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市全民阅读路径探析

2017-03-28 08:17李保俊
出版与印刷 2017年1期
关键词:市民全民读书

李保俊

推进上海市全民阅读路径探析

李保俊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的整体阅读状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从政府、相关机构和市民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推进路径。政府应加强阅读立法,推动阅读平台建设,增强阅读的仪式感。出版机构应严把内容关,发行机构要创新营销策略,图书馆等公共阅读机构应做到物尽其用。市民要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社会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

上海市民;全民阅读

2016年12月27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规划》的发布,必将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加快建设书香社会的步伐。2015年,上海市民的年平均阅读量约为6.61本,[1]尽管上海市民的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8本,[2]但是,作为超级大都市上海的市民,其整体阅读状况与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相匹配。结合笔者连续5年参与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上海市民阅读工作的推进在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还有很多路径可以探求。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全民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推进市民阅读工作的主导,政府应该从法律保障、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组织建构等方面统筹考虑,一以贯之地推进市民阅读工作的开展。

1. 加强阅读立法

阅读立法在国外早有先例。英国在1992年由几家慈善机构发起“阅读起跑线”计划,旨在强化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韩国于

1994年就制定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扶持大型图书馆的建立,以推进全民阅读;美国在1998年制定《卓越阅读法》;日本于1999年通过《有关儿童读书年的决议》,并于2001年制定《儿童读书活动推进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法国在2004年推出为在校学生免费订阅《时政日报》的措施,2005年,法国文化与传播部又批准国家促进支持青少年读报的四项新计划。上述国家有的是通过立法来推动阅读,有的是通过行政项目与政策审批来侧面助力。从已经取得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市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和促进全民阅读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上海市可以以之为借鉴,建立、健全市民阅读条例和规范,明确政府和公共机构对市民阅读工作的职责,对市民和社会组织的阅读活动给予应有的引导、鼓励和支持,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提供市民阅读服务,帮助市民发挥阅读主体的作用。从而为长期、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提供法律保障。

2. 建立全市性的阅读平台

从近5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看,“传统(纸质)阅读”的首选率虽一直高于“数字阅读”的首选率,但两者的距离在逐年缩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技术逐步改进,阅读界面及内容日益丰富,阅读感受与舒适度得以大幅度提升,阅读终端和阅读物的价格呈下降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数字阅读在市民阅读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可以建立阅读平台,为市民搭建一个爱书、读书的分享和交流平台。将政府购买的一些经典图书、报刊的数字版放在上面,供市民免费阅读。以平台为中介,汇聚读者、组织活动、了解受众、增加粘性。平台还可以与各出版社合作,定期发布新书简介,以便市民了解新书市场。平台的建设还要便于与市民互动,并及时搜集和分析市民的阅读数据,全面了解市民的阅读需求,进而支持市民阅读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由政府出资搭建平台可以由政府进行管理,可控性较强,不会出现人力和财力的断裂或匮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目前已有“书香上海”这一微信公众号,只是规模和影响力都还有待提高。

3. 加大线下售卖、借阅和阅读站点建设的力度

市民阅读事业的公益性色彩较浓,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大力推进市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政府可以资助上海市图书馆及各区、街道图书馆定期走进读者,向读者宣传图书借阅信息,提供办卡便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放置24小时图书自助借阅设备,并定期、及时地更新其中的图书。除此之外,还要对实体书店、报刊亭等出版物发行网点在租金、水电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员工书屋等形式,定期派人指导阅读。由此,建立线上线下结合、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服务体系。

4. 增强阅读的仪式感

政府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号召市民积极参与,并举办相应的活动,以增强阅读的仪式感。活动期间,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社区、学校、书店、企业开展免费的读书沙龙、作家讲座、阅读指导等活动,营造阅读气氛,培养潜在的读者群体。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思南读书会”伴随上海书展而生。读书会经常邀请知名作家为读者作讲座,并将讲座和书市融为一体,逛完书市听讲座,听完讲座逛书市,形成一种独特的读书、生活“汇”。只是范围还应该更广泛、辐射性还有待加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曾经开展过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在学生毕业离校之际,图书馆统计出四年期间借阅图书总数居前的学生姓名并公布,号召在校的学生向他们学习。这种阅读的仪式感可以起到引领作用。

5. 建立专门的读书电台

有声读物也是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驾车族、运动族、上班族以及家庭主妇等,会在他们不方便翻阅纸质书和使用数字阅读终端时,听听有声读物,这既是一种放松,又可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的目的。再加上长时间阅读纸质书或者使用电脑、IPAD、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都会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的困扰,“听书”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读书电台,全天无间断地播放经典作品或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同时,加强与听书者的互动,强化需求反馈机制,提供点播、电台“送书”等活动,为市民提供定制化的听书服务。

二、相关机构要积极承担在推进全民阅读中的责任

各出版机构、发行机构、图书馆等为读者服务的机构,要在推进全民阅读中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便利,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职责。

1. 出版机构要严把内容关

不管阅读的终端与介质如何发展变化,阅读始终是以“内容为王”。正如《规划》所说:“全民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内容。”出版机构既是全民阅读的受益者,又是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一方面,出版机构可以借助政府的资助,加大投入,推出好作家、好作品,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内容保障。出版机构应在选题策划上狠下功夫,找准读者的兴趣点,推出有特色的优质读物,而不是跟风出版大量重复的、低水平的读物。如伴随着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相关活动的举行,关于那段历史的图书变得热销;“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激起了无数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同样地,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不久的《朗读者》已经引起了无数电视观众和读者的朗读冲动。这些实例都表明,如果出版机构能沉下心来,用心挖掘出版资源,一定能够在推进全民阅读中起中坚作用。另一方面,出版机构要做好“把关人”。尤其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如何针对数字阅读的内容严格把关,还需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出版机构等共同探索有效的办法。

2. 发行机构要创新营销策略

作为实体书店的领头羊,新华书店及其旗下的各书城要积极探索营销措施,如延长营业时间、增加销售网点、实施价格优惠等,要配合电商进行定期打折促销活动,可以尝试像天猫“双11”、京东“618”那样,形成固定的图书销售“打折日”,掀起阅读的时尚与风潮。近两年来,一些知名实体书店渐次回归市中心,实体书店可以借助市中心的人流和商场的活动,凝聚读者,促进市民阅读。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在人流集中的地方增设临时售卖点,派发各类书刊目录,这样,既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又便于市民选购书刊。各出版单位还可以和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免费派送书报刊。前几年,文汇报社采取过类似的活动,如给符合一定条件的人群免费赠送报纸。出版单位也可以和学校合作,让利一点,降低学生的阅读成本。

3. 图书馆等公共阅读机构应做到物尽其用

作为市民最佳阅读场所的公共图书馆等阅读机构,除了主动为市民办理图书借阅证和提供图书自助借阅设备外,还可以围绕自身的馆配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例如,上海图书馆围绕“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成功,结合馆配的航空航天类书刊资源以及有关宇宙、星空等的书刊资源,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并邀请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进而引导学生借阅相关图书、报刊等。各级图书馆还可以和馆配较少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或企业合作,图书馆可将馆配目录发布在学校主页、企业主页上,并嵌入借书链接,学生和员工选择借阅后,由图书馆统一送至学校或企业。针对前几年市民普遍反映的图书馆借阅图书数量限制、复印费用贵、用餐饮水等配套服务跟不上等情况,要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有一个问题也值得研究,就是上海有几十所大学,大学图书馆的资源目前还没有对市民开放,如果相关高校能制定出措施,在保证本校师生学习和研究之余,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学的馆藏资源,无疑会受到市民的欢迎,也会间接地推动市民阅读。事实上,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行的,就像现在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向市民开放一样,并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4. 阅读公益组织要充分发挥培育读者和发展阅读志愿者的职能

近年来,在上海市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下,各种阅读公益组织应运而生,也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阅读志愿者。这些机构和志愿者充当阅读的引导人和推广人,自发组织读书协会和读书沙龙等,定期开展种类不同、规模各异的读书活动,如社区大讲堂、读书游园会、图书漂流、诵读经典、环保换书、专家讲座、送书下乡等一系列创新性的读书活动。“思南读书会”和“星期日读书会”是其中的代表,一周一期的“思南读书会”每期都会邀请不同的当红作家担任嘉宾,与读者们见面、交流。“星期日读书会”秉持公益、独立、开放的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活动的场所不固定,只需要带上一本书,到指定的地点后就可与热爱读书的人共度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这些阅读公益组织和阅读志愿者多数来自民间,他们融入基层,更易贴近群众生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阅读活动开展与推广的基础。

三、广大市民是推进全民阅读的核心

全民阅读的根基在基层,在市民的需求里。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市民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终生阅读。

1.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如果全社会同心协力,分别在这几个场所营造出浓厚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氛围,对推动全民阅读肯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阅读的重要性。家庭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打造阅读基础的起点,是家庭成员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和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保障。家长应以身作则,带头养成阅读习惯。关掉电视机,离开麻将桌,用自己的实际阅读行为去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和孩子一起制订阅读计划,传授给孩子高效的阅读方法。目前,亲子阅读和分享阅读已越来越受到许多家庭的重视,亲子阅读能培养家庭阅读的良好风气,父母与子女通过读书共同成长;分享阅读能融洽家庭成员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

其次,各级学校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加大对书刊等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好习惯。可以针对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事件等开展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也可以举办一些如经典晨读、午后读书、好书推荐、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阅读,完善同学们的知识结构,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塑造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能尽快适应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或迅速融入社会。各级学校要给那些爱读书、多读书的学生以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并授予荣誉称号,使他们受到尊重并起表率作用。

最后,整个社会要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社区要努力完善公共阅读设施,提供好的阅读环境,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读书指导,开展各种读书竞赛和评比活动,打造阅读型社区。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重视阅读,在阅读场所和经费上给以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把读书融进企业文化中。外来务工者集聚地的社区要关注和服务他们的阅读需求,农村社区要建立农家书屋,对特殊群体(如有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读者)要提供特殊的阅读服务,所有的社区阅读机构在采购读物时,应充分考虑到所在社区的读者群的构成情况和阅读需求,进而配备相应的阅读设施和读物。

2. 市民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但一旦形成后,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就有指导和约束作用,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要养成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让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需。要制定较详细的读书数量、读书种类等计划,设置阶段性的阅读目标,并努力执行。要随身携带一本书,把诸如等电梯、乘坐交通工具、茶余饭后等碎片化时间用于阅读。也可以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可以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所读书的内容。要及时与家人、朋友分享读书心得,交流阅读感受。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以自己的实际阅读行为影响周围的人,在潜移默化中会有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上海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高科技产业密布,有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市民群体,劳动者和市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有这样优秀的读者基础,理应在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和阅读消费等方面在全国领先。如果政府、相关机构和全体市民能共同努力,就有理由相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全民阅读的氛围终将会形成。

[1]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16年度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R/OL].(2016-11-10)[2017-03-10].http://www.qkblh.com/plus/view.php?aid=15758.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OL].(2016-04-19)[2017-03-10].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市民全民读书
全民·爱·阅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可持续全民医保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