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这一观点,比日本学者泽田总清原早了100年。”[1]384这样的梳理、比较,厘清了观点的源流和发展脉络,并在中、朝、日三国诗论之间进行了比较,观点也令人信服,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朝鲜文人欲“使天下之人皆知东国有人也”[4](柳梦寅《送朴说之东说赴京序》)的理想追求。
“随着交流的开展和深入,一种文化总是要和其他文化进行碰撞,被其他文化群体了解和接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出现‘变异',在‘他乡'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很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他国的文献揽镜自鉴,重新深刻审视‘彼时'的自己。比较文学的研究因此就更具有厚重感。”[1]《序》2本书使我们不仅知道了本国学者对明清诗歌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外国人对明清诗歌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其实,域外视角,在本质上就是追求全面、综合地思考问题。因此,它绝不是换包装、喊口号式的研究,也绝不像单纯换一个角度、多一个视角看事物那样简单。“域外汉籍既是古典学重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本身也应成为古典学研究的对象。”[5]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朝鲜诗家对明清诗歌的评论和中国的评论一起参与并促进了明清诗歌价值的实现,加速了明清诗歌传播和接受的进程,扩大了明清诗歌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1]507进一步说,这样的研究也有助于学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东亚文化圈内部的交流情况,深入思考文化传播与影响的诸多问题。“在目前这种古典文学研究的情势下,笔者认为,与其去传统领域拥挤撞车甚至重复浪费,不如抓住域外汉文学文献研究这个新的切入口和增长点,切实为古典文学研究做出踏踏实实的创新性贡献。”[6]因此,《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可以说是域外汉文学文献研究方面的踏实、厚重之作。
[1]曹春茹,王国彪.朝鲜诗家论明清诗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韦旭升.韦旭升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30.
[3]李瀷.星湖全集[M]//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99辑.汉城: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7:481.
[4]柳梦寅.於于集[M]//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63辑.汉城: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358.
[5]张伯伟.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M].北京:中华书局,2011:《总序》3.
[6]赵季,张景昆.论韩国汉诗文献的整理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8-61.
I207.2
A
1671-5993(2017)02-0094-03
2017-05-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唐诗》创作接受史文献缉考”(编号:14BZW 082)
沈文凡(1960-),男,吉林和龙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东亚古典汉诗、中国韵文接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