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颍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探索
姚树颍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挑战和机遇,必须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因素,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体”,以新媒体教学方式改革为“用”,努力发挥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双重优势,力图找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路径与对策,旨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随着新兴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等移动终端异军突起,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成了互联网的“原住民”。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政课亟需探索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以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一)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网络上充斥着海量信息,包含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垃圾对于涉世不深、资历尚浅的大学生来说,必定会带来思想上的冲击。”[1]客观上,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真伪难辨,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困惑,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更有甚者,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是色情、反动、暴力信息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严重冲击。总之,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输出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冲突和对立。互联网+时代,这种信息渗透和传播力度更加便捷而广泛,近年来国外某些敌对势力更是利用网络对我国主流价值进行“不遗余力”抨击,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战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网络上大量不良信息的存在,其消解力量无比巨大,导致思政课教育环境日趋复杂,造成了不少学生“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考试玩猫腻”的现象,大学生成为“手机控”,成为网络的“寄生虫”,使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二)传统课堂受到冲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控性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给大学生讲解,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发生转变。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诸多困境,新媒体、信息化冲击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教育部长陈宝生说:“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2]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教育内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青睐快餐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微信、微博等交互性媒体学习交流。同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化、思想多元化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大学生面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部分学生对新媒体过分沉迷,造成了一些问题,如现实人际交往障碍,思维变得迟钝,意志消沉,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淡化了对思政课的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逃课现象。“网络优质课程对现实大学的实体课堂中的各类课程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对低层次教学水平的课程具有颠覆性影响。”[3]
(三)教师权威受到冲击
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特点是封闭的和垂直的,是教师-学生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模式。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大众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主客体所拥有的信息不均衡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教师在某些方面掌握的知识并不比学生全面,教师失去了过去作为知识权威的优势,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媒介素养、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契合点,还存在现代教学工具的泛化问题,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彰显不够。另外,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传统的“一卷式”考试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提升等。
“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催化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巨大契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思政课创新带来了机遇,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海量的资源信息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素材,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Cul t3D、Flash、微信、微博等技术的采用,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新媒体技术的平等性、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掘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助推器,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拓展了思政课的平台。特别是慕课开创的教育革命,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而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无处不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分享交流的平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静态的教育形式,只要拥有电脑、手机、互联网等设备,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动态的、立体的和丰富的。
(二)互联网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
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创造了可能性,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灌输方式,为改变传统教学“一张嘴”、“一支笔”的限制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交融的效果,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通过创设热点、难点话题,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过qq、微信等媒介进行及时互动的交流,利用线下学习、预习、线上听课的结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生命价值等教育引导,使大学生从理论认同上升为价值认同。
(三)互联网增强了思政课的交互性和时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重讲授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身教”,教师和学生除了课堂上之外,很少有思想和精神心灵上的交流。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即时互动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创设互联网+教学,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开设微课,制作微视频等方式,通过引入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以及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分享,发表个人见解,总之,可以创造多种条件,使师生、生生、师师在同一时间沟通互动,便于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课堂内外进行即时互动交流,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
本文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学手段等思政课的基本要素入手,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切入点,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体”,以信息化新媒体教学方式为“用”,以教学模式变革为突破点,积极探索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对策。具体从以下角度着手进行:
(一)提高教师素养,发挥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复杂工作,它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综合素养,教师的成长是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根本,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要从传统课堂的“灌输者”这一单一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既要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要不断提高信息媒介素养,能熟练驾驭新媒体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师德先行、业益求精”的原则,争做“四有”好老师。互联网+时代,教师不仅要坚守“三尺讲台”,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方式辅助教学,如开通思政教育博客、微博、创建思政学习交流微信群、qq群,设计制作微视频、微课以及引入慕课课程等,发挥教师课堂内外引导教育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了解教育对象,进行学情分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分散化,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性,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4]当前部分大学生们往往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教育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对象大都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群体,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分析“95”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特点及思想发展动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探索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体系,使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如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实现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严格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组织安排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还要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创造条件引入慕课、微课程等在线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多样化网络平台,如建立思政课课程BBS师生交流平台以及班级QQ群、微信群,师生可以发起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或分享好的学习经验等。
(四)改革教学评价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引入翻转课堂理念,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构建双向“教-学”关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什么、怎么学”转变。建立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平台,综合利用网络考试和传统考试方式的优势,建立科学和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推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多样化实践育人模式。认真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富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思政课抽象化以及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
[1]徐曼.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32.
[2]陈宝生.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EB/OL].http://edu. people.com.cn/n1/2017/02/06/c367001-29061171.htm l.
[3]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M].教育学术月刊.2014,(06):97.
[4]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03):103-106.
G641
A
1671-5993(2017)02-0019-03
2017-04-20
阜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YXM 28)和省级人文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官方媒体引导舆情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691)阶段性成果。
姚树颍(1981-),女,安徽颍上人,硕士,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