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一路途:苗磊之“五大窑”新忆

2017-03-28 10:13朱煜宇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窑口哥窑钧窑

朱煜宇

一壶一路途:苗磊之“五大窑”新忆

Miao Lei Unveils New Memory of “Five Kilns”

朱煜宇

汝窑瓷壶 12.5×8.5×9.5cm

苗磊,祖籍河北唐山,200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其陶艺作品曾获全国陶瓷设计与创新评比优秀奖、江西省青年美展优秀奖等奖项,并参展全国首届现代壶艺双年展、“如是我闻”当代瓷器展、“容·器”生活陶艺器物展等展览。“五大名窑”之瓷壶创作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相关资助项目。

Within more than two years, Miao Lei chooses Ru Kiln, Guan Kiln, Ge Kiln, Ding Kiln and Jun Kiln (five important kilns in the ceramic art history) to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for ceramic memory creation.

哥窑瓷壶 13.5×10×6cm

从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发展而言,用过去的制式来反刍今日的技艺,并以一种当代匠人的态度和精神来深化固有的材料,则是艺术家对另一个层面诸如当代人文精神和陶瓷生命的更高追求。苗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选择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个陶瓷艺术史上重要的窑口,来完成一项关于陶瓷记忆的创作新旅程。

名窑情节之于当代艺想

尽管在学术上对宋代“五大名窑”窑口的艺术成就之排名先后各有看法,但对于每一个陶瓷创作者而言,“五大名窑”这个名词的具体指代除了学理上的认同感之外,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对传统陶瓷艺术成就的指代之一,这种普遍的观念超越了这些窑口的传世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工艺、文化的价值。苗磊近年来的瓷壶创作就围绕这“五大名窑”而展开。他在两年多前开始对各大窑口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实地考察,最终依自己的创作方向选取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这五个窑口,并开始了一段较为漫长的瓷壶创作之旅。与追求传统工艺的现代再现的创作思路所不同,苗磊将追求传统技艺的精神反向使用,他前往选取的窑口驻地生活、创作数月,在事先充分研习窑口所使用的当地泥油料特性和相关作品样式、纹理之后,与适切的壶型相配对,再依材质特性和不断更换或改进的古法制作方式完成上釉和烧成,最后出炉的作品既有着传统窑口的特色,又在细节上凸显出个人风格。

为什么选择创作瓷壶呢?相较于其他类的实用器型,壶与茶的文化交融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代名词,由于加入了茶文化及使用者个人的生活喜好,瓷壶比其它实用器型更能彰显文化品味和文化需求。一如苗磊寄望将个人化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带入到遵循传统的规范中,那么瓷壶这一器型确实从生活符号上代表了苗磊自身所追求的当代生活风貌。而由于每个窑口从原料到制作的特性千差万别,苗磊必须在对各地现状考察完全之后才能完成这个“五大名窑”当代再现的大计划。在大量的前期准备条件下,他选择了不同的研习方式来完成对名窑的致敬。

在定窑他侧重于对泥釉料的研究,从收集矿石、敲碎、淘洗到研磨、装袋陈腐和揉泥制作,均一一反复实践;钧窑、汝窑、官窑则在釉色、纹理等方面入手,并追求璞玉的效果呈现;又或是他对哥窑、钧窑的成型工艺反复试验,以期获得最适合表现当地泥釉料特性的工艺造型。最终成型的每一把壶都存有传统制式下的新面貌,看似与传统器型或对应釉色差异不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复被思考和实践的技艺内容,则成为苗磊这些作品珍贵的内涵价值。他在创作定窑瓷壶时,不同于普遍制式的注壶、瓶类的工艺,壶盖顶部极易裂开,于是他将“直取法”改为在匣钵饼上拉制,以此解决工艺问题。为了将划花的装饰手法达到与定瓷釉色相融的效果,苗磊甚至自制了十几把刻刀来实验最易与瓷壶壶身相衬的莲花荷叶纹饰。又如他的官窑作品选择了南宋官窑瓷器主要釉色的粉青釉,数次上釉将玉质感的肌理和色泽厚度调整到乳浊的釉面感。这里的每一个步骤或细节都是对“璞玉”的美感与特质的追求。于是在每一把壶的背后都形成了一个关于技艺、关于传统技巧和手作之美的故事。

钧窑瓷壶 12×9×7cm

官窑瓷壶 12×9×8.5cm

定窑瓷壶 15×10.5×6.5cm

汝窑瓷壶 12.5×9×6.5cm

汝窑瓷壶 12.5×8.5×9.5cm

钧窑瓷壶 12×9×8cm

从传统到当代的审美与精神需求

比起对传统技艺的追求和延续,苗磊的“五大名窑“瓷壶中更显出他对当代人的审美与精神追求的反映。与宋代世俗或文人生活所不同,当代人对五大名窑的理解以及对瓷壶的欣赏、需求更多元化,也更不易被固定。那么,有别于传统的当代精神是什么呢?从艺术家本身的生活创作经验而言,是一种匠人的精神。这也是苗磊极为注重创作过程的一个初始理念的概述。当回归到瓷壶最初的泥性,去理解和阐释泥土质变的过程,匠人精神就已注入了其中。当代的匠人精神,从时代背景而言,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慢导向,也是回归到生活本身进行创作的沉淀。以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结果而言,则首先是对手作的研习和实务,其次是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感悟,最终把当代的人文特征融入在作品中。尤其对于需要传统手艺支撑的陶瓷艺术而言,这种匠人精神也是一种新的创作精神取向。

当苗磊从文献或是当代的窑口实物现状去深入了解这五大窑口时,这种慢速切入材料之中的态度也放缓了他对特定目标的急求心情。“五大名窑”瓷壶的创作计划体量庞大,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但对于当代快速生活节奏的社会步调而言已是一个颇长的日程。在这个漫长但又紧凑的日程下,苗磊也总是能找到其中的享受与乐趣所在。在钧窑瓷壶的创作中,苗磊耗时三个月制作了月白釉、炉钧釉、铜红釉和拉丝蓝釉等釉色表现的作品,相较于其它几个窑口选择较少数釉色来创作,钧窑的作品非常丰富。“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让苗磊更乐于冒险而为,以基础的控管来期待不同厚度釉色、窑温和气氛影响形成差异的各种可能。尽管这种烧成过程的不可控使得达成预期的作品数量大幅下降,但这种“随机”的效果也可能为单调的驻地生活带来一丝惊喜。

平淡或是习以为常中带来一点意外的效果不单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的一种状态,也是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之显现。当慢生活的享受变得奢侈,一丝意外或惊喜就变得格外珍贵,对苗磊来说创作如此,创作中的表达亦是如此。这或许也是苗磊试图在作品细节上给予观众和使用者的一个“彩蛋”。他的哥窑瓷壶器型近石铫,但也因应哥窑本地泥质塑性较差而极易断开的特性,壶柄格外宽长而横跨壶身,利用与壶嘴大小比例的强烈反差将整个壶身线条拉长,而哥窑所强调的金丝铁线又在视觉上加重质感的厚度,让本显出挑的横向视线又被迅速拉回。泥料特性带来的变化反而使得传统器型更具现代极简流畅的视觉效果。

对“五大名窑”的致敬也好,或是对传统技艺的追寻和探索,创作者们对这些目标或课题都有着相近的追求,以最切合自身创作发想的慢速方式来达成目标,每个人的结果也必然迥异而个人风格显著。苗磊对“五大名窑”瓷壶创作的思考和实践,完成了他在这个创作阶段中对匠人精神的体悟,同时又开启了他个人对“五大名窑”认知的新记忆。

猜你喜欢
窑口哥窑钧窑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明清鱼纹瓷器装饰研究
元代出土瓷器鱼纹装饰研究
浅谈延长窑口浇注料寿命的措施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哥窑“百圾碎”瓷器的研究与烧制探索
宋代“窑系”概念考辨
哥窑瓷器揽胜