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17-03-28 05:46:29钟颖
成功 2017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应用型院校

钟颖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钟颖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其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共同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高职院校推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打造适应产业结构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有重大意义。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分工越来越明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毋庸置疑,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职业院校。而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落实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要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综合考虑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相关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实践与操作的时间,从而达到其培养目标。为高等职业院校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共同体的含义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共同体”一词来源于德文“Gemeinschaft”,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于1887年在“Gemeinschaft und Gesellshaft”一书中提出,指“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1]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学者将滕尼斯的“Gemeinschaft”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很快成为了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强调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2]20世纪30年代,共同体这个概念引入到我国。学者张新明认为,共同体是指根据地域性和共同性而聚集起来的社会团体,即任何大小的一个社会组织,其成员居住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具有共同的文化和历史、共同特征或兴趣的团体。[3]从共同体的本质来看,共同体是指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种组织。

(二)学习共同体

学者们对于学习共同体有着不同的观点,但主要都集中于地域以及组织两方面对其本质进行描述。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

温戈(Wenger,1998)认为,学习是一种在实践者共同体中参与社会性交互活动的产物,这种活动可以让实践者共享资源,增加其体验。不但可以增强实践者的学习动机也可成为实践者的学习方式。[4]马秀峰和李晓飞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5]闫晓天认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6]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虽然表述不一致,但都是围绕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对其做表述: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组织成员中有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组织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进步。而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来说,虽然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通过在组织里分享知识、方法,共同学习,最终都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为目的。

二、高职院校建立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紧密结合,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培养要求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下面将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建立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从高等职业院校角度来说。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家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实施和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形成以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为招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告知院校为支撑的格局,推动本地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整体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7]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8]

从国家政策可看出,高等职业院校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而在培养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掌握知识的基础环节,所以其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9]该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合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可以相互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发起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从学生生源角度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达不到本科的分数线。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这类学生往往不爱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由于在求职工作中需要一门技术,所以选择高等职业院校。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这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富裕,高中不爱学习,是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家长把他们送去高等职业院校然后通过职业院校出国读书。由此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属于学习基础较差、自觉性较差,但是他们都想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可掌握一门技术。这与学习共同体的特性较相似,具有同一性和目的性,但缺乏自主性。而学习共同体正是可以通过学习者和辅导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

三、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困境

(一)传统灌输式教学依旧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未真正参与其中。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注重的是其实践性能力、操作性能力的培养。若教师只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加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学生并不能发现其中乐趣,更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和应用到实践中去。此外,在学期末的时候学校也是传统的考试形式,采用试卷问答,学生只是凭借死记硬背去记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完成考试任务,其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仅仅是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给学生播放课件加以讲解,学生在课堂上所接收的只是浮于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悖于培养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未真正参与其中。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注重的是其实践性能力、操作性能力的培养。若教师只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加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学生并不能发现其中乐趣,更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和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较薄弱,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一定能被学生消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其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举足轻重。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立共同愿景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教授认为系统地解决困难、从经验中不断学习、向他人学习、转变知识、获得知识这五项运动可以表明学习共同体经过对话可以切实地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做到真正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9]

学习共同体中共同的愿景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共同持有一种意象或景象,它可以遍布到整个组织中去。教师和学生通过沟通交流商讨出共同的愿景,每位成员在实现共同愿景的同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所要建立的共同愿景,即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可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并可以把它熟练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共同愿景建立之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为之努力。在此学习阶段,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操作中的运用,教师和学生都应互相学习、共同商讨,遵守共同制定的课堂规范,确保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离开教师还是学生课堂就显得毫无意义。学习共同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助学者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最后共同进步。在此组织中,没有所谓的教和学,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双方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更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创设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系统,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不能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中,可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供学生和教师一起商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要提选择性的问题,即非A即B,应让学生与学生相互协作、学生与老师共同商讨后得出某个结果。最后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传统的通过多媒体授课的方式并不适用于他们。教师可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

这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应清楚地知道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再进行充分备课。其次在上课时,避免出现教师只讲学生只听两极分化的场面,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具有新意和吸引力。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课堂教学方式及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课堂及学生的变化需要得到相应的调整及改变,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变式。

(四)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室内教学。在此教学阶段设计中,首先,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支撑,学生和老师在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并将它消化过后应将其转化为实践操作上。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更应该重视方法。传统的实践教学大都是教师拿着模型或者教具为学生演示,这种演示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从中学到东西。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自行实践操作,这样更可让学生掌握技术的本质而不是表层。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组织,无论是从其本质亦或是目标来说都符合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学生和老师在此群体中都是平等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愿景,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阶段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个群体中,无论是学生或是老师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教师不仅是建构了课堂学习共同体文化,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更具有教育意义、更加丰富、利于个体发展的课堂文化。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2]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

[3]张新明.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演变及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03(5):55-60.

[4]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9]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9-72.

[6]闫晓天.依托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中医药报,2009-08-13:03版.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 qt/201007/t20100726_93891.html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 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9]陈晓静.教育教学中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钟颖,1992-,女,湖北枣阳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

猜你喜欢
共同体应用型院校
爱的共同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