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课讲“活” 当学生尽职“引路人”
——记江津区李市中学好教师王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江津区“十做十不做”好教师——李市中学王文看来,这是一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的素质,也是孩子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这句他最喜爱的《唐史》名句,激励着他不断追寻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课讲“活”。
怀着这样的理念,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对学生的挚爱,从教29年的王文给孩子们带来一堂堂不一样的历史课,把枯燥的历史知识演化为一场场精彩的“历史大片”,引导着他们塑造自己的人生理念。
“王老师的课很有趣。一堂课下来,至少有60%的内容都不是课本上的,但又是和课堂内容紧密相关。每堂课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是王文的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
事实上,王文的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有趣而已。
喜爱历史、1995年因历史纳入中考而转岗从事历史教育的王文,深知薄薄的书本远不能容纳历史的厚重,而学生仅靠学习历史书上的知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知及评价必然有所偏颇,这无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及直面2014年中考改革后历史科目占比越来越大的材料解析题。
于是,每一次新课,王文都会提前搜集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上,学生们在王文引导下对师生共同搜集到的、不同角度的材料进行剖析,最终得到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综合评价。
王文担任班主任的初2018级(11)班学习委员赵玉涟,正是这样课堂教学的受益者。在班里成绩一直数一数二的她,刚上初中时还总习惯死记硬背,不太爱关注书本以外的知识。
一次在课堂上,王文讲到贞观之治,巧的是赵玉涟无意中才看过一篇关于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骄奢淫逸的资料,便在王文的鼓励下,大胆讲述出自己感受到“晚年唐太宗似乎也不那么‘英明神武’”,并以自己记下的实例予以论证。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赵玉涟得到了王文的表扬。从此,赵玉涟就喜欢上了这样的课堂。每周放假回家,她都会主动查找下周课程相关资料并作好预习,以备课堂上使用。
这样的互动教学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都主动起来,更让他们因此受益匪浅——历史试卷的材料解析题,成为他们最喜欢也最拿手的题目。
对于家住李市场镇、距离李市中学校有四五里路的王文而言,“朝六晚十”就是早上6点就要出门、晚上10点才能离校。
仅算课时,王文并不太多——刚刚结束的那一学年,他任初2017级、初2018级两个年级5个班的历史教学,每周15节历史课,并任初2018级(11)班班主任。但他还是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承担相关课题主研,并在教科处协助处理继续教育、教研课题等,这对于不住在学校的王文,是一个极大考验。
然而王文眼中似乎没有困难——只要多放些时间在工作上,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他早上6点出门往学校赶,6点半领着学生一起跑操,然后是早自习、早饭……直到晚上10点学生归寝、寝室熄灯后才离校。周一至周五,王文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都超过16个小时。这段时间里,他要么在教室里,要么在去教室的路上,要么在办公室埋头准备相关材料……
在王文的妻子邓忠秀看来,除非放长假,否则从星期天下午4点,到下一周星期六早上,这段时间家对王文都只如旅店。她每天早上起床时,王文就已去了学校;她每天晚上快睡着时,王文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如果有学生不幸患了病,王文接到电话会立即赶到学校,陪孩子到镇上的医院看病,等诊疗结束后再护送孩子回学校。一学期下来,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好几次,而王文刚到家就往学校跑、陪着学生输液到凌晨的情况,她已司空见惯。
即使忙到如此,王文对历史教学教研的执著也从未改变。正因为他的执著,近年来,他先后撰写的3篇历史教学教研论文,分获教研课改论文市级一、二等奖及区级一等奖;连续两年在全区中考复习历史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而王文,依旧是那位执著而忙碌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