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军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 吉林通化 135000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要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丰富人文素养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身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除了兴趣以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其次,可通过营造“人文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实际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程,教师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进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善学生的修养,使其生活在美的世界里!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可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以及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的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美术教育作为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和智慧世界的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人类活动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地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