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2017-03-28 06:45杜谨妤
传播与版权 2017年5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时代

杜谨妤

新媒体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杜谨妤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调整,由利益诉求带来的新闻失实问题更加突出。但新闻真实仍不容小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更是对媒介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只有良好的媒介形象才能提高媒介公信力,取得民众信任。不真实的客观报道,会失信于民,也会降低媒介话语权。在现下背景下,如何坚守新闻真实就成了刻不容缓的议题。

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新闻记者

[作 者] 杜谨妤,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新闻真实内涵分析

梁启超曾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可见新闻的重要性。学者陆定一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1]。何为事实?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的本质。在新闻报道中,基于客观事实的新闻,才能叫作新闻真实。

(一)传播效果要求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在广义上,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如若新闻媒体先受众传授虚假信息,那么就会对社会大众产生误导性效果。

新闻传播要求真实,在新闻传播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想把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告知给另一方。如果传播过程中出现假新闻,那么就导致接受一方也无法得到真实的信息。所以唯有真实的报道才能“传通”,使有效消息被对方接受,形成信息传播的过程。

(二)文本与生活事实相符

新闻真实,即媒介制造出的新闻符号文本与生活事实相符,包含揭示出生活内在本质规律,能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真实统一,实现现象和实质符合,局部和整体一致。具体说来,在事实真实上,新闻需要准确无误的地方很多,比如“5W”,引用资料的可靠来源,人物新闻中的人物性别、年龄、职业、语言、动作等,这里列举了一些比较细节的因素,因为确保新闻传播完全真实的基础就是对一些细节上的准确把握。除了局部的精确,整体说来,对事实的宏观把控也是不可缺少的,传播者应当做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对事件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平衡报道该事件。否则就很容易将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歪曲,就有了假报道或者失实报道。

二、新闻失实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调整,由利益诉求带来的新闻失实问题更加突出。新闻失实指的是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一致。主要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具体失实和总体失实,并且现在背景下这一趋势会被越来越放大,失实的比例会增大。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我们不得不仔细分析背后的形成原因。

当代媒介的营利性,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媒体为了眼球经济,而不得不抢发新闻。在采写编的每个阶段都只注重新闻价值,追求时新性,而忽视新闻真实。没有事实,新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一)博取关注度

2016年2月25日,新华网沈阳一篇题为《春节记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乡村返乡日记》的文章,文章内写到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等负面的报道,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而之后新华社记者去到文中的采访地发现,报道中的一切内容都是虚构的,包括时间、人物、地点都不存在,当地居民接受采访时表示:“委屈死了!”从《病情加重的东北农村》来看,该报道的时间是处于春节期间,由于时间特殊,可报道的内容较少,所以某记者为了博取关注,才完全虚构了一篇新闻来博取受众眼球,择性的报道试图展示出的这些弊病最后都归结到礼崩乐坏宗族道德上,实在难以让人相信其动机纯良。这无法否认是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职业道德,缺失新闻专业主义。

(二)过分夸大事实

还有一些新闻报道,为了媒介的利益追求,会出现一些文学化的描述语言,通过对文字的过度渲染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的。2015年6月,“僵尸肉”事件在新闻界沸沸扬扬,事件的起因是于6月23日,新华网刊登了一篇题为《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文章,里面指出一些走私冻肉已经存放超过三四十年。此报道一出,引起了社会的纷纷关注和讨论,在7月9日,被另一记者提出质疑这篇新闻是假新闻。走私肉是一直存在的,但“僵尸肉”(特指封存几十年的肉)的报道,是从一则“旧闻”不断嫁接、演绎而来的:将一个“窝点”演绎成海关全面查获,将2013年拉伸到今年,将凤爪外延到猪肉、牛肉等所有走私肉,再将数量臆想为“今年海关查获的42万吨当中的一部分”,再补充一个所谓“战时储备肉”的解释在“僵尸肉”事件中,新闻语言的失实,过分夸大和恶意炒作导致议题失真,信源不明导致议题失真,片面和放大渲染也导致了议题失真。新媒体时代是碎片化信息传播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时代,更是信息过载的时代,所以越来越多的媒体成了标题党,博取受众关注。新闻记者需要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从任何方面得到的信息都不能轻信,都需要验证、核实。没有经过验证与核实的消息只是传闻,不是新闻。

(三)恶意炒作

现在抢新闻现象出现,导致很多新闻消息都是记者直接从网上得来的二手消息,由于时空关系,记者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去验证消息的真假,已经依赖于直接的加工制作,这就导致了新闻失实,甚至是完全的虚构。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信源是来自受众,受众素养并不能达到专业化的媒体人的素养,所以信源就出问题了,新闻自然就无法考证。2016年春节期间,一名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并配上了相关图片,内容说的是,发帖者为上海女生,春节期间去男朋友的家里吃饭,因为觉得饭菜太难吃,表示吓一跳,随后回到了上海。这件事一出,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网友纷纷对上海女孩的行为表示谴责,有的甚至站在道德的高度开始进行抨击,在大家都讨论得水深火热之时,21日,江西网络部回应称,该事件为虚假内容,根本不存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表示,互联网也有“公序良俗”,网上不能发布虚假信息;转发信息时不可以添油加醋、歪曲原始信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使得每一个普通的人都有能力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普通人能够更加接近事实从而进行真实呈现,但由于没有专业水平和职业规制,这种发布又呈现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对于自媒体来说,在未核实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发布虚假消息,是自媒体运营者缺乏媒介责任意识和信息核准能力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新闻真实面临的全新情况,新媒体时代提高自媒体素养是当下发展的一个重点。

三、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面对目前这样恶劣的媒体环境,如何才能坚守在新闻真实的阵地,这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习总书记说过,新闻工作始终还是“内容为王,渠道为辅”[2]的工作,不能因为媒体形式的转换,而抛弃了内容的加工和筛选。捍卫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消除新闻失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涉及面较广,从之前谈的新闻失实的原因来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新闻失实的应对。

(一)提高媒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是新闻信息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是新闻活动中的“守门人”,从新闻的源头来看,采访者应该选取有价值、为受众所需求的信息。尽可能地满足受众需求,引导社会导向,捕捉重要信源,不遗漏采访过程中每个线索,不凭空臆造采访内容。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要进行正确把关,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全面,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波德里亚在《传播的狂喜》中写到:“在传播的狂喜中,每一件事都变成了透明的,再也没有秘密、场景、隐私、深度或隐藏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进入了主体性的一种新形式,在其中我们被信息、影像、事件和狂喜浸透了。”[3]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从电视报纸上获取信息,还能从网络上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的大爆炸让受众置身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新闻媒体要获得受众的关注比娱乐媒体困难得多,纸媒的逐渐衰退令新闻工作者剑走偏锋,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制造“爆点”、夸大故事情节,“点击量”成为一则爆点新闻的衡量标准。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信息活动中的活跃因素,他们必须对民众负责,完成社会使命,落脚于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不忘初心,坚守在新闻真实的阵营,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为推进新闻工作的前进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中扮演着“公正者”的重要角色,社会赋予了其记录历史、传播真实信息,服务社会公众、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文明、教化道德的伦理期待的责任。纸媒在转型过程中的探索也要坚持新闻的专业主义,形式上的转变内容原则不能变。

(二)受众媒介素养

自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新闻的转载、评论更加自由。由于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每个人对于新闻的辨别度是不一的,对于受众而言,如何在信息爆炸、标题党、注意力经济等背景下增强其信息的辨别能力成为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在新媒体时代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在大量媒体内容中分析发现真相。这三则案例中的受众,都是“沉默螺旋”的产物,他们跟着舆论热点的转向投放相应的注意力,只会导致一方言语更上升,而真相被隐藏在更深的漩涡里。这是新媒体时代给受众提出的新挑战,也是新媒体给媒介的新挑战,权威的大众媒介在面临这样的权力挑战时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责任意识,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注意措辞严谨性,报道规范性。

(三)媒介应当保证媒体人的基本利益

面对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选择离职,比如杨澜、鲁豫再到后来的柴静、崔永元、郎永淳等。这些在大众眼里看来占据媒体工作一席之地的新闻工作者为何选择离职,首要问题是薪资,其次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境地,媒介应该反思体制内外员工的待遇问题,工资的增长和调整问题,只有稳定军心才能打胜仗。只有改善了目前人才流失的状况,才更有可能促使媒体健康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传媒行业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捍卫新闻真实问题上,正在面临新的困境。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的种种复杂性,由于记者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和新闻工作过程中种种利益关系的制约,由于种种阻碍新闻报道正常进行的主观与客观的因素,新闻作为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往往会发生变形,出现失真。2007年1月,山西发生的“兰成长”事件,发现了数万没有劳动合同、人身保险、医疗保险,更没有正式记者证的灰色新闻工作人群,他们承担很大的新闻工作量,高标准的考核要求使他们很难具备新闻职业意识,所以他们追求轰动效应的当前利益,这种情形催生了假新闻土壤。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新闻真实仍不容小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互联网飞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更加快速和多元化,无论是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普及,还是受众多元感知习惯的建立,都有利于公众对于宏观事实形成真实客观的认识。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真实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更是对媒介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只有良好的媒介形象才能提高媒介公信力,取得民众信任;不真实的客观报道,会失信于民,也会降低媒介话语权。

[1]陆定一.陆定一新闻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2.

[2]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Z].2016-02-19.

[3]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新的麦克卢汉[EB/OL].李卫华,译.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

[4]陈力丹.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责要求[J].新闻记者,2011(3):26-28.

[5]郑保卫.透明度与新闻传媒的自由报道权利[J].国际新闻界,2002(4):58.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