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玉芳 孟新超
探索“互联网思维+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新路径
■ 何玉芳 孟新超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特殊重要性及现实紧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借力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变化为现实基点,以各项保障措施落地实施为依托,开辟新路径,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
互联网思维;大学生;政治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如何面对、分析以及解决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发的新事件、新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指明了工作方向。学界因时因势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特别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思考,培育大学生政治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在上述研究中,对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别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政治态度的问题却涉及不多。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排头兵”,它的快速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时空观,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同时,它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尤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解决现实新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社会“跑步”进入全民皆网的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的新模式。不仅如此,网民规模每年还以惊人的速度井喷式扩大,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2]。“90后”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朝气蓬勃,乐于追新猎奇,善于接受新事物。调查显示,2015年超九成的中国大学生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2小时,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3],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网络搜索也已经成为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最为便捷和主要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迎头赶上,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接轨的新举措,推出微课、慕课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网络空间建设和治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是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和平发展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引领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作为“政治优势”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作为“中心环节”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新世纪新阶段,由“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4]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呈现你方唱罢我方登台的“热闹”场景,国际意识形态较量扑朔迷离,保卫“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的重要任务。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适应“抓融合”,快速反应“促融合”,并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但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未能取得最大效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的视野、广度和深度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未能真正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是把互联网信息技术看成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未能将互联网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应用于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为做到应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们既需要一分为二地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态度与互联网思维的各自现状,同时又需要使两者合二为一地高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脑、入心,从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互联网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俯视,更多的仅仅将其当作一种工具,把它看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附属来看待,但随着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这种观念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互联网已融入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态度是客体对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部分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建构性的评价反应。政治态度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政治态度更具指向性,特指个体对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所持态度,是态度主体对一定政治现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是个体主体对特定社会政治问题所保有的带有方向性或倾向性并影响其政治行为的内部状态。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大学生个体主体对所受外部政治现象刺激而产生的调节自身政治态度的反应,是政治行为的心理调试和选择阶段,是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外部政治现象、政治行为的结合部。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互联网作为客观存在不再仅仅是一种媒介,而是以一种无限延展的方式深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二)互联网重构了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发展的环境
青年大学生政治态度是青年大学生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的集合体,其中,政治认知因素是基础、政治情感因素是核心、行为倾向因素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大学生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行为反应倾向,是做出某种行动以前的思想倾向性。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重构了青年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发展的环境,使其具有了新的特征。
1.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丰富性与模糊性
(1)人人搜索,成为信息传播者
互联网传播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实时性、廉价性、便利性等特征使得不同利益主体都能够凭借互联网平台平等地享有“话语权”阐发自身观点,相关的政治事件得以多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大学生在此基础上理性鉴别,获取到更为全面、真实的政治知识与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度和政治关注度。不仅如此,青年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从原来信息的被动接收者逐步转变为政治信息的搜索者、传播者。
(2)“把关人”角色削弱,认知呈现模糊化
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在传播学领域最早提出“把关人”理论,把关人承担着信息过滤职能。在互联网传播时代,“把关人”角色不断弱化。更为严峻的是,夹杂在大量虚假和垃圾信息中的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主张因切合部分青年的偏激心理而得到认同并得以深入传播。这种政治立场对错兼有,政治评论参差不齐,政治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导致青年大学生政治认知模糊化。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稳定性与从众性
(1)更加趋向稳定、理性
政治认知是政治情感产生的前提,网络媒体传播能够为大学生传送更加全面、多元、便捷的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在充分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大学生避免了因信息不全、认识不够而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也能够及时转化消极的政治情绪,建立起有价值的政治情感。另外,网络媒体从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角度弥补了传统课堂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简单灌输,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在教育中的雨润作用,激发学生的特质情感因素。
(2)“人云亦云”的网络从众心理
大学生的网络从众心理是对外界要求其更具“集体性”压力的一种内在应对,“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5]。互联网对政治情感的影响更在于它构造的某些话题借“情感”形成关系使得政治情感更具传染性。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处于变动期、塑造期,更易受到群体感染,尤其容易受到带有推波助澜作用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带动。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
(1)降低参与成本,扩大参与收益,激发参与热情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化成本和活动成本。大学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高效能参与政治过程,“舞台设置”[6]成本趋于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成本不断降低,甚至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点击鼠标、敲打键盘以及移动终端就可以与政府的政治决策发生联系——表达政治情感和建议,影响政治决策制定,这极大地提高了政治收益,激发了政治参与热情。
(2)海量信息真假难辨,态度扭曲,行为失范
网络容纳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文化,形成了复杂的网络政治文化环境,身处复杂网络政治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容易形成多元化的政治价值观,甚至是模糊了自身是非善恶的政治评价标准,这造成了大学生因信息不对称而发生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造成政治态度扭曲,政治行为失范。
“互联网思维”一词在2013年11月3日央视的新闻联播做了专题报道后急速升温成为网络和社会流行语,并引发了新闻传播、新媒体、企业营销、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7]。
(一)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主要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8]。企业家以亲身经历阐发互联网思维,而学者则对互联网思维做了多角度的阐释。
1.企业视角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由信息技术助推的(潘国刚等,2014)[9]对整个商业世界的全新认识(李海舰等,2014)[10],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提升企业效率的思维(霍光,2014)[11],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乃至任何行业和领域都有其发挥作用的舞台(谭天,2014)[12]。
2.新闻传播视角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体实质性融合发展(张英军等,2014)[13],互联网思维应存在于新闻策划、采编、播发、推广等的各个环节,阐发互联网思维与新闻产生的关系(李柯勇,2014)[14],李轶凡、王伟红的《浅析微信的互联网思维》一文以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重视用户体验”这一特征为基点探讨互联网思维与自媒体的关系(李轶凡等,2014)[15]。
3.公共管理、政治文化视角
有学者提出要走网络时代的“群众路线”,政府应化原来的“封”为现在的“疏”,从“善政”到“善治”,以互联网思维加强社会治理(邓聿文,2014)[16],也有学者阐述了互联网思维在促进政府创新治理能力、提高政府领导力方面的重大意义(朱锐勋,2016)[17]。
上述论述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做出了合理阐释,但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思维的重点是思维,互联网在此仅仅是具有媒介和平台的意义,而“思维”相较于媒介和平台而言更具有哲学体系和方法论意义。由此可见,所谓互联网思维,实质上是指具有互联网特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互联网思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鲜活有力
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喜欢“说网话、办网事、过网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其潮流,直面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以互联网思维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1.教育理念转向,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界限鲜明,教师教,学生学,两者之间单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相对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盛行,束缚传统师生关系的“主体—客体”框架被打破,“施教—受教”的单向传输教育模式也被颠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更加对等的关系中。
2.教育环境复杂化,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宣讲、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控性。”[18]而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无边界性使得教师丧失了绝对信息优势地位和信息源控制能力,信息传播逐步脱离了来自国家、学校、家长等方面的有效管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预知性和教育环境的可控性受到挑战。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活其成长动力
“一书一教案一粉笔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海洋的互联网时代正逐渐被淘汰,教师必须正视、引领新媒体、新思维,不断充实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实际,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优化与时代发展要求的互动关系,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点,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的新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共创良性育人生态环境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战略思维,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用强调打造“众慧”“众包”新模式的社会化思维以及突出跨界、交叉、融合的跨界思维,做好高校顶层设计,为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共创良性育人环境。
一是运用互联网社会化思维积极拓展外源性资源。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发展的因素是一个事关多方位的复杂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社会化思维打破校内和校外环境之间的资源壁垒,做到管理无真空,统筹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构建国家、社区、家庭、高校多方位联动,使得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态度的散点式资源充分聚合、共生,形成全员育人、全方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育人环境。
二是借力互联网跨界思维充分挖掘内源性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跨界思维,树立“大思政”理念,充分发掘、整合内源性资源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应打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间的跨界结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糅合进新媒体力量,实现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要打破高校职能部门间的固化模式,使得高校物质要素、制度要素以及精神要素跨界整合,形成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的健康校园文化环境。
2.创新教学改革,夯实意识形态主渠道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树立以参与、体验、互动为核心要素的“用户中心”思维,确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教育的主导
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不断更迭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打造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作为教育的主导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做到: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做明道信道的传道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提高自身辨别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这是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态度的前提。
二是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做又红又专的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慕课平台打破地域壁垒,在原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取精华去糟粕,完善原有知识体系。另外,通过掌握互联网应用技能,利用互联网自觉把守网络文化前沿,及时关注和学习国内外前沿信息和相关研究,为培育大学正确政治态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是进行实践创新,做真学、真懂、真用的守护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随时关注学生,发现和了解网络热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及时有效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精神动态,依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和成长规律,对大学生进行适时、精细化的价值澄清与引导、行为矫正与引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态度提供精准化服务。
(2)学生要成为教育的主体
2016年 8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交流沟通桥梁和休闲娱乐平台,其中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引擎普及率为93.1%,获取网络新闻普及率为89.1%。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媒介素养是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关键因素。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生要努力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理性批判思维,实事求是辨析和选择网络信息。社会思潮多元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难免会产生一定疑惑和焦虑,大学生应建立理性批判思维,通过批判性思考,把握事物重点,明辨真假是非,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性,不做人云亦云的跟随者。
二是加强自身学习,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大学生要自觉学习提高媒介素养的专业课程,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互联网能力。互联网具有一定隐匿性,使得网络不文明行为有机可乘,大学生要加强法制和责任意识学习,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3)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主客体双向互动
截至2016年12月,手机网民数量达到6.95亿个,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且网民中以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便可通过开展移动课堂将教学场景、活动及内容媒体化,使学生能够在微博、微信中充分讨论和接收课堂的经典模块,并能够实现与教师的时时问答与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态度。
3.强化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微创新
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数据化、海量化、动态化的思维,它通过整理及分析数据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互联网迭代思维强调小处着眼,开展微创新,积极求变、求新,又着眼小处,将受众分化、精细化。两者都强调针对性和个体性,强化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量身打造培育正确政治态度的个性化方案。
首先,要树立大数据的教育理念。大数据技术平台使思想分析成为真正的现实可能,使学生心理活动、思想动态成为具体现实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科学性显著增强。树立大数据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要做到:
一是学习如何收集、分析和运用大数据。“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19],确立数据意识,将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有关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后加以恰当运用,并与实际的教育工作相结合,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不仅要从数据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而且更要从表面数据挖掘学生思想动态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依据其原因,对相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系列传播,实现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二是要运用大数据引导网络舆情。运用大数据思维引领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要善于运用大数据Hash定位数据节点技术在学生主要常用交流平台进行节点布控,收集汇总学生在博客、论坛等交流平台上发表的有关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的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政治态度现状,从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有关政治热点问题进行舆论引导或正面干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日常情况下作为“观察员”、特殊情况下“救火员”的作用。
其次,要确立迭代思维,进行微创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归根结底是进行人的教育工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注重激发情感因素,实施柔性管理,提高教育实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提高工作艺术性,做好课堂教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把握教育关键时机,如在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重大节假日、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等,着眼特定主体细节教育,进行微创新。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建立健全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的保障机制
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不仅需要线上的优质资源,而且需要线下相关的保障机制。
一是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必须破解现行工作机制弊端,尊重实干的首创精神,鼓励开展“实际工作”,实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做好网络技术支撑和队伍培训工作。《意见》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和运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定期检查考核。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3-0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3]付翔.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2015-07-20)[2017-03-01].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_ 27329888.html.
[4]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EB/OL].(2016-12-27)[2017-01-07].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926.html.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42.
[6]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122.
[7]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光明日报,2014-08-19(1).
[8]梁锋.互联网思维[J].新闻前哨,2015(3).
[9]潘园刚,郭毅.“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5).
[10]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11]霍光.互联网改变了的和没改变的[N].第一财经日报,2014-11-26(B3).
[12]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J].人民论坛,2014(16).
[13]张英军,贾岳.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体实质性融合发展[J].中国记者,2014(7).
[14]李柯勇.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新闻理念——新华社融合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4(11).
[15]李轶凡,王伟仁.浅析微信的互联网思维[J],新闻世界,2014(8).
[16]邓聿文.从“善政”到“善治”:互联网思维与社会治理[J].同舟共进,2014(10).
[17]朱锐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政府领导力研究[J].电子政务,2016(2).
[18]李恩泽.关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19]聂晓愚.智慧治理:政府治理新方式[N].学习时报,2015-11-09.
[责任编辑:杨 彧]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Correct Political Attitude Based on Internet Thinking
He Yufang Meng Xinchao
In the Internet era,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urgenc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The teaching staff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higher institutions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s,innovate in the new situation.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thinking,the staff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should find a new path to foster college students'right political attitud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attitude as realistic bas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as suppor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right political attitude.
Internet Thinking;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Attitude
G641
A
1673-8616(2017)03-0120-09
2017-03-0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网络意见领袖对北京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调查研究”(L14H100010)
何玉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4);孟新超,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