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博
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是广播电台记者最核心的两项工作内容,是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不可割裂的两个部分,也是决定电台节目质量,电台节目受欢迎程度以及电台市场占有份额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井喷式出现,带来了新的新闻播报形式和节目内容,给受众带来了新鲜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闻环境,广播电台记者必须在夯实新闻工作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素养,认清自我的优势与不足,创新工作形式,从而为广播电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与新兴媒体相比,广播电台的发展历史悠久,可谓“根正苗红”,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以及信誉度和美誉度。而且广播电台具备自媒体所不具备的深度报道和持续追踪的能力,在这种渠道优势之下,广播电台记者在进行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应端正工作态度,坚持良好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此来维护电台在社会中的权威媒体形象;记者还要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对新闻的采集和写作精心耕作,提高稿件质量,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角度和新闻立意的确定,往往定位于事件发生的某一细节,因此,在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当中,电台记者必须根据新闻特点和受众的接收习惯,积极地对新闻进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增加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但是,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电台记者也要注意分清新闻采集的重点,做好新闻写作的主次控制,避免一味地追求细腻的表达,引发听众的疲惫和反感。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每天能够主动或者被动接收到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对于一些普通受众而言,分辨这些信息的真假、好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电台记者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的这种信息市场现状,在进行新闻采写的过程中,灵活把握新闻内容和舆论监督尺度,在遵循法律法规和新闻规律的原则下,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老百姓的理解能力、新闻兴趣出发,报道与人们生活切实相关的事件,帮老百姓解决实际的问题,增加人文关怀,从而提高广播电台的社会公信力,为电台打造良好的形象。
新闻敏感,是一名电台记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在线”的工作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电台记者,必须具备感知新闻点和特殊性的能力,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采访对象、采访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采访策略,从而掌握更进一步的新闻信息,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新闻。当一件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电台记者要根据新闻传播和受众接受规律,结合受众的兴趣点寻找新闻中的“爆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对新闻稿件进行深加工,从而使新闻具有更加深刻、独特和鲜明的思想,增加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电台记者的工作,要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群,为了保证新闻采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记者必须具备深入社会现实的能力,加强与普通群众的联系,不论客观环境的好坏,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避免由于适应能力差而出现的工作缺位现象,影响电台节目播出的大局。另外,由于电台节目的播出节奏较快,对于稿件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记者必须不断增强自己克服环境干扰的能力,改变写作中的不良习惯,充分利用新闻环境周围的客观条件,比如网吧、公园、餐厅等能够与节目编辑或者演播室联系上的写作场所,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稿件的写作和交流。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已经渗入到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种新设备的使用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对于从事新闻行业较长,年龄较大的前辈而言,这些新设备的有效利用仍旧是个问题,有些记者甚至还采用手写的方式编辑稿件,影响了电台新闻的时效性和产出率。因此,在新时代要想做好电台新闻采写工作,新闻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充分利用社会的便利条件和最新技术,完成从新闻采录、新闻写作到稿件交流、新闻播出的全电子化操作。
为了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增强电台在新闻市场上的竞争力,电台记者必须注重自身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的提升,深入社会,不断研究受众心理,探索新闻传播规律,从而使自身的报道更加生动,为电台的发展贡献力量。
[1]王丹洋.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J].中国传媒科技,2014,(8):88-89.
[2]李永平.广播电台记者采访能力与写作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