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宏存 马亚敏
文化自信书写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文/高宏存 马亚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重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实现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既要避免近代以前中华民族文化自大的心态,又要警惕近代以来的文化自虐心理。放眼全球,在民族复兴与文化博弈中,作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文明型国家,中国应当并且能够为世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用丰富的中国智慧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助力世界发展,助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文化觉醒;文化自信;中国方案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1]文化认同,是对于自己国家、自己民族所拥有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最深切的认同。自信须从认同上建立,唯有建立在对中华文化普遍而广泛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坚定的自信。
●交流互鉴中不断塑型的中华文明
2014年10月13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时间中孕育发展起来,历史悠久,又在多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壮丽的文化整合,并且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汇中汲纳南北,泽阔东西,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割舍不断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
然而,我们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不相称的事实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尽快补齐文化短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解答好时代提出的这个课题。
●民族危机中的文化觉醒
近代已降,中华民族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感之外,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危机感。一批进步人士开始进行不断的反思,由认识到“器物上的不足”,转向“制度上感觉不足”,进而“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开始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全人格的觉醒”,意味着民族意识的新觉醒,意味着国民精神的新昂扬。
当然,将一切归约到文化上来,并不足以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用“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的坚强革命意志,领导着全国人民,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欺侮与压迫。然而,当我们从“根”处深挖,就会看到文明进步、文化认同在其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其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坚定表现与实现渠道;而当文化自信建立起来之后,它所具有的那种“减少依赖巨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持帝国中心的力量的必要性效果”,[3](P29)更是一种无形而又持久可靠的精神力量。对于从深重的灾难中走出,如今正坚定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更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
长时间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还存在着“自尊自大”与“自卑自虐”两种不健康的文化心理,这在我们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尤其需要警惕。
●文化自大心理
文化自大,是指对待自身文化一种态度上的自我满足、妄自尊大、盲目陶醉。其核心就在于对现实和自我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丧失,自视过高。于中华民族而言,近代以前,凭借领先的制度文明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国长期居于东方文明大国地位,中国长时间以“天朝上国”自居,民族文化心理接近自负,认为“华夏为尊、夷狄为卑”;自恃“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只须“持盈保泰”即可千秋万代。以至于当英国的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提出两国间实行自由通商时,乾隆皇帝完全不屑一顾;当西方工业革命的机器声轰隆作响时,中国仍在文化自大的心态中自我满足、自我陶醉,最终贻误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造就了长达一个多世纪“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直到今天,这种类似“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的心态仍在影响着国人心理,这种文化自大心理依旧有迹可循——或表现为着汉服、行为举止都模仿古人的“国学热”;或表现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洋洋自得、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过度自信。无论哪一种,都违背文化发展中开放、交流、互鉴的特性,同时,有损于文化自信的建立。
●文化自虐心理
与文化自大心理截然相反,文化自虐则是指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进行虐待和发泄,过分指责本民族文化,强调本土文化的落后以及对本土文化进行负面解读,这种极端文化心理的出现,往往是在弱国心态的支配下,因经济上不如人而转至文化上“泄愤”。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迈出“救亡图存”艰难的第一步。然而,面对接连不断的挫败,中国人的自信心被彻底打垮,认为“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5](P171)优秀传统文化也开始遭遇由“重新估定”转向彻底否定,从反对“吃人”礼教转向全面排拒;而西方文明则成为一切进步知识分子共同的文明价值取向,“全盘西化”(胡适)、“死心塌地向西走”(陈序经)的口号与做法日盛。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虐心理的肇始。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民族意识的文化自虐始终有迹可循,存在于几乎每一次中西方的接触较量中。直到今天,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文化自卑感仍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清除。
文化自大与文化自虐两种文化心态看似截然相反,但其实都是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得不够客观与全面、对中国当前的实力与机遇缺乏精准评判的结果。实现文化自信意味着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反思本土文化。应当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6]只有在认真审视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文化自信才能够真正树立。
当前,中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坚定文化自信、避免文化自大与文化自虐,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大国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寻求天下大治”的中华文化里所具有的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理念,还能够为世界带来实现和平的希望,并为之找到有效的途径。
●中华文化对制度文明建设的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7]将“制度探索”与“中国方案”结合起来,充满了自信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世界性价值,正在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赢来越来越多的世人的认可。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影响制度的深层次因素。制度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始终都有文化在起基础性作用。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东方治道中,既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与哲学思想,又有与之相配套的古代一系列的传统制度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创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制度选择。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建制思想的中国文化始终能够提供丰富的中国智慧。
由此可见,文化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它对制度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制度的演进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制度自信。
●中国文化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出访时指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8]这是“中国方案”这一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当代中国充满自信与担当的表现。
当今世界呼唤中国方案。当前,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冲突性思维却始终存在,且愈演愈烈。各国在有限资源中的不断扩张,加之精神信仰上的互不认同,使得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并不那么一片祥和,冲突时有发生。2017年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演讲,提出了“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性课题。如何去化解危机与冲突?如何提供全球的思路?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好历史文化中的积累和储备,为全球治理贡献一份“中国方案”。
中国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的贡献,提供这样的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9]以“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为总特征的中国文化,富有加强文明之间的对话、建构国际关系新范式的新启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正逐步成为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共识;在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上,“立己达人”为彼此之间形成良性关系提供了准则;而对于国与国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里“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思想,更是成为相互依存时代处理国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可贵理念。事实上,作为一个崛起中的文明型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践行这些可贵的理念,注重改革创新,倡导开放包容,在巩固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国方案”的提出,本质上是当代中国自信的表现。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方案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份开创世界和平发展新局面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处处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昭示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今天的“一带一路”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10]的丝路精神,蕴含着包括“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修齐治平”的进取精神、“以义为利”的辩证观念等丰富的传统智慧,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是实现更好的全球治理的绝佳范例。这就是我们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对新型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新模式进行的积极探索。
当前,在经济、生态等多个领域中,一个个诸如此类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已经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中国道路、以合作共赢为追求的“中国方案”,必将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中,助推中国进一步走向全世界。
[1]郑承军.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2016-07-05.
[2]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第十八次集体学习[EB/OL].http://www.gov.cn,2014-10-13.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1-30.
[5]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胡 适 文 集 (第 2 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 的 讲话 [EB/OL].http://art.people.com.cn,2015-10-15.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7-01.
[8]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3-29.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2014-09-24.
[10]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 演 讲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5-14.
G120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5.006
高宏存,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文化;
马亚敏,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
责任编辑董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