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雕漆团扇工艺浅析

2017-03-28 10:13张晓雯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雕漆竹丝团扇

张晓雯

南宋雕漆团扇工艺浅析

A dissertation on lacquer fa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张晓雯

团扇在中国由来已久,其扇面和扇柄技术发展各成体系。宋代是团扇极盛时期,也是扇面绘画发展相对成熟时期。文中四柄雕漆团扇雕饰深沉素雅,充分体现了宋代雕漆工艺与其它朝代相比的“浑圆光润,藏锋清楚”特征,颇受“重理轻文”、“重理轻情”、“重理轻器”的宋理美学思想之影响。

Circular fan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The craft of the fan and fan handle developed into different systems.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a very prosperous period of Circular fan. And Fan painting became mature in this period. The four carved exquisite lacquer fan in the Song dynasty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roundness and clear front"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dynasties,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Song Li's aesthetic ideas.

2015年11月期间,浙江省博物馆举行了“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展览非常全面地展示了南宋时期文人生活的日用品,如饮食器、茶具、装饰品等。从中观者可以窥到当时文人生活的细腻精致。展览中展出一把非常珍贵的剔犀漆柄团扇(图1)。这把团扇为椭圆形状,扇轴为木,柄为檀香木,剔犀工艺,雕刻缠枝花卉,竹丝为骨,扇面双面裱绢,施柿漆,黑漆边。工艺罕见,实属珍贵。

图1 南宋剔犀漆柄团扇

团扇在中国由来已久,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之前,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诗文众多。西汉时期班婕妤的《团扇诗》被视为团扇发现之始,可能团扇的发明要更早于此。古代团扇的扇面和扇柄技术发展各成体系。团扇扇面材料自古有竹制、羽制、绢制、纸制等。汉代丝织业兴盛,所以扇面多用绫、罗、绢等制,色为素白不着笔墨,扇形尚圆如当空皓月,时人称之“合欢扇”。团扇扇柄置于中轴,左右对称,形制为历代沿用,后世有长圆、方圆、梅花等扇形,但未脱离基本形制,如剔犀漆柄团扇为长圆型,庄重大气。魏晋南北朝之后,扇面流行刺绣,图案如花鸟鱼虫,也出现了织字,如“长乐明光”等祝福之语。此时也流行竹制扇,曹植《扇赋》序云:“先君侍奉汉桓,赐上方竹扇。”晋《东宫旧事》载:“皇太子初拜,供青竹扇。”唐代之后纸业发达,扇面开始用纸,扇面画也开始流行起来。宋代是团扇极盛时期,也是扇面绘画发展相对成熟时期。宋之后从日本流入摺扇工艺,之后摺扇成为扇流行中的主流,流传至今的团扇也依然用绢或者纸为面。

图2 龚扇

图3 剖丝扇

图4 插丝扇

但在宋代扇面绘画流行之时,南宋出土的这柄剔犀漆柄团扇扇面却以竹丝为骨,扇轴两边钻有数以百计的小孔,直径毫米左右细如鬃毛的竹丝均匀紧密地穿插于扇轴两侧,以上再辅以绢。这种竹制工艺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存世工艺比较相近的有两种,一种称之为“龚扇”(图2)的四川自贡竹丝扇,是由清末龚爵五师傅开创,到现在有一百年历史,它以竹丝为线,编织成扇面,绵软细腻,与丝绸质感相像;在汉代之前是有以竹编扇的记载,但龚扇工艺细致如丝,与汉代的竹编工艺已经完全不同,是存世珍品。另一种是广西桂林的剖丝工艺(图3),将圆竹用刀剖成细竹条,每根竹条连接竹节不完全剖开,之后插入竹弓,和棉线一起撑起扇面,再裱以纸或绢,现在为了节省工时,又有一种插丝工艺(图4)被开发出来,即将加工好的竹丝插入固定在并事先钻好孔的藤圈(或竹圈、圆木片)上,并用胶水粘牢,再裱以纸制扇面。

相比以上这三类形制,南宋这种扇面竹丝工艺(图5)相对更为典雅独特。一来竹丝非常精细,却并非用编织方法固定,根根插植分明可辨;二来几百年过后大部分还能保存完好,可见材料质量上乘。这应该与扇面刷柿漆有关,柿漆制作费事费力,但涂在扇面上有防腐防蛀防水的效果。

仔细观察扇面可以看出这种工艺表现与古人所用的篦梳(图6)有相似之处,都在中轴上插入毫米直径的竹丝,用胶加以固定。宋《梦粱录》记载“汪家金纸铺,炭桥河下青篦扇子铺,水巷桥河下针铺、彭家温州漆器铺”,其中的“青篦扇子铺”应是指专卖这种竹丝扇的商铺。因为如果说“青篦”只是店铺名号起名的话,可以用“某某家”,如“汪家”,“彭家”等等,由于当时木梳、篦子等都有专用的词语,所以“青篦扇子铺”应该不是卖梳子的地方,“篦”更应是一种工艺的说法,此种扇名可被称之为“青篦扇”,是当时很常见的扇面类型。这类扇子也许从五代时或者五代前就创制出来了。在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图7)中可以看到,韩熙载持有一柄偏方的长圆性似竹丝制的扇子,绘有细密扇骨,和南宋墓出土的剔犀漆柄团扇实物有相似之处。

其他的地方也出土过相似的团扇(见表格),这四柄扇子扇面工艺相似,都以竹丝为骨,上裱以绢或纸,但扇柄材质有所差异。其中相对完整且较为精致的为周瑀墓出土的雕漆柄君玉团扇,源于其扇柄头部刻有“君玉”二字。

这柄扇子扇柄采用了雕漆和脱胎两种工艺,中间粗两端细,形似长橄榄;柄上透雕云头如意纹,可以围绕杆轴自由转动;“扇柄表层漆以黑漆,镂空刀口处漆色为赭色,在约5毫米宽的刀口上可看到十多道红漆,每道间以黑漆,其细若发丝”,可见雕漆工艺的精湛细致;脱胎工艺相对更为复杂:“先将扇轴一头制成橄榄形,以此作胎一内模,打磨光滑后,刷上脱离剂,然后一层一层上漆,并经多次打磨,上到预定厚度,干固后打磨平滑,再镂空透雕。这些工序完成后,就把胶着于扇轴上一小段层漆截开(实物扇柄上部约有2-3厘米宽的层漆胶着在扇轴上)。再把扇柄浸入热水溶化脱离剂(由于扇柄镂空透雕,空隙处多,热水与脱离剂直接接触,很容易溶化),使扇柄与扇轴分离。这样,雕漆扇柄虽经过脱胎,而胎模仍在其内,所以柄在轴上可以在固定位置转动。同时,由于柄和轴都是橄榄形,中间粗两头细,因此柄只能固定在轴上,而不能取下。现在我们在掉下的一块雕漆上看到,其底层乃是黑漆,色泽尚光亮如新。”工艺难得,可见一斑。

纵观这四把南宋古扇,虽说古物色泽暗沉,但依据材料特质进行复原,柿漆为黑,雕漆剔红为朱,红、黑二色遵循中华民族传统色彩的观念,是中国礼制文化独有的体现,雕漆工艺本多用红黑漆色,内敛含蓄,与古代文人意趣一致。宋代时期文人地位提高,士大夫阶层趣味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及商业经济,整个社会趋于文化性。同时宋人理学思想对美学影响较深,宋人绘画善用某种形象化的画面予以再现,强调审美的本体性。冯天瑜在其《中华文化史》有述:“所谓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宋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间;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词婉约隽秀,细腻雍容;宋诗如沙如葛,思虑深沉。”这种美学思想和宋代理学思想都对工艺美学有着很大影响。宋理美学思想重理轻文,重理轻情,重理轻器,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保守的理性,喜好严谨、笃实、温润含蓄,雕漆饰物色泽沉静温润,但细观其图案变幻多端,刀法如行云流水,工艺特色暗合宋代美学思维,所以雕漆工艺在宋代发展极盛,工艺技术应用于各种器物。文中这四柄扇子雕饰深沉素雅,充分体现了宋代雕漆工艺与其它朝代相比“浑圆光润,藏锋清楚”的特色。

明文震亨的《长物志》有述:“扇,羽扇最古,然得古团扇雕漆柄为止,乃佳;他如竹篾、纸糊、竹根、紫檀柄者,俱俗。”可见雕漆扇柄乃是雅物佳饰,按照传统社会的礼制约束,这等扇子不是人人都可用,扇制可能从属礼制。雕漆柄君玉团扇的扇柄头部还刻有“君玉”二字,瑀,石之似玉者也,则“君玉”可能为周瑀之号,此二字应为扇归周瑀后所刻。本文中所提到的这类扇子只见于画端且仅在文人墓中出土,而且也未见有女子手持,所以很可能只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专属扇品。

图5 竹丝扇面图

注:图根据镇江市博物馆、金坛县文管会《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7期)和福建博物馆《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制作。

图6 篦梳

图7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扇子本身是有引风纳凉、障日避尘的功用,经过数千年发展,扇子逐渐从实用符号演变为审美符号,把结合时代的生活理想外化和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工艺之美的核心。以物言志,以物传情,传统工艺无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赏古论今,匠人精神正是需要被当下的艺术从业人员进行研究和传承。南宋雕漆团扇工艺因其独特的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1〕[1]赵汝珍.古玩指南[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2〕[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镇江博物馆.镇江文物精华[G].合肥:黄山书社,1997.

〔4〕和惠.宋代团扇和雕漆扇柄[J].文物.1977,(7).

〔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雕漆竹丝团扇
团扇
雕漆纹饰的修复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刀锋上的手工瑰宝
传承传统技艺甘做雕漆艺术的使者
扇面作画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方向研究
文乾刚雕漆艺术再现千年雕漆的传世之美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竹丝镶嵌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